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地方戏进高校理论初探
——以“大石车灯戏”为例

2019-03-28台州学院318000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石车灯传统

(台州学院 318000)

大石车灯戏作为临海市特色地方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足以展现其作为传统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近些年来,传统戏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发展遭遇了诸多挑战,而高校拥有着最为丰富的课程教育、科研资源等一系列具有活力的传承方式。通过引入地方戏进入高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地方戏的传承,以科研、社会实践、媒体宣传等方式增加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升高校文化内涵,拓宽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从而使得地方传统戏剧进入高校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以形成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接纳地方戏的动因

(一)传承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凝聚着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连结了民族精神与情感,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不容忽视。高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角色,还担当着文化传承的核心使命。

根据问卷调查,目前地方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侧重以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来构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数据显示,大约84%的学生认为学校非遗传播的氛围并不浓厚,这也反映出地方高校对非遗传承缺乏应有的重视。

表1 高校精神文化构成分布

根据调查,约8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校开展传统地方戏的传播与教学。将“大石车灯戏”引进地方高校,有利于增加青年学子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感。依托高校大学生传承地方戏,还具有种子的意义。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会把掌握的知识分享到各类网络平台上,以新手段、新技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的延续与创新。

(二)形成特色教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1而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今天的校园文化中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或对此无从知晓。因此,高校需要更“接地气”,守护文化传统,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素质教育。

“大石车灯戏”引入普通高校教育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其保留了质朴、高亢的车灯音乐和豪放的唱腔,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调查,如果学校进一步成立“大石车灯戏”相关的社团组织,将挖掘年轻一代的戏曲爱好者和传承对象。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专业素养相对较高的群体,对于地方戏,不仅可以从观众的角度欣赏,还可以参与演出,甚至在传统剧本中加入高校新生活的内容。由于“非遗”是非常稀缺的文化资源,学生对于传统地方戏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还能适应于市场的需要,成为应用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壮大地方戏的传承队伍。

表2 大学生对传统地方戏相关历史的兴趣程度

(三)提高文化品位

“大石车灯戏”音乐声腔来自民间,独具韵味;曲牌多样,富于变化。剧目选材以经典著作《三国演义》为主,其中“关云长送皇嫂出关”一节是其主要保留节目。现在还加入了《单刀赴会》、《赵子龙救主》等三国故事,形成关公戏系列。剧本内容与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意义。

传统地方戏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诉求,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体现了各个地方的美学观念,有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传统地方戏表演的欣赏,并学习相关文化理论及历史知识,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方戏的深厚内涵,在传承过程中增加自觉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感受作品的同时,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从而提升其文化品位。因此,传统地方戏进校园对高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地方戏进校园的动因

如今地方戏遭遇诸多挑战与困境,而随着青年社会化的不断成熟,处于较高社会文化层面的高等院校无疑为地方戏的阻滞局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突破口。地方戏与高校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地方戏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一)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播中扩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复杂的大背景下,物质的丰富性与精神的开放化,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而地方戏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观众群体的单一与减少,成为了地方戏生存的主要困境根源。

大石车灯是流传于临海西北大石地区的一种民间独特的表演艺术,车灯表演以传统节目《三国演义》中“关云长送皇嫂出关”情节为主要节目。车灯戏的主要受众是上了年纪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也越来越少。哪怕是地区戏曲的市场也被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占领大部分份额。而地方戏的高等院校中的广大师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基础积累,成为发展受众与解决困境的最直接对象。上文中提到的诸多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传统地方戏进高校拥有较大的认可度与接受度,高校可以为传统地方戏的交流与传播提供新的出路,在扩大地方戏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上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由于历史的变迁,传统艺术传承受到限制,继承和弘扬举步维艰。地方戏的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机制比较落后,有的传承人由于教育程度不足,很难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新剧目。人才的匮乏陷入了恶性循环。大石车灯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临海北部山区,至今已有200余年。目前大石车灯班在山村每年已很少活动,有待于传统创新发展,更新内容和表演形式,或许不及时抢救创新,此民间艺术亦有失传的可能。

目前,车灯戏团人员主要是农村人员,他们还要打工过日子,况且许多家属认为俱乐部是搞文化娱乐,没有利益可图不愿支持。采访时,传承人金学文表示:“如果学的话,大多数年轻人对车灯戏不是很理解,年轻人没有时间,团队也没有固定工资,赚钱太少养活不了。”而高校学生则没有太多这方面的顾虑,他们可以很纯粹地将之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去学习、去了解、去传承。戏团成员也表示非常乐意与大学合作。

