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研究
2019-03-27谌沁子袁亦子
谌沁子 袁亦子
摘要:21世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问卷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对此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4G时代的盛兴和5G时代的即将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给传统的社会化环境带来了冲击。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7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与互联网关系使用最密切的人群。大学生在高校毕业之前需要逐步融入社会,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工具在被大学生频繁使用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式的转型与改变,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互动,而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把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社会化的主要衡量标准,探讨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本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例,探讨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和成因,提出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化消极影响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发放了60份在线填答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0份,调查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互联网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笔者访谈了班上10位同学(5名男生,5名女生)互联网对其的使用和影响状况,其中分为互联网常使用人群和不常使用人群两组,第一组有8人,第二组有2人(1名男生,1名女生)。
二、问卷基本情况
填答问卷的大学生中,男生比例为25%,女生比例为75%,互联网使用率为100%。在年级问题中,大二学生所占比重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剩余的是大一(23.33%)和大三(10%)。在专业问题中,法学专业人数所占比重最多,为40%,其次是文学(15%),再是工学和管理学,均为11.67%,语言类和金融类人数较少,均只有5人,而教育学和理学人数最少,均只有1人填答。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提供超越时空的“社会”环境,拓展其社交圈及社会化活动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以QQ、MSN和微信为平常主要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的被调查者占所有被调查者的95%,9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将互联网作为日常人际交往的工具。互联网提供的人际交往形式已几乎全面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认识并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人。
(2)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同意在互联网中更容易找到愿意交流的群体。互联网因其平等性和开放性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交往对象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
调查者1表示,“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不用考虑对方的年龄、地位等,不会因为差异而影响我与对方交流的内容和状态,我可以和对方处于一个完全平等的状态,毫无负担地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使我更为舒适,也更加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之间的差异,人们交流的内容会有所差异,正如我们在与老一辈交流时和与同辈交流时,我们的心境不同,交流的内容也不同,当我们在与同学交流时和与老师交流时,气氛也大相径庭。相比于现实生活的诸多局限性,大学生更容易在互联网中找到愿意交流的群体,无疑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具广泛性。
(3)提供工具性支持,学习社会规范。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即网络关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大学生在和人的交往中,学习到社会规范,了解到自身的特点和不足,使自己的社会角色得到不断完善,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虚拟社交环境中,我们可以尝试扮演自己未来可能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亦或是我們永远无法扮演的角色。在虚拟社区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定位,尝试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心境、肩负不同角色的使命。”调查者2如是说。置身不同角色时,大学生可以在多次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不适应性状态,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角色,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周围人实际交流更少,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在互联网中国,因为有了QQ、微信这一类聊天工具,大学生的日常沟通更便捷,与他人互动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还可以随时查看好友的动态。但线上的交流对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造成了影响。
在“您觉得使用互联网后您与周围人关系怎么样”问题中,58.33%的大学生表示与周围人关系更冷漠疏离,27.33%的大学生表示更亲密,还有8.3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什么变化,这表明虽然新媒体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广泛,却也因网上的交流使得大学生与周围人实际交流更少,反而造成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我们平时去参加聚会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每次到一起庆祝的时候,大家才会停下来一起玩。虽然是在聚会,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刷各种QQ空间动态,朋友圈的动态或者看看微博有什么新的动态,实际中和其他人交谈的时间,相比以前来说,真的少了很多。”(调查者3)QQ、微信这类的交流工具使得许多人在网上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但却会使其沉溺其中,在网上过多地关注新的动态而在现实中人际关系变得更疏离。
(2)互联网中人际交往产生信任危机问题
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常常是匿名进行,不仅可能对其隐私造成影响,也会产生交往时的信任问题。
在问题“我认为网络实名制有必要”中,6.6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同意网络实名制有必要,31.67%的人比较同意这一观点,33.33%的人表示一般,21.67%的人表示比较不同意,而6.67%觉得非常不同意,大部分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互联网中的信任问题并认为要进行网络实名制以此使互联网中人际交往更真实和值得信任。
“我有一个同学加入了一个学生兼职群,群里平时会发布各种兼职广告。他有一次看到了一个工作,觉得比较适合自己,就和群里的管理员联系。管理员自称是学长,但并没有署真实姓名,他先让他交200元定金,等工作定下来之后再还给他。我同学有点怀疑,但还是交了钱,结果到了要去的工作地点,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兼职,这就是一个骗局。”(调查者4)网络中由于匿名进行的人际交往,使得一些不良的诈骗犯有了可乘之机,人与人之间随之产生信任危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觉得有必要实行网络实名制。
从问卷和访谈结果中笔者还注意到,互联网没有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交往深度,大部分人仍偏向在现实中交往。
虽然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们的交际范围,让大学生能够和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沟通交流,而人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深度与现实中仍有差距。
在问题“我在互联网中的人际交往比现实中更深入”中,2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同意在互联网中的人际交往比现实更深入,33.3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而30%的大学生则比较不同意,11.67%表示非常不同意,表明虽然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人际交往更广泛了,但并没有提高在其中的交往深度,大部分人还是偏向于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人深度交往。
调查者5是一名动漫和游戏爱好者,她在QQ上加入了对动漫和游戏有着同样兴趣的学生交友群,每天在群里的聊天占了她生活的很大比重。“我们群里几乎每一秒钟就会出现一条消息,大家常常聊得不亦乐乎。平时只要关于追的动漫角色有什么新动态或者好笑的事情,马上会有人分享出来。但是我们平常在群里聊的大部分还是动漫或者游戏,一些生活中其他的话题我们很少聊。相比和现实中的同学和朋友,我聊的各个方面的话题会更多。”可见网络社交工具虽然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却并没有使得大学生在其中人际交往更深入。
四、建议
如何消减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单单是从避免、掩饰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扬长避短。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从以下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而又匿名化的“社会”,只要接入网络,只要注册一个甚至非实名化的账号,就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地,在网络的那一端,浏览着网络上的纷杂信息,还未建立成熟的社会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很容易就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网络的匿名化和大众化,使得网民常常越过现实社会中不敢越过的道德底线,网络似乎成为一种恶意言行的保护伞。政府相关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应当从法律制度着手,制定对网络行为、内容起着一定约束作用的法律制度,坚决打击传播不良信息、发布不良信息、恶意诋毁诽谤他人等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二)大众传媒正向引导网络行为
网络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审美、流行文化,对于网络主流平台,应该谨慎地处理和选择呈现在大多数青少年人群中的网络内容,无论是从社会群体的融入行为、心理倾向,还是对主流时尚的追求,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会主动去崇尚、效仿网络中的主流文化的。所以对于主流平台,就有责任筛查不良的信息内容、引导网民进行正向的网络行为。
(三)学校应开展“三走”等相关活动
针对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象,学校应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等主办的“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通过开展线下实践、群体互动性活动等,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吸引到线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生正处于高中的集訓式教学和即将步入社会的转折期,正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焦虑、脆弱、迷茫的时期,学校应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处理自身情绪、正确面对网络世界的复杂性、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以及正确运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沉溺于其中。
(四)大学生自身应学会正确运用网络
外部的引导和监管总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应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会如何辨识和远离网络不良信息,避免沉溺于网络;正确地使用网络平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中心.2018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赵文慧.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化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23-24.
[4]张靓雯.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课题项目:
项目名称“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8104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