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中的黑色幽默基调探析
2019-03-25赵颖
摘要:通过对美国新一代青年作家约书亚·弗里斯的小说《曲终人散》中黑色幽默基调的探析,发现该小说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语言修辞、戏剧冲突构建多方面别出心裁:通篇没有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让萧条的时代成了主角;小说的时空扭曲、人物的登场顺序无规律可循,类似于随意的涂鸦和拼接;人物的怪异服装描述以及“西班牙海盗”典故的比喻,夸张地烘托出公司裁员如同被宰割的境遇;作者构建的由裁员而导致的“屠杀”的戏剧冲突,使得作品成为一部将悲喜剧融为一体的黑色幽默艺术佳作。
关键词:曲终人散;当代美国;黑色幽默;第一人称;探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121-03
《曲终人散》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青年作家约书亚·弗里斯的处女作,他凭借这一作品,树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在2009年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曲终人散》讲述了美国芝加哥一家广告公司白领群体的日常生活,以美国经济危机和网络泡沫破灭为时代背景,以第一人称“我们”为主视角,深入刻画了该背景下这家广告公司白领群体在流言蜚语的心理打击、公司裁员的事业压力以及个人生活的混沌不堪等等多重压力下,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故事。作者通过使用黑色幽默的基调构建,使得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时而感同身受,时而啼笑皆非,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无可奈何。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青年人而言,读后往往能有许多感悟,曾有人将这部书誉为是“当代办公室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当读罢掩卷之时,这部作品留给读者的既是曲终人散,更是发人深省。《曲终人散》的研究大多会涉及到这部作品对于黑色幽默基调的搭建,这部作品之所以大获成功也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约书亚·弗里斯对于黑色幽默的把握和运用[1]。
一、人物的塑造方面
传统的黑色幽默小说流派渊源久远,但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部分黑色幽默小说往往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作品那样,人物拥有相对清晰的正义与邪恶、正面与反派这样的界定,更不会沿着这样的人物构建去构建故事走向,黑色幽默更注重的是人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感悟和体验,注重人的矛盾和冲突,强调人物扭曲下的故事背景以及故事背景、时代特色对于人物的影响。正如约书亚·弗里斯在《曲终人散》中,以“我们”这样的人称入手,将叙述者拉入了亲历者之中,他和故事中的男男女女一同经历着办公室的日常,那些看似荒诞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他既是讲述者,也是亲历者。在这样的叙述下,他和他们一样,感受着这些生活中的荒诞故事,参与着每一个引发读者共情的瞬间。而在他的叙述下,这里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清晰的人物,而是时而懦弱逃避,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大公无私,时而自私自利;时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时而又摇摆扭曲,露出丑恶的面貌……第一人称的叙述和体验合二为一,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将黑色幽默对于人性在特定环境当中的体验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看似荒诞的情节和人物看来又那么合情合理[2]。此外,作为一般的小说而言,总会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树立出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塑造、情感和内心活动、遭遇和转变等等都会使小说变得更加立体丰满。而作为黑色幽默的小说作品,《曲终人散》则通篇都没有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读者会发现,通读之后,无法清晰地找到故事的主人公。从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比重来看,这部作品显然也不意在描画人物,而是将人物形象做了模糊处理,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为其本身的人物塑造服务的,更多的是服务于整个创作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比如小说中第一个面临裁员和失业压力的人物汤姆·莫那。我们很难去界定他是一个怎样的性格,他的出现在整部作品当中往往是突然的,割裂的,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他的形象符合黑色幽默特有的怪诞和荒唐,他上班时间衣着怪异夸张,行为更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然而他引起读者共情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被舍弃的人,也是整间办公室裁员问题的开端。