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作角度论闽台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当代转换——从三个辩证谈起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闽台民间舞蹈舞蹈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变与不变的辩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事物的运动发展是这么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对应到闽台民间舞蹈来说,其亦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演变,不管是登上大雅之堂的梨园戏、歌仔戏中的舞蹈,还是在街头巷尾、民俗娱乐活动中表演的拍胸舞、火鼎公婆、客家舞蹈,抑或是雅俗共赏的布袋戏、提线木偶等,都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跟随时代的潮流发展变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一)动律不变手法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更加多元化,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创作上自然而然地也会随之改变,无论是加入了现代舞元素的编导手法或舞蹈风格还是对传统舞蹈的解剖、分解与重构,都不能改变其“根性基因”,这是由文化、历史传统等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身体惯性所决定的。

(二)形变质不变。还有另一种改变是形态完全解构了,但内在的实质或民族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如林怀明的《九歌》、《红楼梦》等舞剧作品,虽然舞者的表演风格、形态、动律等都变成了现代舞,编导也是运用现代舞的手法进行创作,但其表现的实质与内涵却还是那么“中国”,那么“传统”,其“根性基因”依然还在那里,也即“形变质不变”。

二、民族与世界的辩证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就像同一硬币的正反两面,他们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因此,民族与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1.舞蹈丧失了民族个性,就丧失了民族的本质特征。所以舞蹈的民族特性发展的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有世界性。闽台民间舞蹈依托于同根同源的闽台文化,依托于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舞蹈创作的层面来说,我们必须把握住那鲜明的民族特性,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创作中创新又不失传统,个性中保存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的本质特征,拥有了民族个性,也即拥有了世界性。

2.民族的舞蹈唯有置于世界性的艺术交流中,才能得以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闽台传统民间舞蹈像一条从族群历史文化记忆的河床中流淌至今的合流,其中蕴含着以身体表述的如滚滚波涛一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因子,具有情感交流与社会文化塑造价值并且常在常新。即使在当代社会,它不但仍然是在不同区域背景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意义的文化“息壤”,而且在更广泛深刻的意义上与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使作为身体为媒介的闽台民间舞蹈的开展范围从农村的敬神和节日的装点扩展到了城镇,在紧张而充满压力的生活、工作之后使闽南人开始偏好通俗易懂、视觉效果好、节奏动感强的舞蹈来释放心情,人们在这个生活娱乐消费的生活世界里,追求的是一种并不体现现实文化的创造性过程和意义的生活活动,它的局限性仍彰显无疑。

总之,为世界所接受的民族,往往经历了去粗取精的提炼过程,“世界级”民族往往能从“世界”的高度演绎“民族”。这就是中国舞蹈当代转换的目标。

三、历史传承与吸收借鉴的辩证

闽台民间舞蹈要想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就必须要纵横向地进行传承与吸收。历史传承与吸收借鉴亦是辩证的,具体地说,可以从三个角度看。

(一)纵向看。纵向看,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尤其是从闽台民间文化入手,从历史这条长河中充分挖掘可用的素材、元素等,同时注意去粗取精。唐太宗有句名言,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中国舞蹈史发展的角度,从闽台民间舞蹈交流历史来看其当代转换,就是要在延续传统精华的基础之上、在传承中华文化、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创造有闽台民间特色的舞蹈及其文化。

(二)横向看。横向看,就是要吸收借鉴别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取可用、适用的材料、元素等为闽台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服务。

就闽台民间舞蹈的创作来看,我们不仅要增强海峡两岸民间舞蹈的交流与学习,更应与世界舞蹈接轨,充分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元素“为我所用”。

《对海而歌》这个作品本人也参与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从台湾阿美族传统舞蹈入手,加入了拉丁舞蹈元素,在两者看似格格不入的舞蹈风格中力求统一,体现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大同”之美。

所以,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为我所用”是行得通的,也是当今闽台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纵横有度

任何事情都要讲个“适度”原则,对于舞蹈的历史传承与吸收借鉴也不例外。“适度”,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度相结合。

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林谷芳先生说:“我们与时间赛跑在抢救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忽略或者我们无识,乃至于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人文价值与美学。因为我们抢救的只是历史中文化的余续,意境是末尾的东西,我们本身不在这个文化里面,在历史的领域里没有深刻的经验,从而不能区分好与坏或它的真实性,不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真实的人文价值,真实的人文价值也没有建立起来。”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也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吸收的时候要明确借鉴的东西是在不改变性质的基础上具有增添色彩的意义,不能“拿来”无度,更不能全盘实行“拿来主义”,要保持我们民族的个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三对辩证关系的阐述,我们从创作层面对闽台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当代转换得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但也不能抱在怀里。再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会有不足的地方,固然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周易》哲学思想之一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精髓之处,我们应该保留,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让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让它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加以修饰和改造,并且在继承发展和借鉴吸收中注意“适度”。

①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组委会编.民间艺术的保存、推广与创意2007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报告集.厦门新华出版社,2008:17.

猜你喜欢

闽台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