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变暖与国际应对

2019-03-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防治法排放量气候变化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全球变暖的成因

依据2013年第五次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95%以上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比2007年第四次报告的90%提高了5%。①人类工业活动燃烧的化石燃料使温室气体排放剧增,而砍伐森林减少了对温室气体的吸收等一些列人为因素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提高。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福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距世界人口网调查,截止到2017年7月4日世界人口总数量已经达到72亿6291万,其中中国口数量达到13亿9699万②。这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同时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产生的后果是没有节制且长期排放过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电力热力的生产、金属矿业、造纸业、纺织业等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大部分,工业化的进程使发展中国家加速转变为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主要地位。二氧化碳排放过量的原因还有不当的农业生产及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植被大量破坏,导致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除外还有水污染、工业废弃燃料、酸雨等,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二、国内外排放现状及减缓排放的措施

根据IPCC的1995年评估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CO2)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63.7%,甲烷(CHd)为19.2%,CFCs为10.2%,氧化亚氮(N2O)为5.7%,其他因素为1.2%③。由此可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最大,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气体。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在2009年发布的数据可知,从工业革命至今,全球排放二氧化碳量达到1000Gt甚至还要多,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其中美国累计排放量超过了300Gt,这个排放量是中国的三倍还要多。工业化发达国家累计排放量达到75%以上;而人口大国的中国人均累计排放还不足80t,而美国和英国的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都超过了1000t,远超中国④。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虽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均使用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较低,但是我们人口基数大,也可能会导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很高。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化石燃烧而产生占据了全球排放量的10%左右。其中,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各类排放源总排放量的80%。⑤由此可见我国大量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

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主要指各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如果保护环境只是单纯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如何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何协调全世界来解决,如何以法律的角度制定合理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努力。

美国为了经济发展,一直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美国对国内的减排措施还是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先后制定了《能源部战略计划》、《国家能源政策法》,并承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

欧盟方面对于减排的是非常积极的并启动了气候变化计划。它涉及能源供应以及《京都协议书》的运行方案。并建立限排制度,各成员国均将分配方案具体到各个行业和企业。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减排空间相对较小,但经济压力较大。《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发展中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豁免期截止到2012年,这使我国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我国部分地区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只能以煤为主要能源,还有一些重工业是我国当前的支柱性产业,这就使得我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发展能源结构、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也是极少以煤为能源的国家。据统计2005年全球能源消占比中,煤炭占27.8%,而中国高达68.9%。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无法改变。资源能源效率水平比较低,高耗能单位能耗比国际发达国家高出40%左右。

四、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确立了亚太地区清洁发展和气候变化伙伴关系,通过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开发先进的节能技术,减少有害气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一贯强调发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指导作用,遵循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针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及有关问题,切实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

加强自身建设。中国逐步形成以宪法为基础,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及其他单行法为补充的法律体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积极发展环境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平衡等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减缓与发展并重与综合治理等手段。我国也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与改善、加大气候变暖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的宣传力度。

【注释】

①IPCC:《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http://www.ipcc.ch/report/ar5/wg1/

②世界人口网2017年7月所公布的数据http://www.ipcc.ch/report/ar5/wg1/

③IPCC:《TheScienceofClimateChange》,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publications_and_data_reports.shtml

④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2007)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北京.

⑤戴民汉,翟惟东,鲁中明等(2004)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1,120-130.

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Z].北京,2007-6,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猜你喜欢

防治法排放量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9月1日起实行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议案
以法斗霾——聚焦自1月1日起实施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