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9-03-28路红霞王英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9年1期
关键词:难治调节性外周血

路红霞 王英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河北衡水 0530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在异质性疾病、感染、免疫等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以体液免疫紊乱及细胞免疫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细胞免疫失调在ITP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其中,作为拥有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两大特性的调节性T细胞被认为与ITP的发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2]。为进一步了解调节性T细胞与ITP的关系,此次研究选取117例ITP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对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17例ITP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研究。ITP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35.87±6.42)岁,其中男66例,女51例;对照组受试者年龄19~67岁,平均(34.62±7.05)岁。ITP患者、对照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标准

1)初治组:既往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2)复发组:既往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定为有效但在2年内复发[3];3)难治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8周后无效,血小板计数<30×109/L且病程>6个月患者为难治。

117例ITP患者分别纳入初治组、复发组;根据治疗结果再分为难治组、非难治组。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案 ITP患者入组后均接受正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脾栓塞等综合治疗,于治疗8周后评价其临床疗效[4],显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未见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维持2年以上未见复发即可判定为基本治愈);有效:血小板计数>50×109/L或较基线值上升30×109/L以上,基本未见出血症状,维持≥2个月;进步:血小板计数较基线值上升,出血症状有所改善,维持≥2周;无效: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检测方法 抽取ITP患者及对照组受试者入组时外周抗凝血2 mL,使用Ficoll-Hypaque细胞分离液(加拿大Cedarlane公司)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将单个核细胞浓度调整至1×109/L,取100 μL分别加入10 μL PE标记的抗人CD4单克隆抗体和10 μL PE标记的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美国BD公司),室温避光孵育15 min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使用Cell Quest软件分析受试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细胞表达情况[5]。治疗8周后再次对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临床疗效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性别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CD4+CD25+、CD4+表达情况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组结果

117例ITP患者中,初治54例,复发63例,将其分别纳入初治组、复发组。初治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4例,进步13例,无效9例;复发组治疗后显效5例,有效12例,进步11例,无效35例。将初治组、复发组无效患者共计44例纳入难治组,将其余73例患者纳入非难治组。

2.2 患者治疗前及对照组入组时指标比较

表1 初治组、复发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表达情况比较(%,x±s)

表1 初治组、复发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表达情况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 对照组(n=30)初治组(n=54)+(%) 6.61±1.27 2.62±0.75* 2.87±0.41*CD4+(%) 33.58±4.26 21.26±4.33* 23.25±3.70*CD4+CD25+/ CD4+ 0.21±0.05 0.13±0.02* 0.12±0.02*复发组(n=63)CD4+CD25

表2 难治组、非难治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细胞表达情况比较(%,x±s)

表2 难治组、非难治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细胞表达情况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难治组比较,#P<0.05

指标 对照组(n=30)难治组(n=44)+(%) 6.61±1.27 2.21±0.35* 3.24±0.81*#CD4+(%) 33.58±4.26 19.35±4.12* 25.37±3.69*#CD4+CD25+/ CD4+ 0.21±0.05 0.09±0.01* 0.13±0.04*#非难治组(n=73)CD4+CD25

2.3 初治组不同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

表3 初治组不同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表达情况变化(%,x±s)

表3 初治组不同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表达情况变化(%,x±s)

注:与显效比较,*P<0.05;与有效比较,#P<0.05;与进步比较,&P<0.05

临床疗效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显效 18 2.55±0.27 5.61±0.33 <0.05有效 14 2.64±0.30 4.96±0.31* <0.05进步 13 2.58±0.61 3.35±0.24*# <0.05无效 9 2.60±0.59 2.81±0.76*#& >0.05

3 讨论

ITP主要特征为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其发病机制为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的免疫球蛋白G(IgG)型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可造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进而引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6]。既往研究发现,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证实了体液免疫在ITP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7-8]。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细胞免疫与ITP的相关性。

有学者指出,血小板的破坏是一个由抗体介导的过程,而抗体需T细胞识别抗原并分泌相应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方可形成,同时,T细胞也参与机体体液平衡的维持,因此,T细胞亚群平衡失调与ITP疾病进程密切相关[9]。T细胞亚群包括Th1型、Th2型、Th17型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共4个亚群,其中,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有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最新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专职抑制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发挥免疫无反应性、免疫抑制两种作用,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性、诱导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0-11]。

此次研究就ITP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ITP患者外周血百分比及比值均有所下降,而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导致能够有效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数量下降,同时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含量也有所降低,进而导致细胞免疫抑制功能不足、免疫耐受平衡紊乱[12]。此时T细胞增殖难以被有效控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加之B细胞活化、增殖所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均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加剧,并引发血小板破坏、诱发ITP的发生与发展[13]。上述机制也是导致难治组患者外周血百分比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分泌作用,有文献指出,ITP患者T细胞亚群中Th1细胞功能占主导作用,而CD4+T细胞增殖活化的受限可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分泌,共同影响上下游细胞免疫应答的状态和方向[14-15]。在本次研究中,ITP患者百分比的显著下降也说明其免疫应答过程受到抑制,此时本应发育为调节性T细胞的胸腺T细胞可能发生向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分化,并且躲避阴性选择,进而产生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6]。

在初治组不同临床疗效ITP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除9例治疗无效者外,其余45例患者外周血百分比均有所上升,且显效组治疗后百分比最高,与过往研究结论一致[17],说明百分比的下降可导致ITP治疗难度增加,而表达水平的提高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密切相关[18]。因此,寻找一种可靶向增加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治疗方案,有望为ITP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的纠正以及预后质量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关注。

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能明确ITP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相关性,将在日后的研究中予以补充。总体而言,ITP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其下降幅度与治疗效果存在关联;有效提高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可能是ITP治疗中的重点环节。

猜你喜欢

难治调节性外周血
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难治的病
DCE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人及小鼠胰腺癌组织介导调节性T细胞聚集的趋化因子通路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