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究
2019-03-28王艳伟
王艳伟
(山东省临沂市康复医院,山东临沂 27602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此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遗留水肿、皮炎、瘀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继发性静脉曲张等,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临床上多使用西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溶栓药物的副作用较强,许多患者会发生不良反应[2],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血栓性疾病有悠久历史,为探讨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作用,该院以2016年9月—2018年3月为研究时段,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血府逐瘀汤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研究,共80例,电脑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9~68,平均年龄(50.42±5.46)岁;病程 3~10 d,平均病程(6.12±1.35)d。观察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38~69,平均年龄(50.76±5.16)岁;病程 3~11 d,平均病程(6.48±1.23)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对比的价值。该次研究已经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3]:(1)发病急骤,患肢有胀痛或剧痛,小腿或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2)患肢广泛性肿胀;(3)患肢的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阳性;(6)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等发行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增高。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肿胀疼痛,有挤压痛感,足背屈时疼痛感加重,胫足踝水肿;(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伴有发热,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的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肤温度升高;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展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出现色素沉着;(3)急性期患者的白细胞增多,辅以静脉造影、超声多普勒等检查。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3)患者无药物过敏史;(4)年龄在36~70岁之间。
排除标准:(1)患者的心、肝、肺、肾等器官有严重疾病;(2)恶性肿瘤患者;(3)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或有严重的出血倾向;(4)患者有皮肤、血液系统、精神类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国药准字 H20113006)治疗,初始剂量5万U/次,将其溶入5%葡萄糖水中,行静脉滴注,2次/d;期间检测患者的体征,若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测定低于200 mg/dl,暂停注射尿激酶1次,若无异常可将剂量增至20万U/次,1次/d;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J20130168)皮下注射,0.3 mL/次,1 次/d,若患者体重大于 80 kg,剂量为0.4 mL/次,治疗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薏苡仁、赤芍各20 g,川芎、牛膝、红花、当归、桔梗、生地各 15 g,桃仁 12 g,甘草、枳壳各 10 g,柴胡5 g,将以上中药加进200 mL的水中浸泡20 min,然后再次加入200 mL水,煎煮至200 mL药液,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指标
(1)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共3个等级: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B超显示血栓溶解,血流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B超显示血栓体积有明显缩小,血流流动性改善明显,为有效;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血栓体积、血流流动性无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越高表示治疗方法越有效。(2)统计两组患者的发热、恶心、头痛、出血等不良反应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表示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越高。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发热,经降温处理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发热,3例患者发生出血,2例发生头痛,1例发生胸闷,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于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收缩,抑制血流滞缓,增加了血液的脓粘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处容易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血栓[5]。
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其能激活人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次酶可以将纤维蛋白水解成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6],但溶栓药物的副作用较多,可能会引起患者发热、出血、胸闷等症状,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概率较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该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证明了溶栓药物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缺点。中医上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划为 “股肿”“脉痹”“瘀血流注”范畴,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脉中滞留淤血,不通则痛[7]。明代的《景岳全书》[8]中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记载,同时提出“行气和血”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原则就是 “行气和血、活血化瘀”[9]。血府逐瘀汤中的薏苡仁归脾、胃、肺经,功用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祛湿除痹、清热排脓,用于水肿、湿痹拘挛、脾虚泄泻、湿温初起等;赤芍归肝经,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有消肿、止痛知之效,用于温毒发斑、跌扑损伤、佣痈肿疮疡、肝郁胁痛、吐血呕血等;川芎归胆、肝经,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祛风燥湿,主跌扑肿痛、头痛、风湿、腰脚软弱、半身不遂等,牛膝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肝阳眩晕、下肢痿软等;红花归心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静脉曲张、跌打损伤、症瘕痞块、腿脚麻木、青紫淤血等,能软化扩张血管,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当归归心、脾、肝经,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治症瘕结聚、血虚头痛、痿痹、贫血等,血栓患者经当归治疗,血液的粘滞性降低,减少了血浆纤维蛋白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作用;桔梗归肺经,祛痰排脓、开宣肺气,治外感咳嗽、胸满胁痛、肺痈吐脓等;生地入心、肝、肾经,清热、生津、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发斑发疹、热风伤阴等;桃仁入心、肝、大肠经,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跌扑损伤,能增加静脉血管流量,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凝固及溶血的作用;甘草归胃、脾、肺经,有止痛、解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之效,用于脾胃虚弱、咳嗽、乏力、发热等症状;枳壳归胃、肺、脾、肝经,功能主治胸隔痞满、胁肋胀痛等;柴胡入胆、肝经,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等症,能解热、镇痛、抗炎、抗菌、降血脂等效用。中药温和,加之甘草能调和诸药,降低其他药剂的毒性,因此,不良反应用较少。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数据说明,相比与单一使用西药溶栓治疗,在其基础上加以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更理想,能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良好,能提高治疗效果,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