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
2019-03-27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网络众包等词汇逐渐出现,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新技术。各行各业纷纷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对产业进行革新,争取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为农牧等传统行业带来无限机遇,也为农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机遇。
一、“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015 年 3 月 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此,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目前,“互联网+”已应用于各大行业,包括工业、农业、贸易、通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启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纪元。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人们逐渐适应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以往经常遇到的问题被解决,比如通信、购物等方面。互联网的便捷性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扩展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并且,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最佳年龄阶段,他们不仅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创新性强,还具有很强的问题处理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互联网又是新兴事物,这让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处于巅峰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互联网+”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门槛和就业的门槛。农业类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境相对并不富裕。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流通量大、传输速度快、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通信载体大大降低了社会进行生产、生活的成本。因此,大学生在创业时无须再面临以前创业时的巨大风险和额度巨大的启动资金,创业门槛降低。创业门槛降低使创业人数上涨,新出现的企业自然就会增多,企业的岗位需求就会增加,需要工作的人数就会增加,会使更多的人得到就业的机会。[1]如微信创业就间接的带动了800万左右的人就业。
(三)政策扶持。国家教育部于 2010 年 5 月 4 日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 2012 年 8 月 1日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都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的极力支持。2014 年 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并在 11月 20 日会见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时强调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许多补贴、融资、税收等优惠政策。2015 年 5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我国大学生人数众多,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更多有素质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如毕业5年内在成都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首次成功创业(自办理《税务登记证》之日起,有连续3个月的纳税记录,本人首次申报创业补贴)的高校毕业生(含非本市户籍),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
(四)创业比赛。2015 年 10 月,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吉林大学成功举行。目前高校中举办火热的创新创业比赛有:“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牧杯”全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虽然大学生创业团队总体来说能力较弱,经验不足,但学生通过组队参加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锻炼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双创型”农业人才[3]。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互联网+”创业的行列,创业意愿日趋加强。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缺乏对“互联网+”内涵的准确认识。大多数大学生对“互联网+”仅存在表面的认识,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仅仅是传统经济的网络化,只要与互联网有联系的行业都是“互联网+”。因此,大学生在“互联网+”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大多数选择开网店、网络技术服务等。即使涉足“互联网+”创业领域,在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的理念。
(二)创新能力不足。“互联网+”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革,“互联网+”创业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连,对创业者的创新性要求极高。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在创业中缺乏创新能力,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而不去考虑市场容量及消费需求。还有部分大学生把“创新”理解为“新奇的点子”,只追求创业项目的“创意”,而不考虑实效,不注重市场调研与分析。一旦项目实施,最终结果是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三)对政策的把握不够准确。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是,各级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具体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时,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产业政策。因此在就业扶持政策导向上会有所区别。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对于扶持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盲目投资,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四、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当前,国内极少数高校专门开设针对“互联网+”创业教育的课程。“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互联网+”创业基本理论课程,还包括“互联网+”创业技能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传统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与“互联网+”创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2学分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与实践,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学生可通过选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进行学分转换两种途径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转换是指我院学生在修业年限内,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职业技能提升等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或成绩,经学校认定后转换相应选修学分。创新创业学分最高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部的选修学分。
(二)教学模式的转型。面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要以全新意识和行为全面打造“活力课堂”,让教学与职场同步,彰显教学有效性。这就需要一种创业思维教学模式。把创业意识培养和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中,走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澄清认识,创业是可以教的,创业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创业教育可以融入到任何课程当中。在创业思维模式下,强调先行动,后规划。在行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教练或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4]。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必修课程《宠物美容技术》为例,这门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饲养宠物也开始成为一种精神需求。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为宠物美容行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相对于宠物医疗来说,宠物美容是门槛较低的创业项目,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宠物店店主以社会人士居多,启动资金不高,有相当部分店主只是经过了短期的宠物美容培训,专业知识并不全面,专业素养不高。高职院校宠物养护与驯导相关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创业意识强烈,毕业后愿意在宠物美容等相关领域创业。但目前高职院校宠物美容课程设置及美容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及教学方式已逐渐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且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机会进行SYB等相关创业课程的培训。现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对于该课程主要集中在课件优化、教学环节的设置、注重课堂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尤其在实践教学和行业“双创”教育在课程中运用的不够。
(三)进一步推动国家“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化。在国家“互联网+”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能采取统一标准,要因人而异、分类扶持。第一,要结合大学生创业者所在的学校,不同类别学校的扶持政策不应相同。第二,要考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文化氛围等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素质等都会产生影响。第三,要考虑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创业类型有明显的差别。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四)规范各类“互联网+”比赛形式适应社会发展。各创新创业比赛因具有连续性和特色性,不同比赛之间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但长时间的进行下去,各比赛的模式难免出现雷同的情况,且每年的比赛题目也同样使参赛学生有迹可循。形式化的比赛规则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钻了规则的空子,虚假性的比赛愈演愈烈。在规范比赛自身之后,再与社会进行联系,抓住时下热点,提出使学生思考、使学校满意、使社会认同的比赛规则与题目。[5]注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学校在积极响应比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诉求,在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对创业的支持与热情。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才更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总而言之,“互联网 +”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获得了一系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挑战。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要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清楚认识“互联网 +”战略,结合农牧类专业实际情况,“建立‘互联网 +’战略下完备的农牧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营造‘互联网 +’战略下和谐的农牧类专业创新创业环境”等,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