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语课改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2019-03-27安辉

关键词:英语课程新课程培训

安辉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就英语课改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英语课改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08-01

一、认识新课程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改变基础英语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改变强调接受式学习、模仿与记忆以及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相协作、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途径、手段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要提倡师生合作,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创建“超越教师、课本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成为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真正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提供选择,发挥个性

新课程以人为本,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还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特别重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同时加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要求层次化,制定了从小学到高中九级目标要求;其次,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設立了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三,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集权与放权相结合。这些无疑会在课程内容、教材编选和课时安排等方面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余地,使课程更符合各地的实际。

(四)改进评价,促进发展

为了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新课程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倡过程性评价,强调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发挥好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通过评价,使师生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不断反思、调整、改进和完善教与学的行为和效果。评价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文化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合作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采取观察、面谈、周记、小测验、建立学习档案和完成项目等形式;而且评价过程中要把学生自主性评价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式评价相结合。今后的终结性评价除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之外,还应包括口试。

二、正视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改与教师薪资矛盾问题

近十年来,虽然各种形式的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一直在进行,教师学历达标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新课程的高要求仍然使教师普遍面临新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学生需要几十万英语教师,而目前受过英语专业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师又极为缺乏。于是,许多地区(特别是乡镇)的英语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甚至还出现校外英语班火爆,以及校外英语班的师资质量均高于正规学校的教师等怪现象。

我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2.采取各种措施培训小学教师,加强对其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制订达标要求,培训合格方可继续任教。

3.建立国家、省市、地方三级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网,实行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可聘请大学教师和外教参与培训。

4.各级教研部门、科研所和教育学院等机构应把当前的工作重心放在教研工作和师资培训上。

5.鼓励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和备课活动的交流,鼓励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享。

6.各地区建立教学资源中心,展示、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教材、教具、课件、备课资料和练习等)。

(二)课改与教学目标差异问题

目前,外语界不少人虽然认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但认为新课程的要求与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实际差距较大,对新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缺乏信心。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全国各地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极不平衡,新课程在大城市和条件好的学校实施会比农村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顺利。在欠发达地区,师资、设备和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一时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另外,初中和高中教学的衔接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适当放慢新课程试验的速度。开设英语要有合格的教师;初中和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向农村逐步推进;要不断进行调研,总结经验,解决疑难问题;要注意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的衔接,不可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要盲目使用过难的教材,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只有稳步地、科学地推进,新课程的试验方可获得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 参 考 文 献 ]

[1]《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英语教与学》(黄远振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新课程培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