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点领域变迁及对策分析
——基于对外开放视角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1期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点领域变迁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点领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其角色也经历了从参与者、受益者到贡献者的演变。第一阶段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调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第二阶段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直接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第三阶段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积极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

第一阶段表现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大规模的调整,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扩大部分地方和相关部门的对外经营权。对外贸易体制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改革:1978年-1987年,对外贸易经营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由外贸部门向其他向部门、由政府企业下放。这一阶段是这部分地方开始试点;1988年,外贸承包制开始向全国范围推广,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实行了全面的出口退税政策;199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承包责任。国家开始取消对外贸企业的补贴,外贸企业开始自负盈亏。同时改革进口体制,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改善外贸经营秩序;1994-2001年,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其二是极大程度利用外资。其次是扩大利用外资。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外国直接投资超过对外借贷。1979—1998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3 291亿美运用元,相当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左右。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三是建立经济特区。[1]在全球化背景下,自由经济区吸引大企业投资是最好最主要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我国先后成立了以深圳为首的五大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向经济全球化规范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二阶段表现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积极的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直接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表现为更多的引进外资,“倒逼”国内企业积极主动向外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只是单纯的引进外资,发展国内企业,以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随着中国不断深入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新一轮谈判,其主张在新一轮的谈判中不仅要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也要反映发展国家的利益和要求。[2]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大量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寻找更大的空间,也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走出去”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目前,为开拓市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突破贸易壁垒、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战略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3]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保持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速度、保护中国贸易利益,在世贸规则的保护下降低贸易风险并因此受益,引入竞争机制,给予本国企业和外企平等的机会,提高本国企业的效率和生产力与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表现为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调整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主要表现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的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我国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促进各国的资金、贸易、政策等更加紧密的联结,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西亚北非和南亚地区,中东欧地区吸引中国投资的起点较低,但增长迅速,未来潜力巨大。电力、交通和房屋建筑是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领域。所有这些为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产品运输和自贸区建设提供硬件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投资量大,投资收益周期长速度慢,风险较大,现存的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平台不足以提供建设所需资金,因此设立亚投以防范风险,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亚投行与“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发展潮流。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本着双赢或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沿线国家与中国的互补性,努力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平衡、自主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应在坚持互利共赢和市场运作的前提下,与合作国家一道参与项目建设,共建合作机制,共享合作成果。

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重点领域变迁的动因分析

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点领域之所以不断的发生变化,其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全面发展,必须深入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国际体系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内问题和全球问题相互交织,促使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域不断在发生变化。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国内经济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然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只要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十四大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发展落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要想通过自身来发展经济很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资金紧缺,引进外资更好的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时代形势和国际市场也同时要求我们进行海外投资。因此以出口为导向,我国建立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大跨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一部分企业有能力发展海外事业。周边国家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外投资的对象和目标。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国务院开始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对贸易体制改革[4]。

第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成为必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对世界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入世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区域乃至全球多边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中。具体原因表现为:2001到2004年是中国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过程。它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拉动就业和中国经济的生产、分配、消费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服务型经济中的贸易是规则密集型的,我国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指定和谈判,是为了积极把握规则制定的主动权,防止被其他发达国际边缘化。再者,国际贸易规则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长远总目标是相契合的。能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也要有一定的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权利,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第三,国际体系和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中国,提供公共产品,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成为必然。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出现了严重供给不足的现象。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短时间内还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危机时期,各发达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本国利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更不可能被发达国家所重视。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沿线国家的新希望,这有助于亚欧非大陆实现一体化和共同发展。在国际机制方面,对于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移民问题和区域合作碎片化等问题,现有的国际机制难以应对,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为全球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也可以同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优势产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从而带动沿线国家的就业。与此同时,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并开始承担国际责任,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新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5]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才能更好的维护国的经济利益。“一带一路”的提出和推广即就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良好姿态。

三、关于中国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密切,甚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和贡献者。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重点领域变迁的过程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时刻为我们提供发展机遇,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的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制定科学全面的战略,以促进我国经济更持久的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性的思考: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我们深知闭关锁国和闭门造车的巨大危害和惨痛教训,因此更能体会顺应历史潮流为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利益,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形式。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代表着一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们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我国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丰硕的利益。通过直接对外投资行为,保护国内市场不受侵害,防止贸易壁垒带来的伤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灵活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致力于构建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努力破解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注重在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和发展。无论在什么时代,科学家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之间的竞争也都是人才和科技之间的竞争。我们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学习宝贵的经验和教训。[6]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多的减少对外界的依赖和依附,使得我们在科技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前,实现生产力的跨越。人是实现生产力跨越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高端领域。所以,发展中国家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相对来说是一项明智的决定和举措,这也是发展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投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三、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寻求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区域经济对于第三国家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帮助他们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为全球经贸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7]主要体现为:基于现存的区域合作组织挖掘沿线国家市场潜在实力。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其区域内现存的经济合作组织为此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合作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掘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潜力;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性自贸圈。经济危机使得各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沿线国家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在对外贸易上存在严重的贸易壁和障碍。[8]“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沿线国家拥有更多的贸易机会;建立亚投行和金砖国家银行,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美元影响提供保障。因此我国应继续调整对外开放的格局,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性自贸区群体。

四、总结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重点领域变迁与国内经济背景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点领域变迁的实践为中国更深入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诸多启示。其一,把握国际国内市场,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世界危机时刻,有效的将“危”转化为“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导力。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互交替的时代,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尤为重要。建立当代国际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恰逢其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二,国家治理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目标相契合。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其三,担任全球责任,提升国际话语权,不论是从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国际发言都能够看到我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的增加,其话语权也在逐步提升。我国对经济全球化与时俱进的认识,突破了逆全球化的狭窄观念,将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进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致力于构架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猜你喜欢

全球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全球化陷阱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