“见证70年刑案编年史”出版始末
2019-03-28陈录宁
陈录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行各业都在用各自行业的独特方式为70周年大庆献礼。作为检察系统的法治新闻期刊,方圆杂志也不例外,一直在思索如何做好10月份的国庆特刊报道计划。
酝酿主题
早在2019年3月,方圆杂志社就开始提前准备国庆特刊出版计划并向检察日报社领导报备,在获批列入报社关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方案之后,开始着手准备。
在国庆特刊专题编务例会上,杂志社领导指出,国庆特刊意义重大,务必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在充分理解杂志社领导的要求后,编辑部的一线编辑记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方圆杂志的报道重点是在社会热点以及法治新闻的解读和普法上,为此从全国各地采访了大量案例。通过深度案例报道,方圆杂志社不断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社的肯定和嘉奖,也获得了不少国家级奖项。那么,国庆特刊是不是也采取这种形式的报道呢?
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国庆特刊的组稿理念:不仅形式上要突破常规,引人注目,内容上也要新颖严谨,通俗易懂,主题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的发展和进步。
8月,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讨论后,策划出了具体报道方案:从1949年至2019年,遴选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刑事案例,配合当时的照片进行刊发;另外,再邀请数位各个时期的办案检察官撰写办案手记,反映当时的办案特色;最后,梳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法治大事记。确定方案后,把国庆特刊的主题聚焦为——见证70年刑案编年史。
筛选案例
梳理70年来的代表性刑事案例,表面看并不复杂,但是报道要有新意、有特色,就比较难办了。
杂志社领导强调,不能重复性地搜集已经报道过的材料,每个案例都要重新采访,从不同角度组稿。注重一线采访,一直是方圆杂志社坚持并遵守的新闻理念,本次特刊也不例外。
在确定报道方案时,就考虑到了一个难题: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案例如何重新采访?照片如何搜集?很多已经物是人非。面对这个问题,杂志社领导要求,如果案件当事人采访不到,可从办案人员那里采访,如果两者都采访不到,那就寻找权威渠道的材料,并采访案件相关人士。至于很久之前的照片,可以从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渠道获取。
除此之外,采访还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难题,按照惯例,方圆杂志每期80页,国庆特刊合并了9月下和10月上两期杂志,合计160页。同时,编辑记者还要做8月和9月上杂志。
经过通盘考虑,杂志社领导决定编辑部所有采编人员都参与国庆特刊出版,由四个编辑统筹。我作为其中一名编辑,除了统筹编辑部分稿件外,还负责盯着特刊出版的整个流程,包括上版、校对、送审等流程,其他所有记者配合采访。
编辑流程确定后,我们首先遴选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里有代表性的50余个刑事案例,经上报检察日报社编委会审定,最终确定了38个案例可以操作。这些案例包括“最高检抗诉第一案:翁贵祥杀死妻女案”“蒋正国案:改革开放后第一起逾百万元的贪污案”“邓斌案:新中国成立后最大非法集资案”“陆勇案:我不是药神”“昆山反杀案:正当防卫的标杆性案件”等。最终审核确定的案例类型多样,典型意义突出,部分案件甚至促进了立法,意义重大。
这38个案例分配给记者,由于任务量过于繁重,便邀请经常给方圆杂志供稿的各地检察院通讯员参与。通讯员的加入,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压力,但是在核准稿件上,我们和往常一样,不敢有丝毫马虎。
寻找照片
案例的采访,除了文字材料要采访梳理外,案例相关的照片也要找到,但寻找几十年前的老照片非常艰难。杂志社的摄影记者也想尽办法,在经过原作者同意后采取翻拍、实地拍摄等多种方法,但照片还是难以凑齐。后来,由中国检察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检察老照片》一书帮了大忙。本书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检察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其中涵盖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在经过本书作者高洪海同意后,国庆特刊使用了《检察老照片》中的部分图片。
除了案例外,我们还从全国邀约了14篇检察官办案手记,这些检察官作者或退休或在岗位,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曾经在一线办案。
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大量琐碎的材料汇总成了一篇篇精彩文章,搭配照片后,这些文章开始排版。在上版前,这些文章经过了反复修改调整,包括案发日期、审判结果等都要逐字逐句地核实。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美编赵立荣把婆婆从老家接了过来,帮她接送孩子上下学,全力和我一起加班出刊。在那段时间里,不加班是一种奢望,带孩子外出游玩更是想都不敢想。
国庆特刊出版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称赞,我们也很高兴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尤其是这份成果意义特殊,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作为一名采编人员,能够亲身参与到记录国家法治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来,何其幸运,又何其荣幸,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虽然累,但倍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