他的出现,更多地代表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危机给办公室一族带来的恐慌,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不是因为被辞退的是他,而是因为真的有人被辞退了。随之而来的“屠杀”将这次裁员推上了高潮,而这个引发辞退恐慌的人物,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议论[3]。如果单单从篇幅来看,汤姆·莫那占据了不少的篇幅,但從实质来看,却与我们通常认知的主要人物有着质的区别,而黑色幽默的塑造价值也在此体现,因为在汤姆·莫那被辞退之后,办公室的人开始逐渐成为了新的“汤姆”,等待着被裁员,也害怕着被裁员。无论是尖酸刻薄的女老板卡尔·加比蒂安,还是被诬陷的黑人汉克·尼尔都具备了同样的人物性质,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似荒唐,性格看似扭曲,实际上都是从另一个侧面服务于这个时代背景的痛点,为了整部作品的黑色幽默而献上演出的演员。无论是谁,都无法算得上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因为这个时代才是主角。
二、叙事的结构方面
与传统小说不同,黑色幽默注重的不是时间、空间、时间发展、人物成长等这些常见的叙事发展线索,而是更加杂乱无章的。最明显的是时间上的杂乱和随机,正如故事当中人物登场的随机和无序,他们或是登场、或是退场,都充满了随机性,这样的叙事线索虽然少了条理性,但是却为黑色幽默增添了浓重的颠覆感与时空交织感。在整个小说的叙事逻辑下,时空往往是扭曲的,人物的登场顺序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整个小说的关键词是断层的,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按部就班,而是更类似于随意的涂鸦和拼接,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始终处于一种不可预期的惊喜与期待当中,并且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在割裂的碎片当中不断地感受到事件的转变[4]。从《曲终人散》的整个故事结构来看,描写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对美国经济危机初现和网络泡沫破灭时期,美国芝加哥一家普通的广告公司办公室内,白领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在这种危机时代,广告公司经营由盛转衰,人员面临事业风险这样的过程,旨在由此烘托出该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巨变。而抱着这样的目的,全书却从未直接对当时社会的起伏变化和经济盛衰做过直接的阐述和描写,更没有以这样的变化作为叙事线索,反而透过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穿透人性,解构了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压力。看似所有的人物都有着荒诞离奇的故事背景,上演着一幕幕扭曲的剧情,但这些不过是夸大了实际生活中的景象,对故事线索进行了模糊处理,反而使得人们对经济危机本身有了更加有血有肉的认识。这样的结构特点,恰巧符合了黑色幽默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颠覆,不再单纯的依靠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拟定故事走向,而是采用了更加极端的故事讲述和更为随机无序的人物登场,碎片化故事本身的同时,将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曲终人散》称得上是以小见大,透过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广大白领阶层的几个极端代表人物,将社会的危机对企业和从业者的影响刻画的更为典型,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读罢,真如书名一样,曲终人散,但引发的思索却无法停止。
三、语言特征与修辞手法方面
贯穿在黑色幽默作品当中的,是一以贯之的幽默,而这种幽默并不是简单地可以用几句话形容和概括的,它更多地应该归功于作者在写作时惯用的一些语言特征和修辞手法,通过一些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的描述,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更加独立、有个性,时不时地会引得读者啼笑皆非。从语言特征上来看,黑色幽默的创作,常常会利用日常观念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来烘托出离奇、突破的概念,比如在《曲终人散》当中,第一位被裁员的汤姆·莫那,他穿着古怪,长袍是他在办公室工作的服装,这显然在实际生活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样的穿着安全不符合工作的场景,但故事当中,因为他是怪异的,所以人们对于他的装束上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这符合了怪人与奇装异服的默契。而对于芝加哥这座城市而言,暴力事件频发,甚至有人将这里冠以“暴力之城”的称号,人们携带枪支是合法的,这为故事当中因为被裁员而在办公室当中展开屠杀事件奠定了基础,让人看到了面临失业痛苦的芝加哥白领阶层当时内心的压抑与痛苦。想来,这样的裁员在当时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但这种司空见惯下隐藏的压抑与痛苦却由于这样的极端事件得到释放,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它让具有戏剧冲突的极端事件在看似不可能的场景当中爆发,却又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事件诱因,巧妙地在荒诞离奇与现实存在当中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黑色幽默的修辞手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夸张和比喻,正如在《曲终人散》中,作者用“与西班牙海盗一同穿过走廊”形象地比喻了被辞退的人跟随着主管的脚步,慢慢走过公司长廊,最终离开办公室的这一场景。