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2019-03-28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校区高校学生危机

王 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通 22600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车道,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扩招工作成效显著,高等院校发展逐渐形成新的局面,“合并潮”“扩建热”等举措导致出现了一大批多校区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即将原本集中于一个区域的校园管理工作拆分为多个部分并分散开来,空间分割的直接结果是学校需要在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工作体系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设计与调整。对于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来说,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牵涉多方资源,关联众多部门,具有极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随着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日益广泛,多校区高校管理层面临新的挑战,即调整工作体系使之与多校区办学模式相适应。目前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涉及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工作策略等方面。但是就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多校区构建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将对此进行试探性研究。

一、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工作体系建设的难点

多校区高校是指法人资格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但校区数量有两个及以上的大学。有学者对我国多校区高校形成的背景及成因进行总结并据此划分为四类:(1)独立发展型。单一校区的资源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而寻求扩张。(2)冠名依附型。弱势学校通过冠名的方式成为强势学校的办学校区,谋求强势学校的资源支持。(3)合并重组型。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学科建设升级等目标,几所独立院校合并建立多校区大学。(4)合并扩展混合型。既因发展空间欠缺而增设,又因学科综合而合并的多校区大学[1]。成因方面的差异使多校区高校的工作体系建设面临不同的挑战,第一种多校区高校通常参考和借鉴主校区的工作体系,再以分校区的结构设置为出发点进行调整和延伸;第二、三两种类型的多校区高校需要充分把握每个校区的发展特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第四种多校区高校则是兼收并蓄,多种方式并用。

多校区高校工作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还源于其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按照权力分配程度,学术界通常将管理模式分为三类:相对集权型、合理分权型及混合型。相对集权型管理模式往往以线性职能制为主要形式,规划、组织、领导和落实等各项工作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合理分权型管理模式则主要采用块状职能制管理,各校区拥有相对自主的管理权,各项管理工作跨度小,效率较高;混合型管理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整合发展的结果。学校先建立基本的管理模式框架,然后在框架内部填充具体的工作体系,由此管理框架的差异就造成了工作体系建设方案的变化。采用合理分权型管理模式的多校区高校通常在各个校区配备了相对完善的职能体系,职能部门的设置也相对成熟,工作体系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采用相对集权模式进行管理的多校区高校,组织结构多为原有机构的延伸和扩展,统一性与执行力的提升往往需要付出管理落差大、管理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代价,进一步扩大了工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复杂性和失衡性[2]。

二、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1. 校区间的距离

多校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导致空间距离问题的出现。空间距离的存在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一方面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难以实现集中优化配置,扩大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扩大了延时性问题的影响,使得危机预警和干预的顺利性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有效降低空间距离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综合联动性,优化升级资源配置,是当前多校区高校管理建设工作中最具紧迫性的挑战。

2. 各校区的学生分布

与单校区高校不同,多地办学格局是多校区高校的主要特征,并且随之产生了学生分布问题。多校区高校的历史成因存在差别,其学生分布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一种是通过院系、专业的整体性迁移,引导学生分流至不同校区;另一种是按照年级或教育水平来划分校园配置,学生整个教育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校区生活。不同校区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群体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校区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学生分布引起的多校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3. 各校区环境的不均衡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引发学习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多校区高校在规划新校区时通常会将城郊地区作为建设首选,如此新校区与原校区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环境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硬件环境方面,还表现在软件环境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指校内教学设施和场地建设、校外基础环境和配套设施、交通便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软件环境主要指校区的学风、文化底蕴、风土人情、管理水准、医疗水平等。通常情况下,新建设的城郊校区往往具有较为优越的空间资源、教学设施和设备、课外活动设施等硬件建设水平,但是教学资源、文化建设成果、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频繁往返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郊校区的治学环境,进一步扩大了校区间的环境失衡问题。

