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优质护理用于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
2019-03-28孙红英孔秀丽牛春月
孙红英,李 朋,孔秀丽,牛春月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 衡水 2538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产科剖宫产产妇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产妇生命安全。可能导致栓塞脱落,进而发展成为急性肺栓塞,不仅对产妇产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危及到产妇生命安全。由于产妇分娩后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滞缓再加上长期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引发血液的高凝状态,因此非常容易造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对产后产妇采取科学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临床价值[1]。本次研究将着重探讨产后产妇采取优质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行剖宫产术产妇共计84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依次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资料:共计42例,产妇年龄21~40岁,平均(28.2±0.4)岁;体重43~79 kg,平均(56.3±0.4)kg。对照组:共计42例,产妇年龄20~42岁,平均(27.6±0.3)岁;体重432~76 kg,平均(55.4±0.6)kg。两组产妇的线性资料对比较为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产前的健康宣教、产后饮食干预、生命体征检测等。而观察组产妇则在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交流渠道。护士需要掌握产妇心理情况和变化情况,通过与产妇的交流沟通,了解其性格特点,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开展心理疏导,缓解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详细向产妇讲述关于产后恢复的相关知识,增强产妇自信心提升其护理依从性。需要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首先需要指导产妇保持正确的姿势,并对产妇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产妇保持平卧位情况下,可利用软垫对其下肢进行抬高约为30°左右,同时注意保持膝关节屈曲约为15°,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顺利回流。通过增加产后产妇下肢按摩,由下肢远端指趾近端进行肌肉按摩,每次按摩5min,同时需要注意按摩的力度,促进下肢血液流速提升。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经过护理前后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峰速;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血流速度对比
两组产妇护理前平均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峰速均较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平均血流速度与骨静脉血流峰速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产妇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产妇DVT发生率对比
两组产妇出院后均获得两个月随访,观察组产妇出现DVT者1例,DVT率为2.38%;对照组产妇出现DVT者4例,DVT率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通过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加强产妇的健康指导,可帮助产妇尽快消除不良的负面情绪,有助于改善产妇的血液理化成分,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而通过产后肌肉按摩和抬高下肢等方法,能够促进下肢血液流速增加,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产妇通过采取优质护理,该组产妇DVT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同时产后平均血流速度和股静脉血流峰速等指标均较对照组产妇更优。这提示,通过采取优质护理有利于预防产妇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维护产妇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两组产妇血流速度对比s)
表1 两组产妇血流速度对比s)
组别 n平均血流速度(cm/s) 股静脉血流峰速(cm/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2 13.72±1.42 32.21±7.76 24.19±3.26 49.89±6.53对照组 42 13.80±1.42 22.69±6.52 24.98±2.96 40.26±4.52 t 0.163 4.298 0.260 4.627 P 0.127 0.000 0.152 0.000
综上所述,针对分娩产妇采取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产后的下肢血流速度,可有效预防DVT形成,优质护理值得在产妇护理中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