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推动粤北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河源为例

2019-03-26肖小爱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河源粤港澳大湾

肖小爱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广东河源,51700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也是推动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而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粤北山区当前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对于促进经济高速发展,还是对于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重振制造业也说明了,即使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工业对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广东大力推进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战略发展期,河源应高度重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以建设促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工业产业发展步伐,为粤北地区产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深刻认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的重要性

一个地区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时期。这些节点或时期无不是伴随着一定的发展机遇。以河源为例,从1988年建市以来,河源工业发展已走过了攻坚克难的30年。回顾河源30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紧抓机遇促发展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1988-1998),是集中力量打好工业基础的摸索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河源抓住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努力探索符合河源实际的发展路子,使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1989年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集中力量打好工业基础”的发展思想,到199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推动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加快工业走廊和开发区的建设,不断培育新的经济成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立市的意识不断加强,工业生产有了新的提高。1998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4.5亿元,比1987年增长近2倍。

(二)第二阶段(1999-2008),是真正开启“工业立市”的起步阶段

从1999年的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工业立市”,到2004年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等重要思想,大力发展工业成为河源上下的共识,也成为市委市政府推进河源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2003年开始,利用全省积极推动发展工业园区机遇,河源提出“园区式、用地省、低污染、好效益”的以园区式发展促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河源的工业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8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23家,其中全市“一区六园”规上工业投产项目23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74.4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0%以上。

(三)第三阶段(2009-2017),工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转型阶段

2008年5月,广东全面启动“双转移”战略。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安排由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源。河源紧抓发展机遇,先后提出发展“四新”产业、“大力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两大会战(产业发展大会战、精准扶贫攻坚战)”等发展思想,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有效推动河源工业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52.6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GDP的比重为37%[1]。

(四)下一个阶段或者说下一个十年,将是推动河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起飞阶段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高质量发展其中的一个核心要义是区域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先后部署北有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版图;从广东层面看,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将是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而从长远来看,发展目标定位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必然要以广阔的战略腹地作支撑,现阶段规划涉及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都会延伸和辐射到周边地区,这对于紧邻大湾区的河源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2]。因此,从河源的实践层面看,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将中央、省里的精神、战略与河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推动工业产业飞越式发展,将是今后十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与目标。

二、河源工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0年来,河源的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经济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多元化协同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不优、缺乏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尚未有效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工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突出。

(一)从产业规模看,规模总体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

2017年河源市生产总值952.12亿元,人均GDP为30853元。按照国际通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河源工业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而在全省中,河源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排名靠后。2016年,在全省21个地市中,河源规模以上企业数589家,排在第1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1%,排第17位[3]。同时,整个工业产业的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在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623家中,年产值超10亿的企业只有22家,超50亿的只有5家(见表1)。

表1 河源市规上工业企业规模情况表

(二)从产业结构看,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竞争力不足。

产业园区是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集聚的主阵地。但目前河源产业园区的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较低,园区中的企业缺乏有机联系,只是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尚未形成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行业分布看,目前河源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建材陶瓷、矿产冶金、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态势。如2017年河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规上工业企业有87家,产值达到543亿,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58亿元)的37.3%。但在产值超500亿的电子信息产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少,多数企业只是从事对电子消费品(主要是手机)的简单加工,产品处在加工产业链条的低端和下游,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不足。同时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不足,产业层次整体偏低。目前河源还没有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以上只有20家,市级以上只有100多家。

(三)从对产业的规划发展看,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定位不够清晰是影响园区集群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园区对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把握不准,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尽管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培育、发展骨干企业,但从工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全市工业重点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培育研究不够,缺少具体有效的规划和措施,有的政策不到位,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导致有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时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别的地方。如高新区的三家大企业都将新厂设在外省或外市。在招商引资时,干部的招商思维不够解放,仍局限于靠优惠政策、资源等来吸引,招商引资的方法仍停留在投资环境推介会,招商的精准度、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四)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河源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发展要素配套不完善

在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89家中,大型企业只有19家,占比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微型企业占了八成。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也较低。如在市高新区当前投产的240多家工业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39家。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要素配套不完善,在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制约。首先,劳动用工较难。主要是企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难引进,人才引进后也难以留住,普通技工严重缺少。如位于龙川工业园区的某企业,有订单,却找不到工人来完成。如刚搬厂至江东新区的某企业,因搬迁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新手又需要时间进行培养,导致产品不合格品率高。据不完全统计,河源目前用工缺口2万人以上。其次,土地指标不足也影响了产业园区扩大发展。第三,融资难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向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手段,但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融资难度大,影响企业经营与扩大规模。

