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情动人
2019-03-26张静
【摘要】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还要引导学生注重描写,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同时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勤于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培养学生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感体验 细节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02-01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感情真挚”这一要求在评分标准中频频出现。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真正优秀的文章,必然是体现在一个“真”字上,即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于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就成了一个严峻的任务,非常迫切地摆在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面前。
与此相反,目前学生作文的状况是:“假、大、空”现象比比皆是。在一次作文课《刻画母亲形象,打造亲情文章》,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写亲情的文章中,有没有写到过母亲打伞来接你,共用一把伞的经历?
问题二:在写亲情的文章中,有没有写到过你生病了,母亲照顾你的经历?
问题三:在写亲情的文章中,有没有写到过考试考砸了,母亲或鼓励或安慰你的经历?
结果大部分学生至少举了两次手。这里固然有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活动面小,视野狭窄,生活单调,以致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等原因,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普遍存在不会细致观察生活,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等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谈几点想法:
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分析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时,我这样启发学生:全篇并没有表示强烈感情的字眼,全都是平平实实的叙述,比如写父亲步履艰难地爬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全都是极平常的日常絮语,由于融进了作者对自身心理的内省,融进了作者深切的感受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因而蕴涵着父子间的挚爱深情,给读者心灵以极大的撞击。在我的一次作文课《家乡的节日》中,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平凡生活可入文 ,打动自己感染人 。總的来说,引导学生时时对周围事物及人多长“心眼”,多留意,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调动以往的生活经历。同时,对世事人情物态都不要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样无动于衷,而是像演员演戏一样进入“角色”,真正体验生活。那样,作文就不会再是“闭门造车”,也不会枯燥无味了,自然就能书写出真情实感了。
因此,请记住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的一句非常精辟的忠告:“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换言之,中学生作文,特别是参加中考作文,非用心血去浇铸语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如其人,让人读了觉得“像他说的话”,不是空话,大话、假话、矫揉造作的话、生搬硬套的话、甚至剽窃抄袭别人的话、人云亦云的话。
二、引导学生注重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在作文课上,我们曾经做过专门的描写训练。首先我给出了初稿:“每天早晨,母亲都会早早起床,为我熬粥。每次母亲都会把粥给我凉上,所以喝的时候,不凉不烫,刚刚好。我喝着香喷喷的粥,觉得幸福萦绕心头。一年365天,每天都有母亲的粥陪伴,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由学生针对此进行修改,加入细致的描写。这是学生修改后的文章:“一大早,母亲又轻手轻脚的起来,给我熬粥。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费半小时。她每次都静静地看着粥锅,不肯离开半步。氤氲的热气中,她的脸是那么安详,犹如一座静静的雕塑。粥好了,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粥也变凉了。接过母亲递过来的小勺,手指碰到母亲的手,那双曾经绣花的巧手如今通红粗糙,手背上竟然还有被油烫伤的伤疤……”
可见,细腻的描写对文章有多么重要。“于细微处见真情”。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培养学生写作真情实感作文的途径有很多。在日记随笔写作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热爱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培养学生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阅读对于学生精神成长和写作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引导学生注重课内外阅读,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现实,学习写作技巧,这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直接赋予的。教师要成为学生热爱阅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总之,作文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小而言之,“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态度和能力的过程;大而言之,培养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章,是弘扬母语的一件艰巨的工作,对于我们的学生发展,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阅读积累和勤于写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充实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用笔、用心、用真情描绘我们这个社会,彰显那些美好的,针砭那些丑恶的,真正回归写作的本来意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简介:
张静(1978年10月-),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