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要素科技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

一、科技创新通过实现要素结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

不论是企业生产还是社会化大生产,单一化的生产要素都不可能形成持久的生产力,只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经济活动正常的进行下去,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科技创新主要通过调整要素结构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科技创新扩大要素的利用范围

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如果连续等量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达到一定点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是递减的。而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拓展生产要素的使用途径和使用范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稀缺资源的消耗,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降低生产要素的边际递减效应,从而相对的减少这些资源的投入量,推动资源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第一,科技创新使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新兴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大范围的要素资源使用途径,并且使得原本不能用于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得到开发与应用,拓展了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第二,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等量的生产要素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拓展,增加了企业收益,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科技创新増强要素的替代性

在生产过程中,诸要素的投入量之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一种资源被另一种资源所替代的可能性及程度由技术水平所决定。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直接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但是每种生产要素都有自身使用的特性,所以不可能被其他的替代要素所完全替代,但是科技却可以增加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程度,采用高新技术改变某些生产要素本来的结构特性,使得自身更加容易被替代。例如,采用了一种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后,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环节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劳动力这一要素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技术创新所研发出的其他更加高级化、效率化的要素所取代,甚至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科技创新促进要素重新组合

生产要素组合亦称“成本结构”,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及其构成情况,各要素之间的配比方式、投入数量、配比比例及方式等都会影响整个产出水平,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是指企业产量既定时成本达到最低点或者投入要素成本既定时产量达到最大的要素组合方式。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不尽相同,并不是遵循某一特定的组合方式进行投入生产,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带来不同的产出水平与收益,科技创新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组合方式进行调整,利用科学的数据和计算方式找到一个最优的配比方式,进而使同量的要素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收益,科技创新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管理、研发人员等人力要素,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科技创新增加要素的流动性

要素的流动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范围和空间结构中的转移,在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只要经济增长存在差异,就会产生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转移,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产生一种平衡机制,使每种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在不同的部门趋于平衡,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打破了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要素流动的阻碍,通过提高某一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生产要素就会自发地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和资本组合效率,增强要素的流动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生产活动趋于有序化、平衡化,缩小不同生产率部门的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科技创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来讲,科技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完善要素组合方式、增加要素流动性和替代性、扩大要素使用范围等优化要素结构的方式,减少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降低资源消耗,节省要素投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增加产品产出效率。第二,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是生产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新型的生产模式使企业投入较少的劳动力,而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较大,投入的生产要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更加科学化的比例,迅速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提升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超额“剩余”。

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学中衡量收益的经济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力之间的比值,时间既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产量既定生产产品所用时间越短,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它不仅可以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也可以用于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实质是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社会中的份额增大,加速经济增长的潜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且生产函数也论证了这个观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在一般的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引入了技术这一因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是,其中,A表示科技水平,K为资本,L为劳动,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并且α+β=1,如果假设劳动的产出弹性等于1,那么资本的产出弹性等于0,此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变为Y=AL,则技术水平可表示为A= Y/ L,A就表示劳动者的平均产出数量,即劳动生产率的大小,这虽然是生产函数中的一个特例,但是它大致的表示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技术的一个指标,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过程也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这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三、科技创新通过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在企业层面上通过科技创新乘数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使企业的生产成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增加,以此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科技创新使资本产出比和劳动产出比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使规模收益呈递增的趋势增长。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科技的研发与进步创新最先发生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中,也属于企业的一项原始成本,在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中,科技创新通过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使得更多的产品开始分摊不断增加的成本,直至每一产品分摊的成本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此时的企业便获得规模收益,企业进入了规模经济阶段,与扩大化的生产规模所带来的利益相比,科技创新的研发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规模收益本质上来源科技创新的规模经济性,科技创新的规模经济性是科技创新引起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传统的科技进行突破,企业利用高水平的技术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单位产品成本不断减少,规模经济建立在技术创新的标准化和稳态化基础之上,这一过程是靠科技创新乘数和技术扩散来实现的,科技创新乘数就是所有单个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倍数,由于这一特性,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呈倍数增长。当然,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扩散和乘数效应实现的规模经济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规模经济易引起产品的同质化,并且也会受制于市场可容度大小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对于实现经济大幅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科技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最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促使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的客观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主要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这两种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科技创新改变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

传统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落后,生产水平低下,新兴技术所占比重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及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小,不具备竞争力。第二,传统产业部门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生产的产品种类少、层级低、质量差,产品升级速度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要想使传统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走出发展困境,必须利用科技的力量对其进行改造,首先,必须加大传统产业的重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使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进行紧密结合,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其次,传统产业部门自身必须重视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法,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生产面貌,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增进新一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但是利用科技的进步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并不是要消灭传统产业,虽然传统产业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能耗较大,产出效率较低,但是它对于国民经济的构成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并不存在冲突,两者处于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中,这里所说的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是指将科技的因素融入到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并且焕发勃勃生机、更具竞争力。这不仅可以巨大的经济利润,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格局,从而促进经济更加健康持续的增长。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的成果用于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能耗,提升了传统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部门

科技进步打破了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以及原有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使原有的传统产业与部门进行分解,形成了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开拓了新兴技术的领域,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而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生产活动范围的到扩展,就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部门。

由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对于新科技的引进与利用程度与效率不同,有些产业在技术发展的冲击下走向衰退,而另一些产业却积极引进科技创新成果,使产业结构从低级转向高级的,从而实现了高级化、科学化、合理化,而这也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使企业和部门的效率增加、产出提升,促进行业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产业崛起成为新兴产业,最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形成新的产业结构。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对上一环节产生影响,最终又会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并加以转化应用,从而开始新的循环。这些新兴的产业和部门,还会通过产业链中前向、后向的联系,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产生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也会促进知识、技术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技术的应用带来产品结构的变化,产品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了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一直到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效用,已经逐渐超越了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科技进步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

五、科技创新通过实现消费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创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消费升级,即直接作用方式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方式是指,科技创新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实现产品创新。面对特定的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环境时。消费者面对同质化的消费品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潜意识中增加了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科技创新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能够增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提高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使新研发的产品具备新的功能和样式,研发出的高性能、高科技的创新产品最先刺激高消费水平的消费群体进行购买,他们的购买行为将会对其他消费者产生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扩大产品的购买者,这种现象符合经济学中的“棘轮效应”。创新产品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寻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对象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实现了消费的升级。

科技创新实现消费升级的间接方式是通过促进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创新。科技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产品的开发渠道、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的扩展与创新,使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更加完整,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实现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吻合。渠道创新的发展趋势:渠道运作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渠道支持向全方位化方向发展,渠道格局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渠道结构更加扁平化。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创新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的软技术的创新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依靠服务创新促进消费升级至关重要。借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服务理念的变革,促进消费者消费理念发生转变,目前,“互联网 +”模式正在变革社会的发展方式与服务理念,“互联网 +”拓展了更加多样化的消费模式,满足了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观念层次发生了转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科技创新通过实现转变要素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消费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能够推动一国经济向着持续、健康、良态的方向发展,增加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要素科技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科技助我来看云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科技在线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科技在线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