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文字表述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策略
2019-03-27阮胜磊沈莉张晓勇
阮胜磊 沈莉 张晓勇
摘 要:初中物理文字表述过程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都存在问题,其中不仅有文字表述过程难点较多的原因,也存在教师不重視、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文字表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2-0056-3
1 引 言
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中提到:“有好几位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都谈到,所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写作能力较弱,语言不顺,‘改论文非常头疼”[1]。上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字表述,许多学生甚至于教师都不知道如何表述这些内容。提升文字表述能力不仅是学生参与升学考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参与物理学习、物理研究、物理交流不可或缺的能力。
2 初中教师与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的现状
在科学探究活动或者试题解答过程中,如果学生思路没有问题,他们表述计算题的计算过程基本不存在问题。教师口头表述过程也几乎不存在问题。但是,教师进行书面文字表述的过程往往无法被学生有效阅读。在教学设计、作业与试卷讲评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文字表述过程。许多教辅书的参考答案只有计算过程,文字表述过程往往被省略。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非常仔细地反复讲授并板书计算过程,文字表述过程不仅不进行板书,即使板书也很简单。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口头表达的内容,但理解文字表述过程有一定的困难。学生能够进行比较简单的文字表述,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文字表述,这是因为文字表述过程有许多不同于计算过程的特点。
3 物理文字表述过程的难点
3.1 对象属性多元与规律描述隐性
文字表述过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物理规律的描述将对第一现象(初始状态)的描述与对第二现象(最终状态)的描述联系起来,解释一个过程或者预测一个现象。由于需要文字表述的过程往往没有给出所使用的物理规律,没有将采用物理规律的名称(比如惯性定律)进行指代,不如计算过程那么明确。文字表述过程不仅需要选择描述的对象,还需要合理组织语言,并区分状态与过程。例如,公交车上下来了几个人,公交车的惯性如何变化的文字描述。前半句描述的是一个变化过程,公交车的质量变小,进而推测它的惯性变小。一个具体事物往往包含多个属性。比如,一个人有身高、体重,穿不同的衣服,有鼻子、有眼睛,等等。惯性规律只涉及物体质量,人的外貌、穿着都与结论无关,是否在玩手机也与结论无关。表述现象时,对象的这些属性都不需要被表述。人是否在走下来却是结论的关键因素,必须在现象中进行表述。公交车上还有很多人,它的惯性也要分析。由于载人是一个状态,学生应从状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惯性较大。在描述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虽然物理现象中可能存在多个过程,描述的时候仅需要描述与结论相关的过程,与结论无关的过程不需要进行描述。
3.2 科学思维过程描述存在阶段性变化
学生利用科学思维分析物理现象进而归纳结论。学生归纳出结论之前,不知道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它们与结论有什么关系也未知。科学思维应用过程存在阶段性,学生在不同阶段科学思维涉及的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初中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的过程中,如果某个物理量已经被证实与结论无关,这个物理量就要被排除出猜想的影响因素,不作为控制的因素,不能被表述在实验结论中。比如,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往往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在没有探究与速度的关系前,速度是作为可能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被控制不变,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他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结论中就要出现当物体运动速度不变、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学生在结论中如果首先探究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无关。在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中,速度已经不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了。在后续探究过程的结论中,速度就不应该作为被控制的物理量出现在结论中。
3.3 词汇抽象程度影响表意效果
在语文与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去强调一个词的抽象程度。因为语文与英语的词汇一般都是低抽象度的词汇,依靠的是生活中词汇的语义与用法或者上下文的集体表意。物理词汇的抽象程度不同决定了结论的被归纳范围与适用范围。高抽象程度的名词能概括更普遍的内容,低抽象程度的名词只能概括一部分内容。在配套练习册重力章节中,一个表格给出了绿豆的三组质量与重力的数据,需要学生归纳规律。学生分析这三组数据只能归纳绿豆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概括成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是不合适的,因为只给出了绿豆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如果表格给出了三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数据,比如分别是绿豆、花生米、红豆。由于是三种不同的物质,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可以认为具有普遍性,因此结论可归纳为:同一位置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从绿豆中归纳出的结论不能直接用在花生米上,初中阶段从三种不同的物质中归纳出的结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则可以适用所有的范围。
生活中描述词汇往往具有多个含义,阅读者理解的时候也不容易明确文字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物理概念是概括了众多现象的高抽象度词汇,具有含义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学过这些概念的人一读就知道所要表达的含义。在语言表述的案例中,常常会出现名词取用生活中的词汇,而动词采用的是物理概念。这样的语言效果既能指明研究的对象(生活中的名词有明确对象),又能明显地表示物理过程(物理概念能反映过程)。
3.4 物理意义与词语搭配有关
