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2019-03-28莫雅娴
林 凌 莫雅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明确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和政府必须调动一切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从治理工具角度分析,一是通过法律、行政等制度性工具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二是通过思想宣传教育等文化性工具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对我国而言,只有将制度性工具和文化性工具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①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性工具,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媒体营造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共环境
从本质上说,制度协调和规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愿望,消除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和冲突,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但是,制度不必然地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知和自觉行为,必须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治理措施将制度内化为人们的行动,进而改造社会环境。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善公共环境,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的公共环境,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媒体作为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信息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能敏锐地反映和把握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每当党和政府出台重大政策,都离不开媒体用传播的力量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
一是媒体成为消除改革开放阻力的推进器。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在不断消除各种改革障碍中走过来的,无论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还是十八大以后开展的反腐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面对各种各样的杂音和阻力,如果不能迅速而彻底地消除这些杂音和阻力,将难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媒体的宣传作用。面对利益资源分配不均、思想观念冲突、民众主体意识增强等矛盾,媒体只有触及最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真切地反映他们的心声,才能反映问题、化解问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二是直接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面对体制性障碍,如旧体制遗留的阻力、新旧体制转换时带来的问题等,又要面对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理解、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媒体要发挥先导性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地予以回应,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上来。
三是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把握好制度自信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多元主体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②在处理这三组关系时,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通过媒体做持续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化解彼此矛盾。比如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建立于个人权利保障基础之上,而维护个人权利又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基础,一些司法案件引发的对抗性话语冲突、民意与法意冲突以及媒体审判等,都与只强调个人权利或者社会秩序的思维相关。媒体围绕影响较大的司法冲突案件、系列性社会冲突事件,做出概括性、总结性归纳和分析,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有利于化解思想冲突,有利于解决冲突性公共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用媒体宣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决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必须长期坚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
全媒体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媒体灵活运用多种媒介,向人民群众展示立体、丰富的思想内容,用日益提升的传播力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一是宣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幸福。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国家治理目标落实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环节。
二是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推进制度优越性向治理效能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通过媒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国家治理活动,将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把党和政府的制度建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三是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容具化为生动的传播个案。为了帮助人民群众解读和理解高度概括、抽象的政策文本,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推出宣传信息,便于人民群众抓取关键性政策信息;利用数据表、政策要点、图片漫画等元素组成的图片解读,降低对政策的理解难度;利用算法技术分析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喜好,为其筛选并推送需要的政策信息。总之,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治理目标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
用媒体监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媒体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普及,媒体的信息披露功能和公共监督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媒体监督更加灵活高效,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一是对国家治理进行监督。媒体监督不同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既对国家治理原则、标准等展开监督,对那些不符合国家治理原则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促其及时予以纠正,也对国家具体的治理行为开展监督,对那些违背国家治理13个方面内容的人和事,及时曝光。媒体与社会具有天然的贴近性,媒体的触角扎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和环节,因此,媒体的监督不同于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不是自上而下的检查性、结论性监督,而是随时随地依据党和政府国家治理现代化精神开展的自下而上的交流式检查和反思,更容易在问题刚刚出现苗头时,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二是对国家治理进行全过程监督。任何一项国家治理行为的开展和推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要经过反复调查、实践和总结,媒体介入治理过程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建设效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能会与发展经济产生矛盾,实践中,个别地方政府、组织和少数公众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为经济发展让路,而这种认识可能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面目出现的,因此,需要媒体对生态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评论和批评,督促全社会按照《决定》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总之,只有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刚性约束,才能更好地推进制度落实,让国家治理措施成为党和政府与全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注释:
①习近平:《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②钟哲:《彰显制度优势 筑牢治理之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