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
——基于文化批判的视域
2019-03-28卢文忠董怀宏
卢文忠,董怀宏
(1.广东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0;2.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广东 广州 510631)
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价值理论来看,人通过实践创造物质经济条件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精神文化状况。人们改变世界的实践体现了创造价值的过程,并由此形成进行价值评判的价值观,价值观又成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思想导向。“以不同的作用分为积极(先进、正确、合理)的价值观、消极(落后、错误、庸俗)的价值观。”[1]对积极价值观的认同、建设以及对消极价值观的否定、批判,推动着人们创造新的价值。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各种价值观的交融交锋中形成了一种为人们所广泛认知、共同认可、普遍遵循且日益理论化、规范化的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这一社会的积极价值观。形成和树立积极价值观,尤其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动思想文化建设以及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众化不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深入传播、融入、渗透,使之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文化内涵来反对和抵制消极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和文化建设上具有文化批判的重要维度。这种文化批判,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下发展先进文化和抵制陈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价值标准对当前社会价值观进行“扬弃”。文化批判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质,是价值观意义上的思想建设,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让人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构建美好的精神生活方式。
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批判维度
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价值评判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文化形态,是人们表达意义判断和规范行为操守的具体文化形态,其中作为人们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用以评判是非善恶、权衡利弊轻重、引导积极行为的根本态度和取向,构成了这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作为以先进文化为深层内涵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引领,在文化发展上展现出建设性的批判维度。
(一)文化批判的境遇与核心价值观
从唯物史观来看,现实社会是人们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世界,包括物质经济意义上的价值世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世界。人们在创造价值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对社会生活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具体文化形态——价值观。但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和传统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精神生活的制约妨碍了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认识,人们不免会局限于适应传统社会的文化生活和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中不免会带有消极因素。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起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再加上外来文化在本土的传播,而且外来文化本身也有其消极因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迁、各种文化交流互动的态势会对人们创造价值以及价值评判带来强烈影响,为社会的文化和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带来新的动力,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特别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评判。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义上的价值评判,是人们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即以批判性的立场和态度来分析、应对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观问题。
“文化批判源自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文化矛盾,是人们改造世界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和精神力量。”[2]实际上,文化批判,是人们基于特定的价值意识、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在改造世界和自我完善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发展问题所作的批判,始终有一种关于价值问题的观念贯穿于对文化问题的分析和评判之中并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践活动发挥内在的、持久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那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关于事物之意义评判,是创造价值的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外在事物进行“有无意义”“是否值得”“对错与否”的文化反映和文化表达。特别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并积极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共同理念和根本看法,就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导和引领各种价值观念从而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状况和文化发展进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3]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化建设体现了以核心价值观来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多元文化及其内在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评判。
(二)文化批判的实质是价值观建设
“价值观念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符合与违背人们愿望的观念。”[4]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目标、利益需要及其积极意义的最根本最深层的文化体现,这种评判事物意义的内在要求和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批判性的维度和向度。从观念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最持久最深层的正能量,必然包含着对积极价值观的肯定和赞扬,对消极价值观的否定和鞭挞,展现出深刻的文化批判维度。
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批判维度,是指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社会上各种消极(落后、错误、庸俗)价值观及其所生成的文化状况进行比较、反思、评判、斗争、纠偏、扬弃的文化意义,能够正确评判和有效克服消极价值观及其社会影响。事实上,核心价值观,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而是在与其它各种价值观相伴而行特别是与消极价值观的比较和斗争中不断发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5]没有对消极价值观的否定和批判,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更不会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认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人民群众区分好坏对错、辨别是非善恶的正确价值标准,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维度。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文化批判维度绝非在文化生活中“打倒一切”“否定一切”“抛弃一切”,而是在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激浊扬清,扬善抑恶,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西方价值观中批判落后、吸收先进,从多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中批判反思、加强引领,不断清理那些妨碍思想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批判维度,其实质是价值观意义上的思想建设,通过反对和削弱消极价值观来更好地弘扬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领域中“破”与“立”相统一的过程,通过破旧立新来推动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在大众化的意义上看,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们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推动美好的文化生活的构建。
二、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发展路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在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的激浊扬清、扬善抑恶的价值导向作用,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大众发展路径,使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用以反对和抵制消极价值观的正确价值导向和理论依据。
(一)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是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之意在于其根本内容和导向是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评判的“最大正能量”。在这一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性的文化表达和理论体现,本身就属于马克思所指的那种“掌握群众”的理论。就此而言,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大众化的思想理论,大众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核心价值观具有大众化的理论旨趣和文化品格。
具体来说,第一,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意决定了其大众化的理论品质。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在理论内容上的高度凝练、在话语方式上的集中表达、在文化传播上的有效融通。其理论构建的意义就在于使这一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变得更为简明具体,就此而言,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理论形态,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社会建立了大众化的理论优势。第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意决定了其大众化的传播优势。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大众化的理论品格及其内容的简明具体,在信息传播上更能面向受众讲大众话,决定了人们能够用接地气、对象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来传递其内涵和意义。第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意决定了其大众化的认知模式。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大众化的理论品质和传播优势,展现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风格和形象,适应人民群众更易于理解和更乐于接受的现实要求。第四,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意决定了其大众化的主体基础。与普通价值观尤其是消极价值观相比,核心价值观高度凝聚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和愿景,更体现民情、深得民心、符合民望。从大众化的主体基础上看,这意味着大众化能成为大众自己的“事务”。最后,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意决定了其大众化的运行机制。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大众化的理论品质、传播优势、认知模式、主体基础,需要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序发展建立能够发挥规范和保障作用的运行机制,这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发展路径,有利于人民群众在“最大正能量”的价值导向下正确认识和评判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观是大众化的价值导向
