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唱里的小变奏
——说说“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共和国成长故事”系列报道那些事儿
2019-03-28郑博超
郑博超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了给新中国70华诞营造喜庆祥和的舆论氛围,各路媒体可谓各展身手,创意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共同演奏出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闻大合唱。
为了参与这一盛大的新闻大合唱,中检报业自年初就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门结合各自的定位专门谋划,形成工作方案。按照报社编委会要求,《声音周刊》编辑部立足“代表声音 代表人民的声音”这一办刊定位,策划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共和国成长故事”系列报道。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闻大合唱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让人大代表成为新闻主角
用新闻的方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成就,可以有很多角度。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角度。
《声音周刊》的角度在哪里?我和编辑部的同事们一致认为,传递代表声音、展示代表风采是周刊多年来的办刊宗旨,《声音周刊》的新闻策划必须始终围绕这一定位来做,让人大代表成为新闻主角。
让人大代表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的新闻主角,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有三个维度:第一,人大代表都是各行业的翘楚,从他们的个人奋斗史中也可以管窥到共和国的成长进步;第二,人大代表通过履职,推进民主法治的进步,是民主法治进程见证者、推动者;第三,一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大,他们也是检察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者、推动者。人大代表不但有故事可讲,有新闻可挖,而且是新闻的富矿,值得我们去挖。有鉴于此,编辑部在推出这一系列报道时,在“开栏的话”中,用寥寥几笔为这组报道“画了个像”:“讲述全国人大代表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难忘往事,记录他们见证民主法治进程、见证检察创新发展的独特经历。”
从6月10日推出第一篇,到国庆期间,这组系列报道共推出13篇,都在周刊封面刊发。梳理这组报道,可以还原出编辑部的“设计思路”:既有全国人大代表讲述“身边的变化”,如《精准帮扶因贫施策带领群众发“羊财”》《从淘宝店主到电商扶贫先锋》;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揭秘某一领域的立法进程,如曾连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为长江保护立法努力23年的吕忠梅讲述《长江保护立法驶入快车道》,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民法学家孙宪忠讲述《民法典编纂:“两步走”成为现实》;还有关注检察公益诉讼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集体讲述《公益诉讼:从基层探索到顶层立法》。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从选择社会视角还是检察视角,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成长,还是讲述法治的进步,全国人大代表都是新闻的讲述者、引领者。
代表讲述,成为这组特别报道最鲜明的新闻特色。
扣住讲述挖掘故事
故事就在那里,能不能挖掘出来,表现出来,是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
宏大叙事的引人之处,在于其对发展脉络高度概括呈现所产生的戏剧性。比如,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民法典立法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波折。改革开放前两次失败,改革开放初期以民法典立项,最终出台的却是民法通则,直到近年,民法典编纂才逐步走进现实。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呈现的民法典的立法之路。一次跨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叙述,如果能抓住并凸显其起落波折的发展主线,就能有力吸引读者,并带给读者深刻的阅读记忆。
展现新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除了宏大叙事,小切口小叙事也独有特色。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刘春香把身边的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带到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窦延丽创立地方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其背后都有故事可挖掘。再比如,9月30日,《声音周刊》封面推出一组“三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国庆记忆”,用三个难忘的片段,生动展示代表为祖国奋斗、为祖国骄傲的“高光瞬间”。
把好故事讲好,是有技巧的。比如:记者在《民法典编纂:“两步走”成为现实》中直录了民法专家孙宪忠的讲述:
但当时虽然国家认识到要搞经济建设,但是思想观念没有真正转变,没有总结教训,民法典草稿规定了人民有什么义务,而不是有什么权利,还把政治原则都写进去,搞了几百个条文,充斥着政治口号。后在1963年我国开始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人明确提出来党内有人要搞资本主义,民法立法又失败了。
孙宪忠在讲述第二次民法典立法活动失败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语言平实,但蕴含着足够多的信息量和复杂情感。
现场和细节,更是讲述这种方式的独特优势。比如《长江保护立法驶入快车道》一文写道:
“当时,有一场由国务院13个部委以及一些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国有企业派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开始后,我针对水功能区划制度、流域管理机构和权限等作了解释。我刚说完会场就爆了。有人甚至说,‘从今往后,中国只要一部水法、一个水利部就可以了’。”吕忠梅笑言,这是她第一次真正面对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用好讲述这种表达方式,作者常常会像“说书人”一样,在起承转合之处“抖个包袱”。比如《公益诉讼:从基层探索到顶层立法》这样写:
社会组织等主体提起公益诉讼“遇冷”,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则冒出了“热气儿”。
……
不过,各地的探索完全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恰是这方面专家,他以代表建议的方式提出了他的设想。
山环水绕,曲径回廊,才有景致。讲故事也一样,一提一扣,能让读者增添更多兴味。
表现方式力求多元
即便是系列报道,编辑部也不想让每篇报道都是一个模样。虽然是大合唱的一部分,编辑部也不希望这组报道只有一个调门、一个音,而是曲折多姿的变奏。
首先,从题材上体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感。有以代表个人成长为主线的;也有以主题为主线的,如长江保护立法、全国人大推动建立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等;还有单个片段的。因为题材的大小不同,稿件的体量上也因事而异,有深度报道,也有千字左右的小稿件。
其次,叙述方式进行了多元尝试。13篇报道,有的就某一话题对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专访,也有围绕同一话题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或围绕同一话题请多位代表分别讲述的,比如四位律师行业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实例谈检律关系。与此相适应,这组特别报道有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有记者采访后以第三人称方式陈述的,也有以记者访谈全国人大代表的形式呈现的。
当然,相对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来说,任何一组报道单独来看都显得薄弱。“全国人大代表讲述共和国成长故事”这组报道充其量只能说是大合唱里的一个小变奏。
观点速递
求正,就是坚持对正能量的传播,也就是报道的内容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抑,其所传递的主题都是应该是积极的、正向的,而不是消极的、负向的。这里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貌似是正能量的东西其实是“低级红”、“高级黑”。无论是“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最终都是达到“黑”的目的。二是正面报道的虚假化问题。也就是近年来在一些“正面报道”、“成就报道”中潜藏的“新闻失实”问题。这些报道或大话、套话连篇,或编造情节、虚构细节,或移花接木等,这样的“正面报道”很难达到“正面效果”。
——罗永林,《新闻世界》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