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艺术探析

2019-03-27陈晓琴唐莉英

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建筑装饰

陈晓琴 唐莉英

摘要:为分析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类型、结构美学、色彩装饰等方面的来源与演变。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深入研究。得出凉山彝族建筑形式与装饰受独特的彝族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生活习俗等影响,形成不同的建筑类型和装饰风格。在时代变迁以及政策完善的前提下,现代建筑装饰中对彝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运用也迫使我們开始对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的保护与思考。

关键词:凉山彝族、宗教信仰、建筑装饰、民族图腾

中图分类号:TU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158-03

引言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崇尚黑色,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形成森严等级制度以及复杂的支系家族矛盾,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的等级制度,在住宅上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分,这也促使后来凉山不同形态的彝族建筑的形成。传统的彝族建筑包含竹编房、石板房、木结构房和瓦房。建筑是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化[1]。凉山彝族建筑既包含着对传统建筑形式技艺的价值与传承,同时也受到现代新潮流建筑文化的冲击,逐渐失去民族性与地域性建筑特色的风险。

一、传统彝族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凉山彝族建筑遵循地域性原则,就地取材,大致分为五类形式:

第一种为竹编房,彝语为“麻乙”。易于迁移,适合游牧生活的彝人。而竹也是彝族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关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的一种介质,例如在老人死后需专门选择竹编(彝语:“尼彝”)用作供奉逝去老人的灵牌位,寓意作为子女的孝敬和感恩父母之意。

第二类为石板房,彝语“尔就乙”,相较于前者这种建筑类型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在凉山奴隶制社会时期这类房子多为被奴隶对象和贫穷的彝人所住。无装饰,只为满足基本居住条件。

第三类是夯土房,彝语“杂乙”,存在时间较长较普遍,以前的凉山地区大部分彝族建筑为夯土瓦板房,充分利用黄土直立性的原则塑造了集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

第四类是木结构房,彝语“嗣乙”,是凉山长期以来最盛行的传统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奴隶社会时期“黑彝”奴隶主所居住的建筑。建筑为一字长方形,个别有II,口字形、围绕住宅有墙围绕,墙角并有碉楼[2]。除了室内布局的考究外建筑整体结构和外立面装饰也极具特色。

第五类砖房,现代的产物。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砖房成了凉山彝族人民的首选。虽然大多依旧保留拱形结构的瓦板房特征和房檐垂柱与吊柱的色彩装饰和雕刻,但是逐渐失去建筑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地域性特色。

二、彝族民居建筑结构和装饰图腾

马克思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3]。凉山彝族的民居建筑装饰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学说。建筑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前檐挑棋及室内构架上,雕刻有牛羊头、乌兽、花果等雕饰,有的并有彩绘,墨绘,封檐板刻有简单的锯齿纹或连续图案室内木隔板上刻有彝族喜爱的各种图案,如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动植物纹等[4]。

(一)木构架与建筑布局

彝族民居建筑构架反映了独特的结构创意,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与凉山彝族的奴隶制等级社会、地域地貌、民族风俗习惯相适应。穿斗结构和拱架结构是凉山地区彝族建筑的主要结构。黑彝作为奴隶社会的首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财富,因此在建筑材料、结构和人工技艺上也极具讲究。在木结构为主的构架设计中采用特殊的穿斗结构和复杂的拱架结构,穿斗结构较省材料,易于施工,其稳定的受力和牢固的支撑结构是凉山彝族民居构架类型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梁柱间距离较密,穿枋穿出檐柱后逐层出挑,托起前房檐,将前檐枋头做彝族图腾装饰,以木板墙连接柱间,其中逐层出挑的多层数穿枋也是为显示黑彝奴隶主地位的象征;拱架主要由前后檐柱为主支撑柱,由逐层出挑的悬挑架沿房屋纵向构架,加大室内结构的跨度,减少室内支撑,梁柱分明。除各个方向穿枋而外室内方向也自下而上层层悬挑,致使中柱悬空,而整个构造用榫卯穿插搭接,梁柱之间的节点、房檐的垂柱和前檐的吊柱是雕刻和装饰的重点。普通人家则大多采用简单的穿斗式构架和简化的拱架结构,形成前檐与后檐拱架支撑的人字形或立三角稳固不易变形的结构,屋顶覆盖材料用木板或者竹编封顶,室外拉枋和垂柱头不做装饰或做简单的雕饰花纹和动物图腾。