大众化的生成逻辑,并不意味着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大众化,只有“化大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统一。为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掌握群众”,使之从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的意义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必须坚持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创造大众化的理论内容、运用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培育大众化的参与主体、构建大众化的运作机制[7]。只有通过大众化的理论发展路径、传播发展路径、主体发展路径和机制发展路径,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化大众”——把具有大众化生成逻辑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自己的价值导向。
需要进一步回答的现实问题是: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的,并不仅仅在于人民群众“有”这种价值观,更要“用”这种价值观——用来做什么?从文化批判的视域来看,就是指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判。正如马克思所述的“批判的武器”与“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那样,通过大众化来“化大众”,一方面意味着理论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影响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现实力量,另一方面意味着人民群众掌握这一理论作为反思和评判文化问题的价值导向。根据大众化的生成逻辑来实现“化大众”,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理论依据,实质上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社会成员有效区分好坏对错和是非善恶的正确价值标准,能够对社会上各种落后的、错误的、庸俗的价值观进行否定和反思。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人民群众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推动美好的文化生活的构建并由此促进思想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全面进步。
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批判向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上指出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上指出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8]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及其批判维度的意义,是为了能够在价值观较量中、在思想意识复杂性中巩固指导思想和凝聚社会共识,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正确价值导向下认识、评判各种价值观的实质和影响并构建美好的精神生活方式。从批判对象的根本性质和本质内容上看,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与继承、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借鉴、对多元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构成了大众化进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批判向度。
(一)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与继承
中国传统社会积淀和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伦理本位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并内化于主体头脑中的对客体对象的评价结构。”[9]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在文化的核心层面上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转型——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和发展。因此,引导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文化批判与文化继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题中之义。
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与继承,就是指通过大众化发展路径来“化大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来认识和批判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继承其中的积极有益成分。“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0]在当下,就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形成理性反思和价值共识,主要是批判封建主义思想遗毒,继承优秀传统理念,如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来改造非主体性价值自我以及否定和反对诸如重男轻女、特权思想、裙带人情等消极价值观,保留和发扬与文明、和谐、诚信的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一致的诸如仁义礼智信之中的积极价值取向。
(二)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借鉴
在全球化进程中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对着外来文化及其内在价值观的强烈影响,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众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从根本性质上看,西方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根本体现,其现实根源在于以私有为基础和资本增殖为逻辑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其实质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派生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具体理念。因此,引导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西方价值观进行自觉的文化批判与文化借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借鉴,就是指通过大众化发展路径来“化大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来认识和批判西方价值观中的消极腐朽因素,借鉴其中的先进合理成分。“作为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影响的积极成果,个体意识的觉醒、求利动机的诱发、法制观念的增强,将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估计和肯定。”[11]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西方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对于当前文化态势,就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形成理性反思和价值共识,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友善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间的本质区别形成正确认识,否定和反对所谓普世价值观,认清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三)对多元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
在当代中国,除了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还有源自于社会转型的现实土壤中并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下衍生出来的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实质上是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交叉和变形的思想意识。当前,社会价值观繁杂多样,不胜枚举。在社会影响上较为突出和明显以及带有危害性、渗透性和迷惑性特点的多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基于虚无主义立场的价值观、基于民粹主义立场的价值观、基于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及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媚俗低俗色彩的价值观。对此,引导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有力的文化批判与文化反思,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要求。
对多元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就是指通过大众化发展路径,让广大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反思和评判多元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是社会开放、进步、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难以聚合、走向分化的信号。”[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应对价值观多元化的一剂文化“洗涤剂”和“凝聚剂”,通过大众化发展路径成为人民群众认清和反对其中的腐朽消极价值观念的正确价值导向,意在清除多元价值观中的思想流毒,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正能量”的文化影响力和“最大公约数”的思想引领力。面对当前文化态势,就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形成理性反思和价值共识,主要是批判那些否定革命历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与成就的虚无主义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平等、法治来反对那些打着“人民”的旗号鼓吹极端平民主义、直接“大民主”、平均主义从而会引发人们反权威、仇富心等错误倾向的民粹主义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敬业、诚信、友善来消解带有炫耀性、物欲性、享乐性色彩进而引发人们价值迷茫、精神懈怠等错误倾向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以及反思具有庸俗化、犬儒化、功利化等具有媚俗低俗色彩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构建美好文化生活方式的正确价值导向。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党提高公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战略方针,是植根于公民道德生活的内在需求。”[13]这意味着,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层面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政治认同、对各种消极文化因素进行辨析抵制的根本价值导向,是构建积极健康精神生活方式的内在价值动力。通过大众化的发展路径推动核心价值观不断“化大众”,让人们更多更深入地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人们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文化态势中正确认识和反思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多元价值观尤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价值标准来评判和抵制其消极因素,这是在大众化层面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美好精神生活过程中应有的文化自觉。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批判维度,体现了一种以价值观“扬弃”为内在机制的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