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管,我们这样玩!
2019-03-28文陆娟芳
文陆娟芳
我园以“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为背景,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本文重点谈了“纸管”在各年龄段幼儿建构游戏中进行的实践探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分别从材料的加工、主题的生成和参与式评价三方面介绍我们的做法。
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塑形的方式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与众多表达方式不同的是,建构游戏是一种立体表征,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实现。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多样化、数量充足的建构材料能引起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我园自2017年6月承担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运用研究》以来,一直积极开展实践研究,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园运用纸管在各年龄段幼儿建构游戏中进行的实践探索。
一、材料的加工,把握幼儿的特点
在建构游戏前,纸管材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零件,通过幼儿的操作,这些无意义的零件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由于搜集到的纸管高矮、大小、厚薄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加工,使纸管更好地为幼儿的建构主题服务,以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
(一)突出色彩,吸引幼儿
3~4岁是幼儿色彩的敏感期,他们会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色彩。为了吸引幼儿进入纸管建构区域,教师通过与幼儿进行交流,根据幼儿的需求,将60%左右的纸管保持纸管原本的白色和原木色,对剩下40%左右的纸管进行色彩加工,有的变成绿色,有的变成蓝白条纹,有的变成粉色,有的变成黄色……通过将纸管变成幼儿想要的各种颜色,以满足幼儿与材料互动的需求。
(二)注重观察,体验趣味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纸管的特点,根据纸管的高矮不同表现建构物体的高矮,呈现建构物体的近大远小;根据厚薄的不同,合理进行组合,使建构的物体更加牢固;根据纸管大小的不同,横着、竖着、交叉摆放,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切割加工,爱上建构
在大班进行纸管建构时,我们对纸管进行了切割加工,第一种方法是切割成不同长短的纸管,第二种方法是在纸管顶部切割出可接插的开口,第三种方法是在纸管的中间切割出不同大小、不同高低的洞,第四种方法是将纸管纵向切割成半个和四分之一个纸管片……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随时对幼儿的切割方法和加工后的纸管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实际操作,以便更好地加工纸管,让纸管成为幼儿喜欢的建构材料。
二、主题的生成,寻找幼儿的逻辑
(一)关注需求,引导建构
小班的建构主题“比比谁搭得高”“动物的家”“热闹的马路”“花园”“游泳池”等,都是以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的。
开展“比比谁搭得高”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将纸管一个一个垒高,刚开始时有的幼儿选择长的纸管,但是因为直径短,垒到第三个纸管的时候就开始倒塌;而有的幼儿选择的纸管直径不同,一个一个纸管就会套在一起,而不能往上垒。几次尝试后,幼儿们都有些垂头丧气。这时,教师及时增添了纸板,将纸板隔在两个纸管之间,幼儿们发现用这种方法垒好纸管就不会倒塌了。
当幼儿提出要给玩偶小熊建构一个“家”的时候,主题活动“动物的家”便在建构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有的幼儿用纸管围成一个圆圈,将小熊放在中间;有的幼儿将纸管围成圈后在上面盖上一块纸板,然后让小熊坐在上面;有的幼儿在小熊的周围先用小纸管围一圈,再用大一点的纸管围一圈。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建构着一个个不同的“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借助策略,支持建构
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与幼儿进行讨论,中班开展了以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为主的建构主题,如“湿地公园”“市民广场”“幸福小区”“热闹的马路”“高架桥”等。
在建构区的墙壁上,张贴着用纸管进行围合、盖顶、十字交叉、架空交叉、转向等技能的图片。根据建构游戏主题的不同,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提供各种实物模型,以拓展幼儿的建构经验。有时教师会呈现某个物体各种建构造型的照片,弥补幼儿真实性和立体感的不足,拓宽幼儿的建构经验。比如,在建构“高架桥”的活动中,教师不仅投放了各种样式的高架桥图片,还提供了高架桥的侧面、背面和细节等多张照片,拓展了幼儿对高架桥全方位的建构经验。
(三)有效互动,拓展建构
大班幼儿的建构活动是多元物体的组合,他们通过设计图纸,建构自己心目中的作品,所以大班的主题更加多样,“海陆空总动员”“我们的幼儿园”“我心目中的小学”“社区美景”“疯狂动物城”等,都是大班幼儿喜欢的建构主题。在开展“社区美景”的建构主题时,幼儿决定建构家乡“吼山公园”山上的宝塔。为了更好地建构这个主题,在周末的时候幼儿和家长一起去实地参观,了解了宝塔的结构。周一来园后几个幼儿就在一起商量、绘制图纸,然后分工进行建构。第一次建构的时候,他们运用对称的方法建构了只有一层的宝塔。游戏评价时,有的幼儿提出了异议:“宝塔很高的,你们搭的是亭子,不是宝塔!”第二次建构时,幼儿在原来一层的基础上尝试往上建构宝塔,于是又搭建了一个三层的宝塔。但又有幼儿提出来:“你们的宝塔不能进去。”原来,为了不让宝塔倒下来,宝塔内部建构的空间太小了。第三次建构的时候,他们不急于动手,而是先寻找材料,看哪些纸管可以用来建构宝塔,于是,经过切割加工的纸管被大量地运用进来,最后,幼儿建构的宝塔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水平不同,他们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也具有明显差异。有的幼儿胸有成竹、动作麻利,有的幼儿无从下手、磨磨蹭蹭,有的幼儿毫无章法、乱摆乱搭,有的幼儿草草了事,有的幼儿中途卡壳,有的幼儿乘机捣乱……这时,教师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不同需求:有时教师只需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建构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地驰骋;有时教师则要跟幼儿进行个别交流,而不能大范围地干预。针对个别幼儿不会建构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借用图片、同伴作品点拨等方式,巧妙地帮助幼儿找到突破口。如果幼儿不愿意建构,教师则应从时间、兴趣、内容、技能等方面去调整,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鼓励幼儿坚持完成建构作品,以激发幼儿继续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获得完成作品后的成功体验。
三、参与式评价,推动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建构作品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作品只有被“听”,才有意义。作品评价时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通过作品介绍,同伴互评等方式倾听幼儿的想法,让每个幼儿都能通过评价,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而其分析、概括的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多进行一些引领。对于中、大班幼儿,他们自我意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开始关注同伴,喜欢通过比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做自己的小主人,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自评与互评。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作品拍照制作成展示册,让他们日常可以欣赏,体验建构的乐趣。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努力探寻低结构材料的适宜性,让幼儿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建构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