传统艺术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从源泉上入手,要更新艺术内容以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和要求。在创新方面,大石车灯戏传习所里的编写组还编写出“关公送皇嫂——义薄云天”、“贺新喜”、“关公拜寺”、“皇嫂品茶”等九个系列车灯戏。问及能否在其传统形式(剧本)中加入高校生活的新内容时,金老师表示这个可行性很强。所以,创新剧目是今后车灯戏的着重发展方向,将校园生活、学生时代等贴近高校的内容作为戏团的演绎内容也将成为一种可能。

(三)在合作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种戏曲在挖掘与传承之中,其自身的局限性与欠缺性也会渐渐显现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车灯舞最为盛行;七八十年代,一度停滞;九十年代,在蒋林丰、金志法重新挖掘组织车灯班,表演至今。大石车灯戏的戏团在表演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演员”部分,一个是“乐团”部分。目前大石车灯戏自身出现的短板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打”则指的是武功。传承人金老师表示,戏团演员们是农村人员,年纪也大了,从小也没有练过这些武术招式,所以武功方面不太行,比如翻跟头、打荡子、舞刀弄枪等等。可是专业的武术老师费用太贵,又是请不起的。在乐器培养方面也很困难,大石车灯戏的乐队成员大多高龄,年轻一代一直没能补上,二胡、扬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人才情况不妙,令人担忧。

而高校却恰好存在已有技能基础的人才。比如学校的体育系有武术专业的学生,而学校的艺术系则有乐器方面的学生,学校的中文系亦有编剧方面的人才。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不仅是一种将地方戏曲文化加以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资源对地方戏曲文化的一种补充与帮助,从而使地方戏剧补齐短板促提升,获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三、地方戏进高校的具体措施

当代大学生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充沛的精力体力,毫无疑问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首要人选。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势单力薄,如果在校外自行组织相关活动,很难起到真正继承的作用,所以非常需要借助高校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在地方戏和高校之间搭建起持续沟通的桥梁,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一)发挥高校文化传承职能,努力践行创新文化理念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共十九大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后文化建设受到政府与社会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例如,台州学院于2016年11月28日至30日期间举行的“台州市非遗传承人文化素养提升与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同时也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台州地区的河头实验小学、大石中学在大石车灯传习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有关大石车灯戏教学示范基地,其中河头实验小学在引进车灯戏后,随机组建少年车灯队,并于2014年元旦成功演出。

这番引进措施让更多校领导认识到祖先们留下大石车灯戏之宝贵。如果地方高校能够在本校的文化建设中建立更加完善的传统文化管理系统,互取所需,将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与校园文化、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相结合,则有望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流大学2。

(二)主动响应文化使命号召,非遗与大学生专业互补

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理应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和文化自觉的意识,主动扛起继承传统文化的大旗。在“高校学生对‘大石车灯戏’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86%的同学觉得有必要在高校开展传统地方戏,超过半数的同学愿意去了解和传承大石车灯戏,只是由于缺乏直观了解的渠道、曲调中含大量方言等原因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深入了解大石车灯戏。如果学校和政府相关本部门愿意提供让学生观摩学习的平台,相信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愿意了解并学习车灯戏来传承传统文化。 大学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如果将地方戏的地方性在保留它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从受众面加以扩大和宣传势必有利于它未来有更宽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戏的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有互补性。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传承方面缺武将和曲调乐队方面的传承人,这主要是由于在接班人的培养上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多是凭借兴趣“半路出家”造成的。而当代大学多设有艺术学院与体育学院,这两个学院又多汇聚拥有良好民乐基础或者武术基础的人才。例如,台州学院艺术学院与体育学院(后并入教师教育学院)在近几年先后承接了大石车灯戏的相关传承工作,由戏团的相关负责人专门抽时间到校指导,传授大石车灯戏的腔调、台步等知识。

不仅如此,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在充分了解车灯戏戏服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作;而乐器和唱词这两部分极具技艺性,非常适合以教学的形式传授给艺术系感兴趣的师生。中文系学子也可以试着写写地方戏剧本,创新戏曲内容。

(三)完善非遗文化引入体系,重视塑造“活态传承”教学

大石车灯戏从光绪年间发源,表演至今大概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不同时代赋予车灯戏不同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服饰、曲牌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浓郁的地域特质。要想成功地将该文化引入高校,少不了要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根据问卷调查,71%左右的同学愿意通过相关老师课程讲解去了解大石车灯戏。那么,高校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便将优秀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保证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教师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既是对传统的回顾,更是对创新的思考。根据高校不同的专业特点,选取非遗文化中带有本专业特色的部分,进行非遗课程的建设,进行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并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专业教学与公共教学交叉的教育手段3,才能使地方高校因此具有专属特色,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非遗传承人悉心的传授与支持。

(四)在理论基础中“笃志明理”,在科研实践中“躬行求真”

