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综论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县域人口少数民族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的开端

我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制定的这些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了不同时期国际环境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我们国家除坚持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外,还不断地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为少数民族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文化创造条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其中1956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的规模空前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先后从全国的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抽调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和民族工作者一千人,深入到少数民族乡村和牧区与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历时数年,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生产力、所有制关系或阶级关系、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收集了数千万字的调查资料,集中如此庞大的科研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其中有关各少数民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描述,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兴起

在过去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仍然停留在民族学的乡村民族经济生活的微观描述,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考察社会现象中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成为了研究者们面临的新课题。1979年9月施正一教授在中央民族学院庆祝国庆3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立民族经济学这一分支学科。他认为,民族经济学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研究世界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狭义上是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这篇《关于创建民族经济学新学科的几点意见》一九八零年一月二十四日在《光明日报》摘要发表。

施正一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民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民族经济学导论》等著作,对学科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这一新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第一次大检阅。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现状

(一)家庭经济

家庭是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我国的各民族在经历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过程中,家庭不仅是过去,而且现在仍是其广大农牧区最为普遍的生产经营与消费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1.历史形态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并存着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的农奴制、地主制社会的各种社会形态。相应的地,其家庭经济的历史型态也相对复杂。例如独龙族等族的原始共产主义家庭经济、凉山彝族奴隶制家庭经济、藏傣民族的封建农奴制家庭经济等。

2.当代变迁

从小农经济到集体经济。马林诺夫斯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工具性需要和综合性需要三类。在人类社会中,上述三种需要在家庭中的反应无疑是最为充分的。即使从狭义经济角度来讲,家庭在生产和消费方面表现出的经济功能,也是保障和实现家庭其他功能,以及满足人类在生物性需要之外其他需要的物质基础,从集体经济到家庭经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是农民个体家庭经济的集体化,经过改造我国农村中原来以个体私有为基础、分散经营的家庭经济,很快就被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取代,并形成了集体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个值得欢迎的态度,除了少数社会与民主改革前的原始社会的原始遗迹。此外,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这个系统的需求也比一般情况更加迫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恢复了农民家庭的经济功能,建立了主体和家庭经济的法律地位,在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二)乡村经济

1.集约农耕或种养结合的乡村经济

集约农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农业,特点是在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增加产量。正是因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十分密集,所以它成为最主要的乡村经济活动类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种乡村经济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在人工灌溉基础上的农业,以及内蒙,新疆等地的绿洲农业也具有集约农业的特征,并且也是当地各民族居住的主要经济活动。

2.非集约的耕猎获或耕牧木结合型乡村经济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较低生产力水平的历史传承影响,这种类型乡村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难以对土地进行劳动和技术密集的集约化经营,粮食种植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或生存需求,需要结合家庭养殖,狩猎甚至采集等经济活动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从地理上看,这种乡村经济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东南及东北山区。3.畜牧经济或牧农结合型的乡村经济。草原放牧是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这一乡村类型所涉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以及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畜牧型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单一且不耐储存,因而对于农村经济贸易有着特别强烈的需求。一些与农耕民族交往较多的少数民族牧民学会了农耕生产,其经济活动类型因此演变为牧农结合型。

3.农工商复合型乡村经济

这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乡村经济类型,它的出现意味着乡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对于原有的乡村经济系统来说,有两方面重要意义。首先是乡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其次它使乡村经济活动大大超过了其他乡域或村域的范围,甚至开始突破各种自然屏障,而进入到更为广泛的经济循环过程。

(三)县域经济

1.县域经济基本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人口占县域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人口分布的和职业构成与县域城乡人口及职业构成基本一致。这种情况存在于我国的自治区,自治州内的部分县以及自治县(旗)。另一种情况是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和职业构成与县域城乡人口及职业构成可能并不一致,但少数民族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我国牧区。

2.县域经济不能真实反映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人口占现有人口的比例较低,在全国121个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于50%的自治县有42个,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经济只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准确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嵌入型”县域经济。在这些县,少数民族人口尽管可能县域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国家在县域进行大型水电、矿产投资,改变现原有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城乡人口的分布,因此其县域经济也不等于少数民族经济。

(四)城镇经济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城镇化水平很低,且发展不平衡。其中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市镇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尤其缓慢,低于全国水平。

2.小城市比重较高。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一致,小城市在民族地区的城市中占很大比重。

3.城镇社会经济的首位度偏高。城市首位度是反映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指标。区域城市首位度过大,由此带来两大问题,一是民族地区由于缺少大城市,导致个别特大城市“大而全”产业与人口过分集中。二是特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缺乏其他各级规模的城镇做纽带桥梁,互相配合,既削弱大城市的辐射力,也堵塞了周边地区对待特大城市的向心力。

4.除此之外,民族地区城镇化特点还有:城镇的经济基础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第三产业不发达,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类似于“超城镇化”现象,如失业率,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住宅紧张,城镇的社会生活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悬殊等等。

猜你喜欢

县域人口少数民族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