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2019-03-26李莲
李莲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程,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格思想的培养。但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及部分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导致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时面临一定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困境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63-02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并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
(一)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存在偏颇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培育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具有德智共生性,历来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德育课程建设做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仍存在偏颇,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知性德育的影响,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而另一种倾向,虽然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但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德育出现“假大空”现象,使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便觉得空洞、枯燥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限制了我国德育发展的进程,成为我国当前德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一些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从整体来看,很多小学思品课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必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另外,从教师的入职发展阶段来看,部分学校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考核和评价。从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来看,主要表现:一方面,个别学校不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不思进取,疏于学习和钻研现代德育理论,不注重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忽视道德实践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对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形成了干扰。
(三)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講、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教学的方式陈旧,品德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改进措施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改变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上述困境,部分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实现知识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性质,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继续教育。德育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终身性。因此,德育教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连续性,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要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德育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和积累德育经验,反思自身德育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三)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旧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需要關注的是要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怎样才能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都应该立足于生活。二是思想品德教学形式生活化。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赖课本,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这样就可以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三是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说的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要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四)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开展品德实践活动
通过加强社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整合社会教育。在加强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全社会成员的关注与支持。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可能真正的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要求与目标。开展校外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当地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专业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活的素材,平时醇厚的家乡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获得孩子们的欢迎。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信念,将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