非遗的传承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离不开前人对资料的大量整合与吸收。如大石车灯戏就有《大石车灯》这本书作为理论依托给后人参考。这本书用书面形式记载了大石车灯戏的学唱、排练到演出的一套做法;系统地阐述了大石车灯戏的社会价值,提出了关公文化;分析总结了大石车灯戏的艺术特色。这些为剖视大石车灯的历史、社会、艺术和科学价值开了个好头,也为大石车灯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

戏曲文化除了吹拉弹唱的技艺传承外,曲调曲牌的传承也十分重要。以大石车灯戏为例,它的曲牌曲调是其核心,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表演者的喜怒哀乐都通过不同的曲牌曲调来展现。但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其曲牌还是非常不熟悉,误把它与越剧同唱,大石高腔曲调几乎流失。在政府的重视组织下组成了抢救小组,走访了上百位车灯老艺人。经过传习所的优秀同志的反复测听、仿录才得以传承。如今他们曲牌被收录在《曲牌大典》中,大石高腔如二焕、二泛、接龙、十字调、流水、西皮、杜子等曲调都是其特色。后人可以根据大石高腔的特色进行编曲创新。

当然高校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本身,更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的亲身感受。我们可以从科研与实践两部分入手,真正实现对非遗文化“有效的保护、充分的利用、创新的发展”。

1.科研引路

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引入校园,这时就突显出地方高校的优势,因为地方高校传承选择的大多是在本地区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并且普及面广、推广性强的文化遗产,这时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有选择地引入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尤为重要。

例如,台州学院曾邀请来自台州各地的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各县市区“非遗”中心负责人走进大学校园,与师生近距离交流、展示绝活。其中就包括“仙居山歌”、“临海剪纸”、“玉环鼓词”、“三门道情”、“皇都南拳”等7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科研提供了选择条件。

近两年来台州学院针对本省非遗传承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2017年校立科研项目涉及台州黄岩翻簧竹雕、市级科研项目涉及大石车灯戏、省级科研项目涉及“三门祭冬”家族文化,再加上文化局的协助,地方戏的科研之路也大有可为。

2.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地方戏文化传承过程中亲身实践与参与是最重要的方式,高校可以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创建高校的教学示范基地,也可由学校牵头提供场地组织学生,邀请戏班传人进行原汁原味的现场表演,传授同学们说唱技艺和武术要领。

2017年浙江教育厅与台州学院共青团委员会一起举办“和合戏韵·浙江传统戏剧展演·台州专场”邀请全校师生欣赏“浙江好腔调”,舞台上呈现出包括大石车灯戏在内的各种戏剧的表演形式,向在场师生展示了戏剧各个方面的特色。再如,2017年9月,台州学院张天星老师带领学生前往临海文津别院,参加非遗体验课。这种体验学习的模式,以及课外兴趣小组和志愿活动等方式,为高校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积极借鉴意义。除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外,高校还可以将地方戏发展成一种文化产业并大力发展,为人民有效地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问卷结果,60%以上的同学对地方戏的服装道具和故事剧本感兴趣,我们可以将地方戏的剧本改编成故事集,在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成功将地方戏从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激发出创新所必须的社会文化底蕴。

(五)利用新媒体的快速便捷,与时俱进传承非遗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多,很多非遗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公众号等新兴媒介来传播。新媒体传播有着传统传媒所不及的优势,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52%的同学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喜欢“快餐文化”所以若想保证地方戏文化在高校中有效地传承,必须合理利用人们对于新媒体传播文化的接受特点。

为保证非遗文化信息快速、广泛地被师生们获取,校园网络媒体将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概括、浓缩,保证受众可以迅速浏览信息,快速获取到感兴趣的点;某些地域性色彩浓厚的非遗文化,如地方戏文化可以分多次针对一项文化进行宣传,利用艾宾浩斯记忆规则,信息的重复出现能够加深师生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同时地方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交流平台对非遗文化进行网上宣传,如:利用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App 客户端等多元化互动平台,积极引导师生开展网上交流、讨论,满足大家精神需求的同时,弘扬非遗的内涵文化。

四、结语

地方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和整体思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诸多问题的挑战。在非遗视角下,传统地方戏剧进高校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职能,不断焕发地方传统戏剧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的文化传承能力。我们通过引入大石车灯戏作为高校课堂的一种创新形式,在融入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非遗文化的内涵,并通过社会实践、媒体传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形成非遗传统文化继承的新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从而达到改善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整体模式,使得以传统地方戏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进一步焕发全新的时代魅力。

注释: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3年3月.

2.李建成,孙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27(4):71.

3.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报.

猜你喜欢

大石车灯传统
胆小鬼的长裤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十岁练什么
南非的车灯会说话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无名石头国
车灯
胸口碎大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