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9-03-26李德栓
李德栓
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开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局面,2018年12月6日至8日,由红旗文稿杂志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闽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高层研讨会在漳州召开。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时代新人的内涵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如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人才是关键,因而人才培养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时代新人有特定内涵,这就是既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又要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要培养这样的时代新人,必须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并以人类解放为终生使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以民族独立为己任,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开展民族历史教育、世界发展史教育,使学生拥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在把握世界大势中远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从而积极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与会代表一致强调,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就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主旨和灵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要在厚植愛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理想导引下始终不迷失前进方向,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德,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知识见识决定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素质最重要的标准。增长知识见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多求索,全面丰富知识体系,增长人生阅历,让求知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五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能力,锻炼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六个“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推进时代新人的培养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代新人,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高度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强调时代新人要肩负民族复兴大任,这为党的教育方针注入新内容,使得教育培养目标更加完备,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行动指南。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各负其责、协同育人,形成协调育人的合力。
有的代表强调,必须加强大学生劳育。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当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真正把劳动作为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积极接受劳动锻炼,使智力和体力均得到发展。加强大学生劳育,必须给大学生开设劳动课,积极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表彰劳动育人先进工作者,使劳模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劳传统美德得到弘扬。有的专家指出,劳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能力培养。目前,在对时代新人的教育和培养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生活是通过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
围绕创造时代新人的培养条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立德树人,就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与会代表们认为,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教育全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会代表认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要继续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时代,我国教育将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向更加公平和高质量方向发展,这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造更好教育条件。有代表认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立德树人的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行政领导要相向而行,协调工作,这样才能既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又积极有效推动学科专业发展,使高校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三、拓宽时代新人的培养路径
与会代表共同认为,怎样培养时代新人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总结的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利用好以下路径。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引导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真事,讲真话,引导学生讲真理,才能统一思想,集中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积极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突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内容、思想观点、立意论断,都应该符合党的大政方针,所使用的材料、传授的知识、运用的方法,都应该是科学的、权威的、正确的,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又要体现以学术讲政治的严要求、高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主张,而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认同、动员、协调等功能,只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使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引领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力量,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推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协同发展。比如,在音乐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当借助名家在音乐课中讲国学,讲革命史,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既厚植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又能在专业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同思政课程相向而行,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术界只是笼统强调要全员育人,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却没有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路径作出深入探讨。根据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都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拓宽教学面,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并为时代新人培养开辟新路径。
四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必须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清国情,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要积极创建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为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基础。
五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之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方面看,都是具有优势的,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利用。要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思想文化基础。文化对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既要整理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广泛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造更好条件。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健康中国建设不仅仅是医疗卫生建设,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但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而且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阳光成长。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布局,切实有效地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从而培养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时代新人。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仅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教育有血有肉,且富有现实针对性,真正使教育起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