借由这样的修辞,让原本微小的一个瞬间被放大,也烘托出主管、被辞退者、看客三方面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而在这里,除了使用了比喻以外,作者还借助了“西班牙海盗”的典故,传说西班牙海盗常常喜欢用手提起被俘虏者的后脖颈,将其整个身体脱离地面,会剩下脚尖在地板上拖行。而这里,作者引用这一典故,读者瞬间将主管与西班牙海盗挂钩,将被辞退的人与俘虏挂钩,看到了一个被公司高层辞退后,被命运和生活的压力提起后脖颈的人,他拖行在地面上的脚尖,似乎成为了他对办公室的最后留恋和不甘,也为看客们留下了他离开前最后的狼狈与不堪。当他被拖走后,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技法,烘托出了办公室的紧张气氛,他写到:“几分钟后,我们看到由于电压下降导致的灯光昏暗,我们听到电流发出的嘶嘶声,接着被烤熟的人肉味会弥漫到一个个被隔离开的小房子里。”这种类似于恐怖片场景的夸张描写,让读者看后与办公室的其他人一样不寒而栗,被拖走的辞退者是被处决了吗?似乎他走过的长廊地毯就是通往处决台的通道,而那电梯就是勒死他的绞刑架,死后还被灼烧过……当然,这不可能是真的,但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极端描写和夸张手法,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之后才能对于经济危机下,白领人群被辞退所要面临的危机和苦难感同身受,也让办公室剩下的人人人自危。除了比喻和夸张之外,作者还在书中采用了对照法,在不同的人眼中,一樣的风景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正是这样的不同,对照出他们的心境和处境。正如文中提到的,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早晨”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人认为,早晨是美好的,至少那些糟糕的事和处境还能够往后拖延一下。而有人则认为,早晨是最糟糕的,因为意味着曾经美好的一切即将结束。通过这样的对照,出现了对于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也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的更加显著,这种相互对照的关系,让戏剧的冲突更加亮眼,相映成趣,形成了黑色幽默独有的特质。对于共同面对裁员风险的一群人,由于心态的不同,他们也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案,有的人选择了坦然面对,而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这也是当时社会人们不得不面临的处理危机的两种选择,也使得作品与真实的社会联系了起来。
四、戏剧的冲突创建方面
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品也好,还是黑色幽默作品也好,作为一部作品,如果有叙事,就必须在叙事中创造冲突,因为戏剧冲突构架了事件的突发性,让整个事件看起来更为完整,更为鲜活。有了冲突,才更便于整体的推进,让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但不同的是,传统文学作品的戏剧冲突往往借由事件的转折、人物性格的突变、偶发性事件的刺激等等来实现,是顺着故事发展的线索展开,合情合理的转折,如果脱离开故事本身,那么就会让人觉得突兀、断层。而黑色幽默强调的戏剧冲突,则是本身采用了“反小说”的结构,更多的靠语言的对比、烘托、隐喻、反衬等等,来凸显只有片断的现实情节,阐述极少的完整故事情节。如冯尼格所说:“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黑色幽默作品,正是作家利用不同的元素,将戏剧与悲剧融合在一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派与反派,更没有绝对的崇高与滑稽,他们擅长用喜剧的因素来体现悲剧气氛,用悲剧的基调来描写喜剧的人生,可以说,黑色幽默本身就是将悲喜剧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曲终人散》中,人们意识到裁员的危机一步步逼近,因为原本宽裕的公费支出被一步步缩减,连碗中剩余的糖果都被省掉了,原来随处可见的鲜花与布置,逐步消失,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也在一步步降低,心里的安全底线逐步向后缩减。正如本尼所说:“鲜花、暑假、奖金我都无所谓了,只要能保住工作。”然而当最后一层心理防线也被瓦解时,人们内心失衡,就会出现极端的反对和报复行为,这就是“屠杀”的来由。这样的故事表面上是对办公室的描写,实际上也隐射出美国经济危机一步步到来对社会造成的逐步瓦解,预示着最终打破社会底线与人们心理防线时,社会冲突的来临。
《曲终人散》作为新时代美国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读罢令人深深地思考,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和模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美国社会经济危机和网络泡沫破灭下的社会缩影,曲终人散,余音绕梁。
参考文献:
[1]宋琳琳.《曲终人散》的黑色幽默风格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
[2]宋琳琳.《曲终人散》对黑色幽默小说的继承与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2).
[3]宋琳琳,张玲.《曲终人散》作品中的美国社会危机探析[J].知与行,2016(5).
[4]郭丽莉.《曲终人散》中黑色幽默叙事技巧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6(21).
作者简介:赵颖(1984—),女,山西大同人,单位为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