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2019-03-28赖华平廖曼子
赖华平 廖曼子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 兴国 342400)
手术室为医院中的重点科室,是实行外科急救和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会对手术实施效果构成直接影响,且会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当前,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理论、模式、观念等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顺应新医改的要求,实行护理质量管理非常必要。本研究选取了不同时间段的手术患者,分别实行三级质控护理管理、常规质量控制管理,对比两种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手术患者50例作为乙组,平均年龄(45.79±2.21)岁;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手术患者50例作为甲组,平均年龄(45.83±2.19)岁。我院手术室5间,手术室护理人员共12人,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各 2、6、4人;年龄 23~48 岁,平均(35.5±3.3)岁;护龄为 1~15 年,平均(8.2±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乙组 乙组实行常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模式,对持续质量改进登记表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分类处理,结合具体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处理措施。
1.2.2 甲组 甲组实行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质控机制。由责任护理人员构成一级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理人员构成二级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构成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一级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护理人员能正常完成护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质量;二级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专科组内,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做好组内质量监察、质量控制的工作;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需实行全面监督、考察,明确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做好总结、归纳、分析等工作,再制定完善的处理措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方法,结合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我院手术室护理特点、护理要求等,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要求质量控制管理人员认真实行并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进行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统计、记录工作,主要需将不良事件发生地点、时间、责任人、问题、处理方法等记录下来。护士长需以月为时间点,组织质量管理会议,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均参与到会议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例(%)]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甲组护理文书质量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物品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护理文书质量评分 消毒隔离质量评分 物品管理质量评分甲组乙组50 50 t P 95.56±5.63 92.74±3.54 2.998 3<0.05 94.76±5.76 90.74±3.24 4.301 2<0.05 92.07±8.34 86.72±6.03 3.675 8<0.05
3 讨论
质量控制管理属于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点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护理质量管理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往的常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多通过护士长进行管理,而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受到护士长的意识、观念、自身素质等影响,这会对管理质量造成严重威胁[2],并且单纯通过护士长管理,无法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3]。本研究中甲组采取层级质控管理模式管理,以实现科室分层次管理的效果,落实责任意识,科室的人员均为管理者[4~5],这可将科室的利益和绩效联系起来,旨在有效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风险意识、操作水平。三级质控管理机制设置比较合理,能够将科室质控管理内容合理划分,涵盖了科室管理的所有内容。可选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组长,这样能弥补护士长单独管理的不足[6]。层级质控管理可很好地调动所有护理人员的参与热情,加强其责任意识、主观能动性。此外,实行三级质控管理还能将质控相关指标细化,严格约束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经不同分组实现传帮带的效果,进而可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总而言之,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