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的研究

2019-03-27罗瑕

健康大视野 2019年5期

罗瑕

【摘 要】目的:探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先后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进行诊断,其诊断符合率情况如下: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7.5%,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超声内镜的检查效果更佳。

【关键词】电子胃镜;超声内镜;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诊断比较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5-0-02

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临床上班常见的一类消化道疾病,通常表现为具有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通过普通胃镜和活检可以进行病情诊断,少数患者需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方可确诊。而超声内镜具有超声和内镜的优势,可以清晰的显示消化道管壁和周围结构,并确定病变的原因及性质,对病情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的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经各项体征检查,并通过相关标准进行诊断,排除有心肝肾疾病障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均配合此次治疗。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8.33±6.72)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7.25±5.89)岁。另外,观察组中,有7例为食管病变,7例壁外压迫,6例异位胰腺,8例为十二指肠病变,7例粘膜下肿瘤病变,5例恶性病变;对照组中,有8例为食管病变,5例壁外压迫,9例异位胰腺,6例为十二指肠病变,7例粘膜下肿瘤病变,5例恶性病变。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采用型号为OlympusGIF-XQ260的电子胃镜检查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在电子胃镜检查的基础上后再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选用型号为OlympusGF-UM2000的超声内镜,设置其频率为5、7.5、12、20MHz,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观察,选用最清晰的超声图像,对患者的病源层次进行判断[1]。除食管静脉瘤及壁外压迫外,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活检、内镜下切除及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以便进行病情评估和确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检查符合率,包括食管静脉瘤、壁外压迫、异位胰腺、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粘膜下肿瘤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情况,并进行分析及总结。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结果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说明,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检查有效率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进行诊断,其诊断符合率情况如下: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7.5%,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超声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如下

采用超声内镜对食管静脉瘤进行诊断,未发现有回声,病源部位在黏膜下层,诊断符合率为100%。出壁外压迫为7例,主动脉压迫有2例,其他血管压迫1例,淋巴结压迫有1例,脾脏外压有1例,胆囊外有1例,肝脏外压有1例。另外,发现异位胰腺超声内镜下存在较高的回声,且回声不均匀,其中发现有高回声点,诊断符合率为83.3%。发现有8例患者存在十二指肠Brunner腺病变,病源部位位于1至3层,属于囊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100%。发现有7例患者为黏膜下肿瘤病变,其中,有4中间质瘤,有3例脂肪瘤,1例为囊肿。怀疑有5例患者为恶病质病变。

采用電子胃镜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有4例为食管病变,诊断符合率为50.0%;3例壁外压迫,诊断符合率为60.0%;5例异位胰腺,诊断符合率为55.5%;4例为十二指肠病变,诊断符合率为66.6%;6例粘膜下肿瘤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5例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100%。因此,于与超声内镜相比较,电子内镜检出符合率明显较低。

3 讨论

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临床上班常见的一类消化道疾病,通常表现为具有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常规治疗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主要方法是电子胃镜检查及活检,诊断较明确,但是由于黏膜病变层次较深,诊断效果并不理想,需通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后,才能对其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超声内镜是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检查方式,通过内镜直视,由超声探头扫描患者病灶部位,获得管壁层次组织学声像特点及其周围脏器的超声图像。上消化道管壁由五个层次结构组成:第一层为高回声带,属于黏膜层和黏膜表面的界面波;第二层是低回声带,主要是粘膜肌层;第三层是高回声带,是黏膜下层所在位置;第四层是低回声带,主要是固有肌层;第五层是高回声带,属于浆膜层和浆膜外组织的界面波[2]。这五个层次对疾病种类的诊断具有指导作用,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其层次和大小来进行疾病判断,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7.5%,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价值比较,超声内镜的检查有效率更高,检查符合率更优,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诊断比较,超声内镜的检查效果更佳,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陈秋连.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27.

陈乃招,吴亚艳,潘倩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7(05):6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