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梅滋呼吸法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镇痛中的效果分析

2019-03-28于长莉华敏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程出血量

于长莉, 华敏峰, 朱 丹

(南京医科大学1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妇产科; 2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产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分娩是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一项生理过程,但是,分娩疼痛却不可小觑,在医学疼痛指数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烧伤疼痛[1]。疼痛不仅会给产妇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可能会间接影响分娩过程,对新生儿十分不利[2]。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不同分娩也是临床追求的目标之一。目前为止,无痛分娩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药物镇痛主要有阻滞麻醉及哌替啶类、吸入性药物镇痛,但是,无论何种无痛分娩都达不到理想效果[3]。由于产妇个人体质差异,疼痛耐受度不尽相同,且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也各有所异,因此,获得的镇痛效果也不甚相同[4]。非药物镇痛作用于心理范畴,临床上以呼吸训练较为常见,拉梅滋呼吸法便是其中一种,这种呼吸法有法国医生拉梅兹整理,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其作用机制是利用呼吸分散产妇注意力,以减轻其分娩痛苦,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镇痛法[5]。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亚洲后,便立即引起许多妇产科专家的重视[6]。这种呼吸方法简单易学,产妇分娩前由有专业护士做产前指导,在分娩中随宫缩频率调整呼吸,以及大限度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7]。国内关于这种呼吸法应用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现将其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镇痛干预并探讨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的自然分娩产妇83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采用拉梅滋呼吸法的自然分娩产妇8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为19~36岁,平均年龄为(27.75±6.75)岁;体质量54.37~76.86 kg,平均体质量为(65.39±8.62)kg;孕周为36~44周,平均孕周为(39.84±3.65)周;胎儿双顶径84.57~98.54 mm,平均双顶径为(92.46±4.68) mm。观察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7.76±6.52)岁;体质量54.27~77.56 kg,平均体质量为(65.51±8.48)kg;孕周为36~44周,平均孕周为(39.67±3.74)周;胎儿双顶径83.65~98.50 mm,平均双顶径为(92.53±4.74) mm。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孕周26~44周;单胎;初产;胎儿头位;足月妊娠;产妇意识清楚、认知正常,可配合指示进行相关操作;产妇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有阴道分娩禁忌证;有产科禁忌证;伴有妊娠高血压;有癫痫疾病史;有精神疾病史;视觉、听觉功能障碍,交流困难;研究资料不全;不予配合。

1.4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产科常规护理,产妇入院后询问胎次、孕期,监测生命体征,测量腹围,记录羊水情况,检测有无阴道出血或规律性宫缩,做好知识宣教等。然后自由待产,待宫口开至2~3 cm时进入待产室,进行硬膜外麻醉,于第3、第4腰椎腰间隙穿刺,头端置管约4 cm后注射注入3~5 mL 0.2%的盐酸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生产,批准文号H20100103,20 mg/10 mL),或根据产妇体质量酌情注射剂量。然后观察5 min,确认置管正确,未入蛛网膜下隙或血管中,且产妇自述无其他症状及不适后,泵入浓度为100 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溶液,速率控制在4~10 mL/min,也可根据产妇自述疼痛程度调节泵速。