(五)从产业发展环境看,营商环境欠佳,产城融合度低

作为工业经济主阵地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城融合度低。当前,河源除高新区、江东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服务配套在逐步跟上,其他产业园区均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问题,如园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缺乏、餐饮配套服务不足等,更不用说教育、医疗等的配套了。配套设施滞后、城市功能不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差,是河源产业园区较为普遍的问题,这离投资者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河源城镇化水平较低,也制约工业化进程。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可带动城市化;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以后,则需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目前河源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加快推进阶段。但2016年河源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3.04%,远低于国家(57.35%)和全省(69.2%)平均水平。随着投资者对投资城市形象、品质、服务等的要求不断提高,低城镇化水平已越来越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三、进一步推进河源工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当前,河源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发挥河源特有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把河源的工业产业发展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布局,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促发展”的理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不久将会出台,大湾区建设也会随后紧锣密鼓启动,河源要真正树立起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发展的理念。

一是做好深入系统的研究。建议紧密关注大湾区建设的进度,提前组织成立相关部门或机构,专门对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在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融合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库参考。

二是提前谋划出台实施方案。河源是粤东西北12地市中率先在城市功能定位上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对接的地市,2018年提出努力建设我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的定位与目标,致力于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接下来,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要继续发挥战略对接先发优势,率先积极出台实施方案,争取更多有利发展先机。

三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前做好产业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必定会对广东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粤东西北12地市中,河源具备接受粤港澳大湾区近距离辐射的最好条件,目前拥有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灯塔盆地,以及全省最多的8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如何以产业园区作为载体做好产业对接。一方面要发挥邻近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核心区以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地缘优势,依托中心城区产业园,主动参与产业布局、对接互动[4]。要加强对珠三角产业规划的研究,尤其是对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产业规划的详细研究,针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如目前珠三角的优势行业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及时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产业链分工,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和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本市8个产业园区也应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定位明确、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业布局。

(二)以政策扶持为先导,创优产业发展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一是要用好国家、省里、市里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建议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重要会议、文件的解读,加强对国家、省里政策的解读,并作出前瞻性的预判,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切实用好用活政策。二是积极向国家、省里要新政策。如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建议努力争取河源成为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试点或窗口,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三是积极出台各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市里出台的政策,一方面在出台前要做好政策可操作性可行性研究,使制定的政策符合实际,不存在“过不去的坎”。另一方面,出台后也要保证政策的可兑现性。政策不兑现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旧的优惠政策到期后,要及时修订新政策,以免出现政策真空期,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三)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狠抓招商引资工作

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有3-5个企业在行业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拉动作用。抓好重点企业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龙头,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抓大项目、大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注重“精准招商”。实行大员精准招商,强化“一把手”带头抓招商,由“一把手”领衔承担招商任务,看上哪个企业就跟哪个企业谈,并对招商项目包装策划好,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谈判,持续跟踪意向性项目。实行行业精准招商,瞄准央企大型国企、省属企业、军民融合项目及国内外500强企业,瞄准高新企业、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瞄准现有支柱产业产业链上游,突出重点招商,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战略合作。

二是注重“以商引商”。充分利用商会行业协会、乡贤企业家两大平台。如可以借鉴龙川工业园实施的“乡贤回归工程”,大力引进本地籍企业家的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型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对引进优质项目、大型优质企业的企业进行奖励。充分利用企业家的影响力与专业进行招商、产业培育发展等,如可聘任乡贤企业家、成功人士为政府顾问,为制定产业规划发展决策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园区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否完善,是影响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河源产业园区管理中,部分园区存在行政体制不够顺畅、简政放权力度不够大、财政金融体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园区体制机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切实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提高管委会对园区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力度,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调动园区职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劳动、人事、薪酬制度等。

二是大力推动深圳与河源的产业共建工作。自2016年以来,广东从对口帮扶中摸索出了产业共建的道路,先后制定了产业共建财政扶持、普惠性奖补等政策,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当前正是产业共建的窗口期,要紧紧把握住广东打造跨区域产业链的这个关键期,乘势而为,形成与珠三角尤其是与深莞惠经济圈同一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产业共建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力度,加强对产业共建模式的研究,探索研究实现园区与园区点对点的挂钩对接,以利于园区的发展与规划。另外,要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的观念。建议在产业共建中以珠三角尤其是深莞、广州的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项目,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等为重点,建立产业项目库,主动、精准开展产业对接,推动企业到产业园区投资发展。

三是深化园区的协调发展。河源8个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突出,如高新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支柱产业也比较明显,东源、龙川两地近年来发展很快,连平工业园则相对效益较差。因此,建议采取措施推进各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提高园区整体竞争力。建议一是建立“中心城区四园”联动发展机制。对以往各自为战的园区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改革,统筹推进市高新区、江东新区产业园、源城产业园和东源产业园等四园的联动发展,探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优惠政策等管理模式,抱团发展,争取大项目大企业的落户。二是建立“园区帮扶合作机制”。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资金辅助、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帮助,增强造血功能,全面助推全市各个产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河源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