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2019-03-27秦小丽许忠荣仝爱华
秦小丽 许忠荣 仝爱华
[摘 要] 目前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生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是很到位、绿色农业风貌总体相对落后等。为了借农业生态补偿之力更好地推动宿迁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在对绿色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补偿互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合理整合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完善“农废”综合利用补偿提高绿色农业发展动力,扩大森林补偿范围改善绿色农业发展环境,强化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绿色农业有效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宿迁;农业生态补偿;绿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2-0126-03
一、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绿色农业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绿色化”、“生态化”,这有利于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2014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社区、绿色村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本区域的资源与生态禀赋,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区域绿色农业的发展。
(一)突出抓好農药化肥使用管理
宿迁市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励开展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极施用农家肥。努力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加快有机肥在园艺等经济作物中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推广有机肥30万亩,应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740万亩次。
(二)全力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
首先是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宿迁市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优质农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和发展“名、特、优”品,重点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快实现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绿色有机化。截至2017年5月,全市累计认证“三品”标识农产品971个,“三品”实物总产量比重达25%,八集小花生、泗洪大米、洪泽湖河蚬、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青虾、丁嘴金菜、洋北西瓜等7个产品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其次是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宿迁市积极起草全市农产品品牌运营提升方案,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头申报名牌农产品(商标)。至2017年5月底,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个,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27个,市级知名商标60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1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5个。同时,宿迁市加快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全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推动全市生态优质农产品触网上线,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影响力。2016年以来,全市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累计达97.8亿元。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宿迁市围绕果蔬、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培育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农场”、“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建立订单原料供应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宿迁市着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特色农业小镇、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休闲农庄建设,加快推动农区变景区、农家变酒家、农舍变旅社、农园变公园。2016年以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4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立体复合农业。宿迁市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稻渔结合、农林结合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立体复合经营面积6.73万亩。
(四)积极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创建
一是积极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围绕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全市规划建设8个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8个园区的建设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紧张建设过程中。二是积极建设畜禽养殖生态化示范点。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市共遴选建设10个生态化养殖示范点,现均基本完成建设改造工作,绿化、硬化等环境提升方案也已基本确定。三是积极建设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充分挖掘两湖资源优势,聚力打造全省生态渔业试验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建设规划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中。
二、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宿迁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资源消耗型农业效益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市的亩均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仍超出合理水平;受技术、资金和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宿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是很到位,绿色农业风貌总体相对落后。
(一)生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
宿迁市水土污染程度在全省较小,但农业发展还在走“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老路,化肥、农药等亩均投入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化肥亩均使用量28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9公斤。同时,宿迁生态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够突出,全市“三品”产地面积占比全省最高,但“三品”实物产量占比仅为25%,在全省排名中下游,大量的农产品还是以低端、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7个地理标志产品尚未成为在全国甚至全省叫得响、卖得俏的产品,没有真正发挥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是很到位
突出表现在种养主体不愿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匮乏两个方面。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例,目前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占养殖场固定资产投资的10%-20%,加上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增加,相当一部分养殖场不愿配套建设治污设施或不正常使用设施,造成粪污治理不彻底。同时,全市有机肥厂、沼气管网设施和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收集、运输、处理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需要。据统计,全市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1160万吨,但其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尚不足40%。
(三)绿色农业风貌总体相对落后
一是生产方式传统,高标准农田比重、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关键指标均排名全省后位,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装备应用普遍不足,体现不出现代、生态的农业生产风貌。目前宿迁市的农业标准化、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滞后或实施成效不显著。二是由于農技人员地位、收入历来较低,一旦有机会就会跳离农口,导致人才流失;同时部分优秀的农技人员被抽调到行政岗位或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力、主心骨逐步缺失,影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此外,宿迁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不足30%,传统农民仍占大多数,对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接受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农业生态化、现代化发展需要。