(二)图腾彩绘与雕刻技艺

装饰作为建筑的附加艺术在民居建筑中尤为重要,它提高了建筑的可视度,某些精细度较高的装饰手法和装饰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的去欣赏、体味[2]。彝族的建筑装饰正是有别于建筑本身艺术创作和造型上的独特美学设计,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来。

凉山彝族神灵崇拜赋予了建筑和空间新的层次和意义。从空间层面来说建筑的装饰是在构建加工完善的基础上做雕刻和彩绘,装饰重点集中在入口房檐和廊道以及室内构架上,用黑、红、黄漆料涂于房屋的挑檐、门窗和连沿,或垂柱和吊柱下端雕刻牛羊头角、动植物鸟兽形状和简化的线性几何图形,此外屋内的梁枋、棋架结构也作同样的雕刻装饰,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对颜色的选择多为红、黑、黄色,红代表“火”意味着彝族是“火的民族”;黑色为“诺”源于自然意为高贵;黄色代表太阳和彝族十月太阳历。

从精神层面来说在彝族神灵崇拜中“柱”的概念尤为重要,类似于汉人“天人合一”的说法,彝人认为“柱”是神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皮鼓、火、日月鸟兽、动植物如:牛角、羊头、鹰、虎、茼蒿草、农作物等被认为是沟通的媒介,除了是对空间的一种界定而外,也是对神灵存在的精神慰藉。图腾装饰来源于彝家人的日常生活,装饰的主题永远是火、牛、羊、农作物等。彝人视皮鼓为毕摩祭祀仪式中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工具;牛羊和农作物是彝人游牧生活的写照;鹰、虎等鸟兽图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建筑作为特殊“柱”的形式,图腾彩绘和雕塑被赋予建筑之上意祈求神灵庇佑,驱逐邪魔,求得五谷丰登,牛羊成群之意。所以装饰的应用是为了突出加强神灵空间的存在[4]。

三、影响凉山彝族建筑结构与装饰的因素

(一)地方性建筑材料与技艺传承

建筑材料是建筑创作的来源,彝人的四种建筑类型(除砖房)皆体现了因地制宜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原则。竹子、木材、石板、黄土是凉山彝族民居中最常用的本地乡土材料。因为原始竹编房的自身局限而逐渐被木材取代,在建筑整体形式中木材料主要用作木构架、门窗、木墙体等,到目前为止,彝人建筑中却少见木墙体结构和装饰,但是依然延续了木构架结构和木门窗的构筑形式。

凉山彝族民居结构多以木结构为主,因此为建筑构建的装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复杂的工艺技术当地彝人知道用最简便、快捷、灵活的技术处理建筑材料和工艺需求,充分体现了建筑材料地域性原则。现代人工材料的不断充斥、本地自然材料自身局限性和对木结构工艺技术传承的难度促使彝人逐渐放弃天然建筑材料和复杂的木结构,逐渐使用现代简便的新型材料和建造工艺。90年代末期整个凉山彝族地区逐渐出现砖房和水泥房代替瓦板房和夯土房的明显趋势。

(二)社会经济实力与人口

宏观经济文明的进程、地域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增加和迁移对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会有重要影响。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政策如火如荼地进行,亦掀起了拆旧建新的建筑高潮,传统的瓦板房被取缔。部分彝民选择迁移原地旧址另建新舍或被集中统一安置于政府修建的所谓“彝家小镇”中,这类建筑往往具有鲜明的色彩装饰对比,局部简单的前檐装饰和屋脊中部及两端翘棋有一些图腾几何纹样的彩绘和吊柱装饰而外传统的复杂木结构装饰基本消失。彝人居住地的变化使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装饰也在不断变化,归根结底也是不同建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三)建筑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碰撞

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促使建筑的发展。文化影响力强大的必将影响到弱小的,科技文化先进的必将影响后进的,建筑形式适应性强的必将影响适应性弱的[5]。在彝族本民族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势必某种文化会形成一种主导的建筑形式,而被同化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观念对凉山彝族建筑内涵、形式与装饰有重要影响。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彝族传统思想占据支配地位,这也可能间接导致地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结果。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先祖崇拜和英雄人物等,基于这种崇拜和观念致使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因此通过这种最直接的主观直觉赋予客观事物和周围环境,以灵魂并投射到具体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也因而形成基于火塘为中心的向心内聚的建筑平面形式。归根结底火塘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最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的体现。

