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血栓通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9-03-27白旭晨
白旭晨
【摘 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自行放弃冠脉再通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为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加用注射用血栓通为观察组,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平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LVEF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可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事件。
【关键词】 血栓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5-0-02
目前,我国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生存预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为探讨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在现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本院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依据指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针对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根据指南采用标准方案,包括常规药物和监护,患者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9.5±3.5)岁,男26例,女14例;观察组在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患者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0.2±3.2)岁,男27例,女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4000~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抗血小板治疗:顿服阿司匹林300 mg后改为100 mg,1次/d,氯吡格雷顿服300 mg后改为75 mg,1次/d;抗心肌缺血和其他治疗:硝酸酯类,无禁忌证者最初24~48 h静脉应用之后视病情改口服制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12.5~25 mg,2~3次/d;ACEI或ARB:依那普利5 mg,2次/d,或厄贝沙坦150 mg,1次/d;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30~40 mg,1次/d,睡前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 mg,1次/d,在ACEI治疗基础上使用。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652)500 mg加入到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療后临床指标比较 按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法,观察组患者NYHA心功能平均为(1.97±0.7)级,对照组为(2.58±0.6)级;观察组超声心动图EF值平均值(0.55±0.10),对照组平均值(0.41±0.11)。观察组患者的心脏临床指标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活动耐受力和短期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后并发症12例(30%),包括5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房性心律失常,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严重心力衰竭,1例心包积液。对照组22例(55%),包括9例频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严重心力衰竭,1例心房颤动,1例三度AVB,3例心包炎(积液),2例假性室壁瘤。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2,P<0.05)。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所致,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3]。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按指南临床分类中的1型,即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由1次原发性冠状动脉事件引起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里最严重事件,临床常出现剧烈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特别是NT-ProBNP升高越显著的患者,其心肌损害程度和预后就越差。
通过查阅众多文献和相关资料,笔者认为血栓通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和分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1)抗缺血损伤:血栓通具有明显的内皮素拮抗剂样作用,起到对抗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作用;并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对抗组织缺血及再灌注性损伤。(2)细胞调节凋亡作用:血栓通可以调整心脑血管细胞的凋亡过程,对修复损伤组织有重大意义。
综合上述机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对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者在标准保守治疗基础上使用血栓通,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事件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张啸飞,胡大一,丁荣晶,等.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79-187.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协作组.中国31省市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治疗现状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3):440-44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