任何语句都不会是单一的名词或者动词,必然是存在一定的词汇组合。由于物理词汇存在不同的含义与使用方法,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搭配。生活中的词汇与物理概念可以在主语与谓语间进行混合搭配,形容词、副词等词汇要根据主语与谓语进行调整。比如,动滑轮相对于省力杠杆的优势是什么,如果回答能连续提高物体的位置,物理意义上问题不大,但总感觉不是非常舒服。提高物体的位置讲的是一个最终状态,连续是一个过程,这些词语放一起是不合理的。所以,应当回答的是动滑轮能连续转动,更有效地提升物体的位置。连续形容的是滑轮转动的过程,提升位置是状态。无论对现象的描述还是结论的书写,词汇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3.5 部分内容需要语境化表述与理解
在用物理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信息提供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他给予的字面意思不相同。他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基于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上位词汇在特殊语境中的下位含义。比如,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题中有“连接电路正确与实验步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提到这两个词,并对它们进行含义上的进一步引申。它们表示:第一,实验器材连接正确,没有发生接错的情况;第二,在实验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阻值最大处;第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阻值最大处向阻值最小处滑动。这两个词的语境化并不总是依靠上下文逻辑关系实现,是依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两个分类名称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的具体含义。在物理交流过程中,有许多这样语境化的词汇。它们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一个普通词汇在特定语境下赋予的含义,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定含义。
4 提升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的途径
4.1 增加学生文字表述的机会
物理文字表述过程如果出现在填空题或者选择题中,教师往往采用隐含物理规律,学生根据初始状态填写最终状态。这个过程不需要学生选择结论的条件,不需要学生表述最终状态的全部内容,结论与条件的关系也不需要进行表述。真正需要学生采用文字表述过程时,条件、关系、结论三者缺一不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如果突然需要他们表述,学生会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授学生文字表述过程的方法并组织一定的练习。比如,在上海初中物理教材配套练习中,在惯性这一课上,就有让学生解释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还需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和转动茶杯为什么茶叶是不动的练习。这类的练习现在还相对较少,在后续作业设计与试卷命制中应当增加这样的试题。文字表述过程可能存在多个过程连续性表述,比如有个试题要求学生解释用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同一物体水平运动,拉力大小为什么不相等。学生需要先描述同一物体与同一接触面,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得出滑动摩擦力相等,将滑动摩擦力相等作为条件利用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得出拉力大小不相等。这个过程是由两个过程组成,学生表述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在初次接触这样的问题时,很难完成。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学生能力逐渐上升。
4.2 教师要进行文字表述训练
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不将文字表述过程用笔写下来,只是在心里想一下。当课堂上需要教师进行文字表述时,符合思维过程并且详略得当的语句很难被快速组织出来。因此,教师应当课前将文字表述过程写在纸上并进行修改。同时,教师要学习他人有效的文字表述,比如试卷、作业与教辅相关试题的参考答案等,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自己完成计算过程,思考一下如何进行文字表述,自己口头说一遍,看看有没有逻辑问题,甚至尝试着写一下,并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与参考答案核对一下。如果与参考答案的表述不符,教师应当仔细思考问题在哪里,是参考答案的问题还是自己表述的问题。但是切记不能迷信参考答案。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的表述,讨论各自表述的优劣,共同修改,进而一起归纳表述的方法。
4.3 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不仅科学思维与物理知识应用能力上比较欠缺,口头表述的经验非常少。如果教师上来就让学生进行一两百字的文字表述,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文字表述受科学思维的影响,教师首先应提升学生对已学的科学思维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一科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口头表述的内容进行复述。学生复述之后,教师要对其内容进行评价。过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并给出文字材料让学生阅读文字表述。由于整个过程相对较长,教师应当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训练,并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得到连续的训练。由于文字表述能力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能力,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如果部分学生无法掌握,教师不应强制要求[2]。
教师可以在平时作业中加入一些长期的活动作业,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结束之后,尝试让学生完成完整的文字探究报告。这类作业一般为几个学生合作完成。个人写作的内容,自己阅读时肯定是觉得写得不错的。当组内成员相互阅读时,就可能发现问题。学生经过相互交流,可以互相发现文字表述上的问题,提升文字表述能力。
5 结 语
现今文字表述过程逐渐得到重视,但许多教师仍然忽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总是希望能有一个能够让学生反复训练进而可以拿分的套路。这种套路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于计算过程,文字表述过程中涉及的汉语言文字不同于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存在含义的确定性与排他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素养。这不是学生通过完成几张卷子所能达到的,需要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长期养成。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彭前程.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6(2):1-2.
(栏目编辑 罗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