1.4.2 观察组 采用拉梅滋呼吸法进行镇痛干预。孕7月体检时,登记备案,开始进行拉梅滋分娩呼吸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分5个步骤,产妇首先盘腿坐于床上或地毯上,播放舒缓音乐,然后做胸部喘息呼吸、哈气呼吸、深呼吸、浅呼吸、深浅呼吸交替训练,护理人员示范完毕后,嘱产妇做一遍,并纠正错误,嘱其回家后自行练习,以为后续运用时打好基础。产妇进入待产室后,护理人员及时与其进行沟通,给予鼓励,并做好生活护理。上产床前陪同其排空膀胱。在宫缩间隙中,鼓励产妇进食热量较高的食物,储备能量。宫口开至3 cm左右且宫缩规律后,由助产士指导其随宫缩频率做胸式呼吸(由鼻子深深吸一口气,随着子宫收缩吸气、吐气,反复进行),阵痛停止后再恢复正常呼吸。当宫口开至7 cm后,采用浅呼吸(身体完全放松,眼睛注视一点,用嘴吸一小口空气,保持轻浅呼吸,吸入与吐出气量控制相等,呼吸高位保持在喉咙,像发出“嘻嘻”的声音),宫缩缓慢后变为深呼吸,要点是随着宫缩频率同步变化呼吸速度。进入第二产程后,宫口开全,胎儿即将娩出时,观察产妇血压、脉搏等指标,监听胎音,评估胎儿状况,这时宫缩越来越强,间隔逐渐变短,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喘息式呼吸(将空气排出后,深吸一口气,接着快速做4~6次短呼气,类似吹气球),完全用嘴吸气和吐气。宫缩不强即进行肛肠指诊,判断胎头大小、方位。进入第二产程的最后阶段,为避免用力过大撕裂会阴,做哈气呼吸(深吸一口气,接着短而有力地哈气,接着吐出所有气),减小腹压。胎儿头先露着冠时,指导产妇用力吸一口气,然后憋气用力将胎儿娩出。娩出胎儿后,拔除镇痛泵导管,及时清宫,遵医嘱使用缩宫素。会阴损伤者则额外进行处理。

1.5观察指标镇痛效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镇痛标准[8],对2组疼痛轻度进行评估。Ⅰ级:没有疼痛,产妇无汗或微微出汗,情绪稳定;Ⅱ级:轻度疼痛,产妇腰部略有不适,微微出汗,情绪基本稳定,表情正常;Ⅲ级:中度疼痛,产妇有明显的腰腹酸痛,大汗且情绪不够稳定,但仍在忍受范围内;Ⅳ级:重度疼痛,产妇腰背部出现剧烈疼痛,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无法忍受。Ⅰ~Ⅱ级为有效镇痛,Ⅲ~Ⅳ级为无效镇痛。产程:护理人员统计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所用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出血量:收集产妇产中出血,测量并记录出血量,计算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分娩方式:统计2组阴道助产及顺产例数,计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2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Ⅰ级、Ⅳ级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镇痛效果比较/例(%)

2.22组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产程时间比较

2.32组出血量比较对照组出血量为(178.52±23.75)mL,观察组出血量为(181.42±21.64)mL。观察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2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分娩方式比较 例(%)

3 讨论

分娩疼痛几乎是普通女性经历过的最剧烈的疼痛,有调查表明[9],超过半数的已生育女性将其形容为“痛不欲生”。分娩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生理负担,还容易使其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刺激产生应激反应[10]。部分产妇在疼痛中无法配合,以至于影响宫缩、延长产程,进而极大提高胎儿宫内窘迫风险,大大提升了剖宫产几率[11]。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舒适分娩几乎是所有产妇的期待,因此,无痛分娩应运而生。临床上将其称为“分娩镇痛”,主要是由麻醉医师、产科医师及助产士密切配合从而减轻产妇在分娩中的疼痛[12]。但是,无痛分娩并非真正的没有一丝疼痛,产妇应正确认识到这只是较传统分娩而言相对减轻痛苦,依目前技术尚难以做到真正的无痛分娩[13]。因此,助产士在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时,一定要向其点明何为无痛分娩,避免其期望过高而滋生不满情绪,导致纠纷事件。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镇痛效果对照组(P<0.05)。说明拉梅滋呼吸法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镇痛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罗哌卡因是第一个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毒副反应小、起效迅速,其通过阻断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从而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产生可逆性的阻滞,发挥麻醉及镇痛双重效用[14]。因其低浓度便可阻断感觉神经传导,但同时对运动神经不产生过多影响,不会影响子宫收缩,因而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分娩镇痛[15]。拉梅兹呼吸法以俄国著名的心理预防法为依据,认为人类的大脑经训练可去接受并分析给予的刺激,并选择如何反应[16]。这种呼吸方法通过对神经肌肉控制及呼吸技巧训练的学习过程,可让产妇在分娩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转移疼痛,放松肌肉,发生产痛时能较好保持镇定,从而加快产程、使婴儿顺利出生[17]。因观察组同时采用了这两种镇痛方法,所以认为可能是其二者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共同提高镇痛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均进一步说明了拉梅滋呼吸法在自然分娩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拉梅滋呼吸法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镇痛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缩短总产程,减少产中出血,且可优化分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产程出血量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