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效果观察
2019-03-27王红梅
王红梅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我院首次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可提高其献血积极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5--01
血液是流动于人体血管及心脏中的红色不透明黏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中医将“血”视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不足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及组织结构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民众生命。众所周知,临床医疗需要大量新鲜血液,献血者直接影响献血工作和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常规护理忽视民众心理需求,调查显示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多伴有紧张恐惧等不安情绪,给献血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综合护理干预兼顾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可提高其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巩固献血队伍,为临床医疗提供充足血液。本文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现研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我院献血的86例健康民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1]相关标准,研究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19-54岁,平均(44.1±3.4)岁;体重48-78kg,平均(61.4±4.7)kg。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21-55岁,平均(44.3±4.6)岁;体重51-80kg,平均(61.7±4.6)kg。两组参选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以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为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普及献血知识、献血流程及注意事项,动作轻柔语气温和,耐心为其解答问题,采血过程中可与其交谈,转移注意力,做好局部护理工作。
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①可于医院张贴标识牌,播放微视频,制作健康手册,多种形式为民众普及知识,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告知献血者献血的意义,当前部分民众对献血存有误解,告知民众献血可调节身体组织,刺激造血功能,同时可挽救患者生命,让其从思想上重视献血工作。②严格消毒医学用品,可让民众进行参观,加大监察力度,营造安全可靠的献血环境。③打造专业工作团队,为民众讲解献血期间注意事项及献血后护理要点,如献血前不得服药,按时就餐,禁油腻辛辣高脂肪或高蛋白食物,不宜饮酒及做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献血后按压针眼5-10min,保护穿刺部位,24h内禁止被水浸润,女性献血者应避开经期。④医者向献血者发送信息,评估献血服务,根据回馈信息调整护理工作,并于7日后为其发送血液检测结果,血液不合格者护士应根据献血者文化程度给予专业讲解,同时于节假日或生日為积极献血者发送祝福短信,让其感受到尊重和重视。
1.3 观察指标
观察献血后其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晕厥、血肿、感染)及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自制调查问卷,组织参选者就其对献血护理满意与否开展问卷调查,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涉及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用()、(%)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用t 和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若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健康知识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评分为(64.2±5.1)分与对照组(63.7±4.6)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477,P=0.317);干预后,研究组(90.4±4.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2.1±5.7)分,有统计学意义(t=7.431,P=0.000)。
2.3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统筹献血服务全过程,严格把控献血工作每个环节,打造专业医疗团队,采血时动作轻柔可找轻松话题与其交谈,转移注意力。根据民众日常生活习惯告知其献血后注意事项,重视献血者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多数民众对献血问题不慎了解,为其系统讲解献血知识,免除其后顾之忧,如饮食适中不宜过量,24h内禁揉搓静脉穿刺部位,1-2天针眼处禁沾水,适度运动,不宜通宵娱乐,献血后禁饮茶。同时加大后期追踪服务,认真听取民众建议,优化护理内容,首次献血者少数会出现晕眩反应,如心慌、恶心、头晕等,献血后让其停留30-60min,确认其无不良反应后再让其离去,同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让民众在献血中享受到优质服务,以便吸引更多健康民众积极参与到献血工作,为医疗工作提供新鲜血液,同时便于民众动员周边亲友积极参与到献血活动中,扩大献血队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献血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利于推动血小板采集工作顺利进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田秀花, 王英. 两种护理模式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1):81-83.
刘爱军. 两种护理模式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 29(2):69-71.
魏桂芝.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