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养幼儿的真实兴趣,认清“影子教育”本质特征
2019-03-26孙娟娟
孙娟娟
【摘要】“影子教育”作为课外的补充辅导,已成为许多家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不仅是中小学的家长使用它,连幼儿园的家长也将“影子教育”充满了幼儿的生活。它占用幼儿的自由时间,混淆家长视听,以为参加了“影子教育”就能培养幼儿的兴趣,不知真正的兴趣在于幼儿主动、自由的探索。本文针对“影子教育”本身及其引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利用家园社区共育,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兴趣 影子教育 家园社区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02-01
“影子教育”作为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与的课外补习课程,由于内容与学校课程基本类似,被称为主流学校的“影子”。“影子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体系而存在,规模与模式跟随主流学校而改变的教育现象。由此,可将学生伴随校内学习的辅导课程,都称之为“影子教育”。此外,“影子教育”是具有经济行为性质的课外辅导,也包括学校内部、校内教师、校外培训机构、大学生家教等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现象。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所上的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的学习,都可称为幼儿的“影子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期的幼儿已经开始了“影子教育”,它在学前期表现为幼儿园之外的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本文针对“影子教育”在学前期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由“影子教育”引发的其他家庭教育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幼儿兴趣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能够如何培养,并从家园社区共育的角度提出实际解决策略与建议。
一、本质界定:“影子教育”与兴趣
(一)厘清概念,分清兴趣与“影子教育”
所有人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印证。但“兴趣”和“影子教育”中的“兴趣班”是不一样的。3-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多停留在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阶段,有意注意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低,兴趣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幼儿的兴趣很可能不是我们成人理解中的兴趣,是一种新鲜感的触动,接近于对新事物的好奇。而兴趣班是什么?是家长带着幼儿去学习英语、音乐、舞蹈等,幼儿或喜欢或讨厌或无所谓,这些所谓的兴趣班,所谓的“影子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型的学科,并用各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灌输式教学,幼儿基本上只需要倾听、反复练习就可以,看不到幼儿自己的探究,看不到幼儿沉醉其中。
(二)以往研究,影子教育的好处不在学前期
“影子教育”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危害大于好处。可以从幼儿自身特点、幼儿发展和家庭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从幼儿自身特点来看,幼儿的心智不成熟,对于英语、数学等知识性的补充学习还不能掌握,对于音乐、舞蹈等艺术性学习的兴趣尚不稳定。
其次,从幼儿发展来看,过早的接触知识性学习,对儿童的长远发展来看略欠妥当,不仅从时间上剥夺了幼儿应当进行的游戏等活动,还提前禁锢了幼儿的思维,不利于幼儿的体能锻炼。
最后,从家庭关系来看,“影子教育”占用幼儿大量闲暇时间,亲子互动减少,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研究表示,亲子互动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的家长占取样的44.1%,每天吃饭时或睡觉前进行亲子互动的占33.3%,只在父母有空时进行互动的占20.4%,很少做亲子互动的占2.1%。可见,只有少部分家庭能够保障亲子互动的时间,命令式的亲子互动被很多家长喜爱,使幼儿处于“被互动”的地位。可见,即使是时间得到了保障,质量也让人担忧。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是需要家长和孩子用时间去建构的,现在社会家长的时间已经很少,如果再给幼儿安排那些所谓培养兴趣的兴趣班,其实际价值就很低了。
二、解决方向:家园社区共育
为解决“影子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不良影响,从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来说,既要有正确的认识,又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同时相互合作。三方合作方面,在合作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有效性的分析,提出可操作的有效建议。
(一)家庭主导,认清兴趣本质
作为家长,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减少他人给予幼儿的指导。培养幼儿的兴趣,在于多观察幼儿,寻找幼儿真正的兴趣,不能一味的借助外在刺激引起幼儿的注意,容易养成幼儿对刺激的依赖,使幼儿的心智活动停留于好奇的表层,没有更深一步的探究,影响幼儿理智与责任感的形成。且由于刺激会不断改变,易形成幼儿对事物浅尝辄止的坏习惯。幼儿的兴趣是长期积累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动态过程。家长应充当启发的角色,增加良性亲子互动。在孩子发展的敏感期陪他一起去发展,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回馈,避免孩子成为“被互动”的主角。不要使用负面言语去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从根本上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跟随他们的发展进度,远离自己幻想的孩子的发展进度。
(二)园所指点,遵从幼儿特点
家长对于幼儿上兴趣班的执念很深,多数原因在于他们的从众心理和对幼儿特点的不了解。这就需要园所给予更多的指導意见,并尽量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参与幼儿兴趣培养的实施当中去。
教师在平时要积极的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幼儿。比如在活动的时候,讲述的故事有了一个孩子感兴趣的点,孩子们就在底下讨论起来,这时,教师最好改变教学计划,而根据孩子感兴趣的点来展开进行探讨,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这种行为看似扰乱了课堂的正常教学,其实是属于隐性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就要多激励孩子,引导孩子在自己的兴趣上亲力亲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鉴于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对好多事物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而已,这种程度达不到激发潜能的程度。因此,幼教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活动难度的方式来持续孩子的兴趣,设置的活动内容控制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激发孩子的潜能。
(三)社区配合,尊重幼儿发展
家长为了孩子成才,幼儿园为了招生,或多或少都会对兴趣班的选择带有主观色彩。而社区站在社会角度,更多的是科学的配合,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1.家长的从众心理需要社区科学引领。许多家长选择兴趣班跟整个社区风气也有关系,家长的从众心理很重,都持着望子成龙的愿望。看着邻居家的幼儿一个兴趣班一个特长班的奔波,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就觉得亏待了孩子一样。这就需要社区整体可以对幼儿上兴趣班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是不是兴趣班就能培养幼儿的兴趣,还是组织一些别的集体活动来吸引社区内家长的眼球呢?社区可以邀请一些幼儿教育的相关专家,为社区内的幼儿园、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2.挖掘社区文化,促进幼儿兴趣发展。在社区内部,培养幼儿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社区资源多种多样,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这都是家庭和幼儿园单方面无法比拟的。社区的整体文化代表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同样能影响整个社区的状态。在社区中,多组织一些集体游戏、集体娱乐的活动,既增加了社区内部人员的人际交往,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