三、绿色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补偿的互动机理
绿色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模式,其推动受资源、环境、生态、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1]。总体上来看,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有利于推动绿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农村民生问题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公平的实现;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其发挥调控职能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一)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发展绿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标准要求很高,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等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总和。农业生态补偿作为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理性选择,其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农业经济机制,而是绿色农业经济的“副产品”[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一方面是为缓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另一方面是为实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二)绿色农业发展能为农业生态补偿提供支持
绿色农业在实施中特别强调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需要借助技术创新、区域实践、体制保障来确保农业生态、农户利益、农村经济三者的协调统一。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偿使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缺乏、制度缺失等问题意义重大。因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设计与运行中需要一系列的理论与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如补偿标准的确定、补偿效益的评价等[3];而绿色农业比传统农业则更需要技术投入与管理资源介入,以使得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主要依赖于智力资源与科技手段。
四、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助推宿迁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安全的产地环境能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宿迁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诉求,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其中不断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就是助推绿色农业有效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合理整合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
宿迁开展的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补贴等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有毒、有害、有污染的农用生产资料、农用工程物资的投入,引导农户科学种养,可持续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但开展这些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系数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前期投入一般比较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部分农户基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参与补偿项目的热情不高。事实上,实施这些补偿项目并不意味着任何化肥、农药、农膜都不用了,在推动农业生态补偿工作中不妨对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补贴等补偿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相近的农业生态补偿项目进行整合,发挥相关专项补助资金合力的作用以增加相关产出效率;同时建议不断强化农产品安全建设工作,将农业“三品”的加工销售也纳入农业生态补偿之中,通过补偿政策鼓励农业“三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其能通过交易获得市场价差补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完善“农废”综合利用补偿提高绿色农业发展动力
近年来,宿迁地区以秸秆、粪便为重点,持续开展“农废”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上的污染。与此相适应,该区域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生态补偿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充实,以期充分利用这些“农废”类资源。但这类补偿项目的补偿政策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补偿主体比较单一,补助资金总量不足,受益客体数目不多,补偿方式不够灵活,补偿标准不尽合理等。因此,建议不断完善“农废”综合利用财政生态补偿机制,吸纳更多非财政力量投身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扩充农业生态补偿资金底盘的同时,在“农废”综合利用补偿方式、补偿资金使用以及补偿标准的确定上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支配权,使其能够立足区域实情,因地制宜,合理发挥财政补偿资金的政策正面导向作用,调动各相关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的积极性。
(三)扩大森林补偿范围改善绿色农业发展环境
近几年宿迁的林业生态补偿主要针对经济效益较低的生态公益林。2014年以来,宿迁市将从省里争取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全部用于区域内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劳务、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等的支出,使得这些公益林在涵养水源、净水保土、防风降噪、调节气候、吸附尘霾等方面作用明显。尽管如此,宿迁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效果依然有限。为此,建议宿迁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为基础,逐步扩大森林生态补偿范围,不断加大农村绿化造林的力度,积极支持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争取早日入选全国森林城市,在通过农业生态补偿使得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积极培育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争取为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强化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绿色农业有效发展
农业生态补偿所需资金额大,而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有限,政府可考虑发行中长期特种环保债券筹集绿色农业发展资金,金融部门也要给予绿色农业发展一定的资金优惠政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绿色农业发展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目前宿迁大部分地区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为此在发展区域绿色农业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产品生产、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财税政策支持和优惠,并借助财税激励措施进一步增强农民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意识,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及高标准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创建[4]。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知识教育与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的先进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发,强调在技术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和绿色农业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在主导制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规划时,应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优秀农技人员的培养,积极培育居民对绿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知及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向。
[参考文献]
[1]王宾.中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理论及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7,33(3):19-23.
[2]居学海,薛颖昊,习斌,靳拓,徐志宇,高尚宾.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8,9(4):426-433.
[3]邓远建,肖锐,严立冬.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20-126.
[4]何伟,严立冬.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J].学术论坛,2012,35(4):125-128.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