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绩效管理下县级财政问题研究
2019-03-27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将全面绩效管理在财政制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县级财政作为我国财政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和执行我国的财政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解决好县级财政在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财政制度改革,提升我国县级财政的使用效率。
一、我国县级财政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财政体制改革越加重视,不断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加快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为此,县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提升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水平,逐步完善财政体制建设。然而,县级政府在财政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能完全符合全面绩效管理在财政领域的要求,县级财政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县级财政的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伴随我国社会对经济体制建设的持续关注,政府支出管理工作水平也逐步提升,其体制建设也在逐步完善,而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其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制约。很多县级财政单位的结构设置不合理,存在业务范围以及行政职能交叉的现象,进而造成财政支出的重复性,财政单位的内部财政经费情况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使得县级财政资金不能得到合理使用,或者其应用效率较低现象普遍存在。县级财政支出机构的不合理,导致财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制约全面绩效管理在县级财政的发展。
(二)县级财政支出的管理存在缺陷
县级财政支出工作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而很多县级财政单位却对自身的财政支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虽然很多单位也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其管理制度却没有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财政支出工作的职能难以实现。有些财政单位的财政支出项目不够明确,没有对财务支出项目进行细分,管理制度较为混乱,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也没有充分落实,从而导致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行为出现,严重损害了社会以及国家的根本利益。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内控管理制度建设都不够完善,只重视财务账面的资金流动和管理,没有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的预估,缺乏必要的财政资金风险防范意识,财政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管理,支出环节处于无序化管理状态。
(三)县级财政支出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县级政府支出的运行机制能够符合现代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但是,在很多地区的县级财政部门,财政支出工作运行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良现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现象尤为明显,制约财政部门工作水平的提升。其一,县级财政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行政工作素质偏低,缺乏现代行政工作的工作理念,对财政支出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认知欠缺;其二,一些地区由于地区经济的限制,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相对滞后,缺乏针对现代化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财务信息不能够做到公开透明,财务支出工作缺乏科学性;其三,财政支出行为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工作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资金使用主要依靠内控机制进行,而县级财政部门的内控工作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一旦内控机制失去工作效能,则单位内部的财政支出将会处于无监管状态,导致很多财政问题的出现。
二、县级财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全面绩效管理理念的缺乏
由于缺乏全面绩效管理的理念,使得财政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绩效意识,使得财政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绩效意识的缺失,容易造成财政资源的错配,使得财政并不能投入到急需的领域,严重影响了财政资源的分配效率。县级政府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履行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全面绩效管理理念认识的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财政作用的发挥。
(二)全面绩效管理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不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现行的财政全面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地财政的发展形势:预算管理制度不够规范、透明,预算约束不强,绩效管理不实、绩效约束能力不强、绩效结果应用不充分、绩效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全面绩效管理在制度上的缺失,使得在实施和监督财政的活动中缺乏必要的保障,不仅不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还严重制约了当地政府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进程。
(三)缺乏全面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
由于全面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县级政府在财政收支结构和财政支出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明确导致财政资金在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考虑,不利于当地财政的长期发展。由于对相关绩效指标评价不完善,使得财政支出固化,刚性支出增加,影响了财政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制约了当地财政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树立全面绩效管理的理念
县级财政领域的官员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必须树立在财政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理念。为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会议和讲座,通过学习相关的会议精神进一步树立全面绩效管理的理念,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从而转变思想方式,让财政人员明白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更多的是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可监督性
县级政府要根据“全适用、全过程、全行业”的要求,对财政所进行的全部项目的支出绩效情况进行监督,实现绩效监督的全覆盖。不仅要对重大项目进行重点的绩效监督,还要拓展到整个部门的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全方位的绩效监督。为此,政府除接受公众的监督外,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财政活动按照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使监督贯穿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之中。
(三)完善全面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
全面的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共性指标,还应包括个性评价指标。因此,县级政府制定的评价指标必须是在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下,结合本地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形成涵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个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地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针对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特点,另行设计具体的个性绩效评价指标,并建立健全指标库,同时赋予各类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权重分值使其可以量化,明确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从而形成完备的、有总有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全面绩效管理在县级财政领域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