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的语文课堂必充满“语文味”

2019-03-27陈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堂笔者

近几年来,常听同行们感慨: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越来越少了。教育专家也在呼吁:改变“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状,建设高效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如同血与肉的关系,是融合共生的,统一在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选文中。在语文教学中,这两方面不应该此消彼长,论个高低上下,而应当有机统一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应在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文强化,语文优化”的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一、识字析词不离“源”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准确认读和正确理解字词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汉字字理是识字和析词的根本,是语文学习的“活水之源”。然而,现实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多是单一的、机械的,字词解析教学常靠查工具书,或停留在表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上。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不够扎实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字传承的不负责任,没有“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低年级语文课的识字教学之初就渗透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在中高年级语文课的解字析词教学中依据汉字的字理引导学生先了解本义,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上下文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应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字词教学时采用的主流教法。如:在低年级学字之初就让学生知道“人”跨腿伸臂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在教学生学习“著”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这是个形声字,草字头表意,“者”表声。后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明白“著”原指结草为标识,故为草字头。在野外所结的草标是明显易识,容易看到的,由此引申出“明显”“显露”等义,如词语:显著、昭著。“著作”,是通过文字把有关的思想表露出来,这文字亦像草标的作用。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人教版语文三上第七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中“震惊”的意思,笔者先是让学生根据“震”的字形去猜测其本意,继而让学生讨论“震惊”能写成“振惊”吗?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很快明白了:“振”与“震”都是形声字。“震”本义指迅雷,由“迅雷不及掩耳”的雷击声引申为震动,又因雷击而内心受到震动引申为惊恐,如“震惊”。在课文中用“震惊”这个词是恰当的,说明李四光的这个研究成果如迅雷般惊动了全世界,反响极大。

类似的课堂教学案例不胜枚举。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语文教师都能适当地渗透一些字理知识,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让语文课散发出特有的“语文味”,使学生更形象地识记汉字形义,由此还会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以达到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的境界。

二、悟语悟情不离“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内容故事性强,文质兼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重视“读”得到一致认可,读的形式称得上是花样繁多。因为“读”运用的好,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就有意识地削弱课文讲解的分量,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主要做好两件事:1、从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参与进来,投入自己的感情。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争精益求精,再谈提高质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笔者培养学生爱上朗读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读听相结合,就是讓听的学生给读的学生提意见(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逐渐去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读者用心激情朗读,听者畅所欲言、意见中肯,课堂气氛热烈,在“你读我评”间达到共同进步的境地。2、词句的理解与感悟常常伴以“读”的方式进行,既“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悟语”有多深,“悟情”就有多深,“悟情”深了,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之妙的理解与体会。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不要吝啬学生读书的时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巧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中感悟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读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变化。如在教学《灰雀》(人教版三上第五课)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列宁语言蕴含的“话中话”时,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笔者就采用了情境朗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先是在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波浪线划出“列宁的打动男孩的话”,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点交流“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两句话,最后指导朗读:师生分角色读;去提示语,同学间分角色演读。就是这不同形式、层次分明地读,势如剥笋,不仅帮助学生顺利表达出自己所想,而且较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编者意图。

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课文言语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部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言积累不离“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指出: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近几年“大语文观”也得到许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笔者认为从“用教材教语文”到“用语文教语文”不仅是教师理念的提升,更应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得到切实体现,要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让学生学习言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真正在语文的学习中帮助提升祖国未来之花的语文素养。如笔者通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典型句段,提炼有价值的话题,继而给学生留出动笔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投入周转”,让学生迈上语言积累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完成语言学习的内化。在教学《爬天都峰》(人教版三上第三课)时,就抓住“终于”一词引导学生体验“爬天都峰不容易”,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终于”进行说话联系。就是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再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后,笔者在所教班级进行“秋之韵”诗歌展览。学生不仅学会仿写诗句,而且还为自己的诗句配上了插图。那一个个图文并茂的展品,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在展览会上,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受到感染,也切实懂得、学习了该诗歌在句式上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语言运用训练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写作的成功感,乐于表达。只有我们语文教师精心研读阅读内容,擦亮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的眼睛,找准语言训练的突破口,尽可能创设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培养学生将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源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语文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品,走进文本,受到感染和启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能凭借“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持之以恒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们在弥漫着“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走进语文、积累知识,以知识促能力,笔者坚信:洋溢着“语文味”芳香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金立义:《“以读为本”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

[2]吉春亚:《秋天的雨》教学实录

[3]陈阿莉:《让学生在快乐中开展课堂拓展阅读》

[4]山西教育出版社:《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陈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堂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