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经济当有新作为
2019-03-26孙明增
孙明增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要看到中国经济体量大,新型城镇化、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潜力大,消费升级空间大,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更要看到,宏观层面增长、物价、就业、环境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然导致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这些意味着广大民营经济身处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空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经济,它们贡献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能否适应新变化、新趋势,能否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既决定了民营企业能否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也关系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败。
1.要从注重产品数量到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转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而且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数以亿计并日益扩大,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需求日益多样化,无论市场规模,还是市场潜力,都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消费成为压舱石,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已经挑起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梁。需求结构已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随着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将实现由外向内的转变,内生动力将更加稳健。同时,从2010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20多种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我国供给数量和供给能力已经相当高了,“有没有”的矛盾基本缓解了,再发展就要解决“好不好”的矛盾。当前,一边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升级;另一边是过去高速增长时期迅猛扩张形成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世界市场萎缩的影响,消费抑制、消费外溢与一些行业企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大量并存。
面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的新变化,民营企业必须更加注重从产品数量到产品质量的转向。提高产品质量,既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是民营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必由之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就是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就是要从产品的精致性、可靠性、适用性、耐久性等品质特性和技术水平着手,改进产业的生产流程,增加供应链流程效率,提高生产过程的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标准。前些年,中国人通过海淘等大量购买外国电饭煲、马桶盖等产品,这些产品国内完全能够生产,为什么舍近求远?原因就是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与品牌上与国外高端产品有较大差距。提高产品质量,就是要通过提供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供给,而且,还要通过生产更多种类或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新的需求。
2.要从注重规模到更加注重结构转变。宏观上,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转变,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逐渐成为发展主要动力。可以说,服务业经过快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3—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升至51.6%。我们知道,服务业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服务业加快发展自然有助于推动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蓬勃发展。但同时,传统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瓶颈,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企业产业规模扩张的空间相对缩小。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能力规模化扩张,以规模效益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但随着钢铁、煤炭、石化等产能陆续达到历史需求峰值,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再像过去那样搞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路子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在这个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以自身产业产品结构的加快调整,来适应宏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产业方向上,要借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东风,更加关注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老等领域,更多投入到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移动通信等领域。市场方向上,要从“铺摊子”上规模为主转向“调结构”上效益为主,从成本优势为主转向效益优势为主,从低效领域转移到高效领域,集中人才、资金、市场渠道等资源从过剩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领域。技术流程上,一方面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转向生产高技术产品和先进智能产品,另一方面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应用到企业中,改造企业流程、工艺、设备,特别是努力跟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实现更为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
3.要从注重国内市场到更加注重国际市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开放格局已经由低水平对外开放向全面开放新格局转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3—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9.1%。今天,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双向投资均创历史新高。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升级,为国民經济发展拓展了新的更大空间,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得以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集聚,哪个国家、哪个产业、哪些企业能够率先在产品、服务、业态等方面实现颠覆性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那么,就能抢占先机,赢得先发优势。
对于我国民营经济来说,随着世界经济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必须树立全球观念,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利用境内外优质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市场,通过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或者营销服务体系等方式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资源配置的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调整、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新的有利条件,切实改变以往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走出去的局面,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在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竞争能力,为中国产品贴上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产业配套全、性价比优的新标签。依托全球市场,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满足中亚、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正在形成的巨大市场。利用好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优势、业态优势,大力推动众创空间、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走出去”,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全球热点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与外资企业联合进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研发、应用、推广,加快从产品竞争优势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转变。
4.要从注重要素投入到更加注重创新投入转变。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环境保护硬指标的强化,使得传统的人口红利、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很多民营企业通过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就倒逼民营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进入活跃期的时候。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战略高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从2013年的35位提升到2017年的22位。再加上人才红利的累积释放,全国9亿多劳动力中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有专业技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这些条件为民营企业依靠创新、依靠人才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创新创造的热情高涨,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创客等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打造了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创新平台。据统计,全国已有4200余家众创空间、36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企业加速器,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创新型发展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无人零售、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等创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甚至跻身世界前列,创新型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下一步,民营企业家应当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坚定创新,才能站在产业风口、迎来市场高峰。要大力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营销、管理等全面升级。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上云上平台”;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中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协调政府社会各种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投基金等支持,争取研发经费补贴、税费减免、相关扶持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民营经济也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以及“我们自己人”的重要论述为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定了调,为民营经济敲下了“定音锤”,给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传递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各级政府、各个分管部门为解决民营企业困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出台各种举措,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比如成立各种类型的纾困基金、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新增贷款比例计划、专项解决民企拖欠账款问题等,在全社會崇尚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民圣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