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小技巧 变顽石为璞玉

2019-03-27黎雄超

黎雄超

【摘要】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学生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蘊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教师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学生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关键词】 记功簿 暴力教育 小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70-01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教师们也得到许多块玉——可爱的学生们——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教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教师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教师作为和学生接触时间较早、较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学生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教师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学生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以下是我从教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1.为每位学生设立“记功簿”,培养学生好品德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教师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学生,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学生——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学生,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因此我对每个学生都设立了一个“记功簿”,我从没用钱奖励过学生,来自我的奖励就是这个小本中的一颗颗小小的五角星,它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却无比珍贵,协助我培养了学生许多的好品德。

2.只记“功”不记“过”,效果更加好

有的教师在学生的优缺点问题上,好的方面会表扬,坏的方面也会及时指出。这从道理上讲是没错的,但如果操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课室背后墙上贴着一张纸,这张纸被分成左右两栏,一边写优点,一边写缺点。教师是用心良苦的,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又要让学生记住自己的缺点。但这样做显然不合适。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学生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这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学生的一种稳定行为。同理,把学生缺点也白纸黑字地写出来贴到墙上,不断地提示,也可以使这些行为稳定下来——本来想抛弃的坏东西,在这种刺激下很容易让学生给自己定性,以为那些坏习惯是自己必然的行为。最后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教育全在细节中,失之毫厘,必会谬之千里。

二、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声叱责,这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作为一名教师——儿童心灵的工程师,对待我们可爱的学生时,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不偏执于教师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理解呵护他们,其实学生们都是非常懂事的,都是能够理解教师们的用意。当你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和耐心,不因学生的一点点错误或失误而暴跳如雷,而对待学生的一点点错误和失误学会更多的宽容、包容,淡然一笑,并去不断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爱他(她)就要接纳他们的一切。不让自己在心态上太过苛刻,处事才会更自如;与学生的关系才会更和谐,你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就感。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当了教师就会教学生。做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学生,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三、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1.罚写作业,弄坏学生学习的胃口

弗洛姆说过,“运用破坏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结果,即实际上改变了目的。”学生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许多教师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不听话,就罚你写作业”。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惩罚手法之多之重,简直是触目惊心。

2.把写作业的“责任”变成一种“乐趣”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反过来可以推导出,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它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与成长。教育需要爱心,需要智慧,需要实践,需要体验和反思。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深层地领悟教育的真谛,用属于自己的、受益于学生的教学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精心雕琢,变顽石为璞玉。

[ 参 考 文 献 ]

[1]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

[3]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

[4]孙云晓,孙宏艳.小学生的21个习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