四、对凉山彝族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的保护与思考

1.探索彝族民居建筑与城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为重点和难点,它不是在建筑上简单点缀彝族元素。凉山多数彝族保留有原始的居住状态,国家级贫困县居多,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势必对本土建筑带来一定冲击,对材料的构筑方式和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很难再有深入的研究和继承,迫使彝族传统建筑的材料、施工要求、建造技术和功能发生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最近新建的一些“新农村彝家小镇”中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真正缺乏实际的研究,最终成为普遍城镇的缩影,失去地域特色。

2.建筑装饰、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显露在外的,在民居建筑中容易看得見。然而民居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表现于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文化兼融是根本,是彝族民居建筑装饰的核心。文化的交流是客观的,无法阻挡,摈弃旧的思想观念,在吸收、包容新文化基础上提炼本民族与地方文化内涵,如彝族“柱”文化、毕摩文化、火把节和火塘文化、十月太阳历、虎和鹰崇拜文化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中应深刻体验与挖掘定能获得更多创作灵感和思考。

3.彝族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具有两面性,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间接复杂的继承性。对于直接文化继承方面包括彝族传统建筑的选址条件、建筑形式布局、建筑装饰与色彩、图腾文化等手法都可直接继承,然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很难直接利用,因此,直接继承性应该遵循接受消化一吸收一运用的过程。传统民居建筑手法的传承不应仅仅只局限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应该拓展到建筑其他领域。如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等都是明显对民居建筑的设计手法的传承。

对当今彝族传统文化的复杂继承性除了直接应用、适当改造和摒弃而外还可以再造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文化价值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家庭体制、婚姻嫁娶习俗以及火塘文化的改变并逐渐减弱其约束力和影响力。彝族文化本身深邃、丰富、多彩,只有加以概括和提炼再升华,从内到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应用于建筑上,从根本上最深刻地来继承。因此,彝族传统民居也是自身文化的载体,彝族文化现象的多变也必然反映在其建筑装饰形式和聚落形态布局中。

4.保护彝族传统建筑形式和装饰首先认清其蕴藏的深刻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并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近年来因为影视剧拍摄地点的原因而促进地区旅游与保护的发展,政府和投资方也不遗余力积极配合重建和修缮部分彝族传统建筑和装饰,这也是建筑价值利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凉山州冕宁县冶勒乡因为《彝海结盟》、《索玛花开》等剧的拍摄而大火,结合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等优势被打造成“彝家牧羊小镇”,为当地现存的彝族建筑破旧民居重新修缮和维护。不仅利用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价值,更是为冶勒乡地区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彝族建筑形式与装饰的保护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个体付出,而是众多人充分深究其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的深层次理论成果。

结语

建筑作为外化的物质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是民居建筑史中最独特的瑰宝。独特的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造就了多样的建筑形式,独特的木构架结构和丰富多彩的雕刻技艺与彩绘图腾装饰,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彝族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民生政策的落实、功能需求的简便性和材料等在不断的影响建筑形式和装饰,改变彝人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对彝族传统建筑的传承增加了难度,一成不变的传承必然不利彝族建筑的发展。所以对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装饰的研究是彝族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马明,程志敏凉山彝族奴隶制民居的建筑艺术[J]中央民旅大学学报,1990 (6):62-65

[2]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80-544

[3]四川省彝学会编四川彝学研究文集一[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103-106

[4]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46-98

[5]朱良文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1: 103-104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45-48[7]江道元彝族民居[J]建筑学报,1981 (11):59

[8]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凉山彝族自治州志(上)[M]北京:方志出版社,296 305

[9]温泉,蕈莉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56-166

[10]胡晓琳,邹勇:解读凉山彝族传统民居[J]装饰,2008 (184):133-134

[11]范觅,成斌。凉山彝族民居装饰艺术特征及其哲学思想探微[J]四川建筑,2008 (28):33

[12]杜欢,凉山彝族传统民居造型与色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7-35

[13]张耀,曾白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发展策略——以平湖历史文化村落为例[J]设计,2014 (11):153154

[14]于娟,刘恒优秀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设计探讨 以济南古城区为例[J]设计,2012 (2):108-109

[15]夏玉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J]设计,2015 (13):127-128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建筑装饰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