4. 资源配置

提高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多校区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目标,但是空间距离等问题的出现又会造成新的资源竞争和重复性建设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中的主要表现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尽可能提升各校区的资源配置效果。例如,心理素质拓展设施和团队咨询全面覆盖所有校区是否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如果只选取单一校区集中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那么校区选择的标准和方式如何确定?各个校区的心理咨询教师分配方案如何制定和落实?现行资源配置方案是否具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资源配置方面的众多问题在多校区高校工作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极为突出的重要性。

三、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策略

1.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建设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强调早、快、稳,要求早做预防、早做甄别、快速反应、稳妥处理。从预防角度出发,多校区高校应该将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重点向低年级校区倾斜,并遵照国家相关部署和规定,狠抓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确保预防工作尽早落实。多校区高校在建设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各校区学生的心理群体差异,以心理测评数据为依据,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察,准确把握不同校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资源配置调整策略和问题整改措施,并依据问题轻重施以不同的建设力度。

对于采用年级梯度方式分布学生的多校区高校来说,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重点应该主要放在低年级校区,并始终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的指导,充分结合学生阶段性特点。例如,通过必修课的方式向全体新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和开展具有趣味性的专题团队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生命价值等方面形成健康的观念和意识;根据新生特点,针对性地组织广泛涉及适应能力拓展、时间管理、压力释放等主题的心理知识宣传等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和开展同龄人教育活动等。此外,还要提高校区之间的紧密性,创设良好的校区转换氛围,帮助学生降低校区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感。对于个别情况特殊的案例,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性帮扶工作,利用团体辅导、新老生结对、主题班级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校区、融入新校区。后勤部门在进行宿舍调配过程中应具有人性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交接顺利实现。

2.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设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包括心理监护、信息收集、分析判断、问题预警等环节,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整套流程的工作效率[3]。多校区高校在建设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过程中,重点是提高各校区危机监控渠道和危机监控机制的完善性和高效性。多校区高校可以建立统一的排查机制,在各个校区设立固定的排查时间,联合学生、寝室长、班干部、宿舍管理员、任课教师,构建一个全面和完善的观察网络,对有心理危机历史的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以及正处于心理危机困扰中的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另外,多校区高校需要加大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为预警信息传播提供顺畅的网络环境。学校网络中心要积极配合心理预警系统建设需求,推动线上心理测评、学生心理动态电子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等多项办公系统的研发和完善,消除空间距离对心理危机预警信息传播的阻滞作用,提高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的传递效率。

3. 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机制建设

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机制作为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体系的子机制,不仅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参与部门数量多、流程长和操作复杂。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难点和重点主要在于如何削弱空间距离的负面影响,提高联动干预机制的反应速度、运转效率及工作秩序[4]。首先,多校区高校可以按照“线性+块状”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组织架构,以校区属地为中心积极推进机制和组织建设。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高校应该组建完整的专业性组织架构,形成校级、院系、班级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在各个校区设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常驻部门和岗位,重点关注城郊校区,对环境因素给学生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造成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落实校领导驻勤轮换体制,确保各校区特别是位置较为不利的校区有负责人,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和精神卫生问题,积极建立学校与医生、医疗机构、警务危机事件处理机构等社会组织和力量的联系,丰富和拓宽心理危机干预处理和转介工作的渠道,并保证渠道畅通。最后,各校区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拟演练,对预案做出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运行效果和完善程度[5]。

四、 结语

确保预防、预警和应急干预三项具体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和落实,是多校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和运行的必要条件。预防手段的全面性是预警灵敏度的必要保障,预警的完备性是干预效果和力度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因素, 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则是防止危机发

酵和蔓延的重要屏障。通过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促进预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另外,机制建设离不开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需要多校区、多部门形成团结一致的整体,同心协力、互相配合,优化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内部构成的有效磨合和运行秩序。多校区高校要充分贯彻系统构建理念和动态管理理论,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打造成网络化、全面和多层次并重的工作体系,尽可能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处置成功效率,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校区高校学生危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危机”中的自信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