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适应与转型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建构人工智能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在经历过网络、大数据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后,又迎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渐全面应用。从大数据技术到人工智能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人类社会也不断的进行着社会转型。政府作为传统社会演化形成的巨大社会组织形态,在社会面临重大转型时,必然要产生实质性变化。不断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现。从阿尔法围棋(Alpha Go)对人类棋手的完胜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社会生产能力,同时也给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政府及其治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带来新的机遇。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应该如何适应与转型?

一、人工智能相关理论

(一)人工智能含义。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便已出现,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多次的范式转变和认知变迁。概而言之,自 1950 年“图灵测试”的理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其认识大致经历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两大阶段。从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来看,正由“弱”到“强“转变,为社会及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工智能即“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的智能”,目前学界普遍将其界定为基于计算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和技术科学。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政府治理模式的机遇。当今时代是一个人工智能不断崛起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认知技术的突破,加之国际互联网、物联网等层面信息交互的日益紧密化,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为深化政府治理变革提供了全新途径,在优化升级政府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价值。首先,人工智能为提升政府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级政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政府效率的强化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也应有政府在治理工具上的突破创新。人工智能一方面有效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政府治理主体的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也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渠道。人工智能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一个全新的连接点。改变传统的窗口受理占主导地位的服务模式,人工智能确保一些技术性难题在远程终端可以自动解决,由此能打破公共服务的时空局限。二是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面对大量的公众诉求,人工很难做出准确归类,而人工智能借助算法等程序,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形成个性化的数据档案,就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盲区,为改进公共服务流程,构建个性化公共服务模式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进程中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嵌入推进了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首先,政府体制难突破,人工智能缺乏支撑。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政府治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未跳出传统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旦遇到公共突发事件往往是首先逐级向上进行汇报,然后再展开决策部署。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传统体制弊端凸显,如机构设置的臃肿化、决策周期的冗长化及不断扩张的行政成本等,进而带来政府回应社会诉求的呆滞与迟缓。而人工智能形成一个适应性强和高度灵活性的体制模式,政府治理过程的扁平化与网络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与互动互通,这是传统的科层制模式难以支撑和实现的。

其次,专业性人才稀缺,人工智能缺乏发展能力。人才数量及相关领域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能力。人工智能的专业研发人才必是集专业技术与行业实践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谷歌Alpha Go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同其设计师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就是天才棋手不无关联。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性人才数量为190万,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仅有5万余人,人才供应短缺状况极为严重。而且同国外人工智能领域较为全面的发展态势相比,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主要还是面向企业治理和电子商务等层面展开技术研发,如产品推荐、计算广告和股市走向预测等,直接针对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足。

三、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首先,建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政府善治体制。要建构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政府善治机制,就必须着力做好两个层面的具体工作:(1)建构政府治理的智能化处理系统。这里的智能化系统,就是政府机构实现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汇集而成的应用性智能集合,从而为政府善治的实现提供坚实根基。(2)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政府治理流程。智能化系统建构的根本取向在于应用,政府善治的实现及其优势的发挥也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保障。如通过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数据的优化处理,将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改造为智能办公系统,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等,由此在实现智能化的办公、监管、服务和决策的过程中,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实现不断提升。

其次,建构政企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重视,国内相关企业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企业也在人工智能的多个技术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推动生产生活改变,同时也利于政府治理的智能化转型。一是政府既要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将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交给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加以完成,促其通过定向研发打造契合政府治理需求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以确保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形成内在的兼容性,同时要着力推进智能技术不断走入政府治理实践,如重点选取环保、医疗和交通等大数据资源较为完善的治理领域进行探索,以在实践应用中推进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形成政府人工智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人工智能的嵌入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呼唤政府人才培养上的相应创新。

四、结论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应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执政要求,这就要求政府治理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和社会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只有建构和形成兼备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人工智能处理系统,政府治理主体才能更加精确地实现对政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才能做出前瞻性的决策分析,并最终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优化的根本目标,由此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才能实现持续化提升。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建构人工智能
公共服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