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飞跃的“一次伟大革命”

2019-03-26田心铭

红旗文稿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总书记

田心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基本性质和历史地位的重要论断。本文就这一重要思想谈谈学习体会。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告诉我们,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把改革开放看作是“革命”,首先是因为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2013年,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全面深化改革时连问了三个“靠什么”: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回答是:“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08页)2017年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他强调,要用全面深化改革“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第5页)

为什么改革开放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的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为深入研讨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这就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生产力则是其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合、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合。适合了,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合,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向前发展,就要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是破解这一重大课题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终于找到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法宝。历史已经证明,做出这一决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

我们党始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来揭示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革命性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清晰表述:“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部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此后,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13页)进入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上书,第513页)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这一理论和实践像一条红线贯穿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之中。

如果说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策时,用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还是一种理论预见,那么今天已经成为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用这些成就证明了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真理性。他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40年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看作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总结马克思光辉一生时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如果说科学因其能推动工业和生产力进步、推动历史发展而被马克思看作“革命的力量”,那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改革开放,当然更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的力量。

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和实践,坚持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指明了,改革开放之所以是“一次伟大革命”,说到底,是因为它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接力探索的成果,是以党长期奋斗的成果为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发展、完善的。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改革开放的事业就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改革开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鲜明地显示了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性质。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是从革命导师马克思那里学来的。他还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从其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问世时起,就亮明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旗幟,以气吞山河的豪情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1848年革命后,马克思总结革命经验,在《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断,阐明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目标,他指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同上书,第161、166页)这些论述阐明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包含着一系列发展阶段的不断革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彻底的革命。后来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又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中“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其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的。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响亮地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他深入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6-11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处处闪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思想光芒。

党的十九大后不久,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他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由近溯远,深入考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他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5页)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是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的重要论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我们把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道,置于漫长的革命历程之中,从宏观历史的高度去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是以往革命的继续,是未来革命的新起点,是向着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前进征途中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因而是“一次伟大革命”。

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性质,同其他一些“改革”区分开来。比较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改革”可以看到,事实上存在着性质不同的改革主张和改革实践,并非所有的“改革”都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性质,有的甚至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中强调“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他说:“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什么是我们所要坚持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概括为两句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12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20-21页)

革命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斗争。40年的改革开放既然是革命,就必然是充满矛盾斗争的砥砺奋进的历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同上書,第15页)“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能改”。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同上书,第20、18页)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了决定“改什么”和“怎么改”的“根本尺度”,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这就鲜明地指出了,改革,并非是什么都要改,既有“该改的、能改的”,也有“不该改的、不能改的”,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成就,是在同各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和主张的斗争中取得的。我们党对这一斗争保持清醒的头脑,驾驭得当,有了问题及时纠正,才使得改革开放保持了正确的方向和革命的性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时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他要求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上了振奋全党同志精神的重要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第5页)他强调,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和“泉源”的重要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上结出的硕果,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条长河的“泉源”。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的开创和发展。 “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同上书,第66页)“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的,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推进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用三个“结合起来”实现三次“伟大飞跃”做出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由此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发展观点、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为了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三,必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而且指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2015年1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提出,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第8页)“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这是此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新命题。“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突出强调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追求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创新的自觉能动性。“良性互动”不仅把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思想凝聚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之中,而且在科学分析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复杂情况的基础上对实现良性的、积极的互动,避免负面的、消极的互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回答了通过什么途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4页)这里关于“成功的实践”和“正确的理论”相互关系的论述,已经鲜明地显现出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高度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覺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是在良性互动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融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发展的。

党的十九大确立并阐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包括指导思想层面的“8个明确”,又包括行动纲领层面的“14个坚持”,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马建辉 刘玉成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总书记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总书记的告诚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