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类大型演艺剧院音频系统解决方案初探(1)
2019-03-25张桐魏增来孙东生郭磊
张桐 魏增来 孙东生 郭磊
[摘要]提出在一个演艺空间内的多用途应用的音频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扩声、全景声电影、电声可变混响三套子系统,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相互结合共享末端扬声器,分析实施的技术难点。
[关键词]扩声系统;全景声电影系统;电声可变混响系统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3.008
随着世界文化演艺活动分类的日益细化,在同一个大型演艺剧院内举办多种类别演艺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大约从2008年起,中国迎来了功能性标准化剧场建设的高峰期。但是,通过近几年相关的剧场运营调研报告分析得出,大多数投资者对于剧场项目的投资并没有带来可观的回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标准化剧场能够承接的活动较为单一,且受众基数较小。因此,越来越多的剧院设计规划开始提倡一厅多用的新特性,多功能影剧院开始渐渐成为投资的新焦点。
为承办国际电影节所建的大型多功能影剧院即属这类剧院,笔者主导了该多功能影剧院的技术工作,根据其可承办颁奖礼仪式和综艺晚会、可播放全景声电影、可举办现场流行音乐会等多种需求,通过扩声系统、杜比全景声系统与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对在同一个演艺空间内满足多用途应用的音频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同时,对三套子系统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相互结合共享末端扬声器设备的设计亮点与技术难点做了重点论述,并分享相关经验教训,从而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1项目概述及应用需求分析
1.1项目概述
该剧院在设计规模上达到甲类剧院标准,剧院内置固定座椅约2000席,其中池座约1300席,楼座约700席。劇院观众厅面积约2015m2,设计容积约25300m3。池座区最大宽度为42m,台口线到池座及楼座后墙最大水平距离分别为34m与40m。
1.2应用需求分析
根据项目的定位,该多功能剧院在音频方面的主次应用依次为全景声电影放映、电影节颁奖典礼扩声、交响乐扩声、电声乐队扩声以及满足平时外租需求。根据上述功能定位,该剧院以语言和电影还音为主,对清晰度要求较高,故厅堂基础混响时间不宜过长。但交响音乐会演出则需要让听众感觉到良好的混响感与包围感,需要较长的混响时间。因此,设计方案在包含常规扩声系统的同时,还应配套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以扬声器系统模拟各类扩声用途需要声学环境的能量时间曲线(ETC),以达到根据不同应用需求来改变厅堂混响时间的功能。
2总体解决方案
2.1解决方案整体思路
分析需求后可得知,该剧院在电声领域需要安装高质量传统扩声、全景声电影以及电声可变混响三套系统。
在扩声系统方面,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简洁、冗余、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与高质量的音频设备。
剧院主要是为电影节而建设的,所以,全景声电影系统在设计方案考量时应具有首要优先级。参考国际类似项目案例,并对各全景声电影还音格式市场占比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采用美国Dolby Atmos制式作为本项目设计方案基础,扬声器的布局与最终呈现指标,也都需要按照DolbyAtmos白皮书的基础理论进行设计。
在电声可变混响系统方面,需要平衡考虑预算与项目方案实际可落地性,所以,可变混响系统中大部分扬声器都需要与全景声电影系统共用。
三套音频系统之间既能够根据需求独立工作,又能够在需要时结合为一体。因此,三套系统的复合又绝非易事,是该项目的设计重点。
2.2建筑声学环境基础要求
由于剧院主要用于电影放映与电影节综艺演出,在用作自然声演出时会应用电声可变混响系统进行声学增强,所以,剧院建筑声学环境需求主要参考电影放映需求进行设计。
经著名声学设计公司MarshollDay设计,剧院空场混响时间被设定在中频1.0s~1.2s,低频在125Hz及250Hz需小于1.4s,在无扩声情况下语言可懂度(STI)应达到0.5。这对于约2000人容量的剧院来将是一个比较难达成的目标。但经过设计方、业主方的严格技术管控以及实施方精益求精的实施,最终实测结果,中频混响时间达到0.93s,低音频段125Hz达到1.35s,最令人惊喜的是250Hz更是达到了0.91s。如此良好的声学条件为剧院电声系统的主客观评测达到优秀奠定了基础。
3扩声系统设计方案
3.1数字音频网络系统
为保障大型活动中音频网络系统切实可靠,数字音频网络系统以成熟的光纤冗余环形拓扑OPTOCORE数字音频技术为核心,且系统在控制端采用两张镜像冗余设置的Di9ico SDIO Core2调音台作为系统调控核心,两张调音台可对所有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共享,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完全镜像的工作状态,当主控台不能工作时,备控台可直接无缝替代主控台的功能,从而充分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调音台系统可容纳132个输入通道,完全满足电影节期间各类活动的信号源容量需求。音频系统流程见图1。
在接口箱配置方面,系统共配置了3台SD-RACK大型远端接口箱子与2台SD-MINIRACKtJx型接口箱。其中,2台SD-RACK固定安装于舞台端的信号交换机房以及音控室,另外1台SD-RACK则可根据使用需求临时接入在舞台上下场门以及现场调音位预留的3个综合接线箱中使用;2台SD-MINIRACK分别固定设置在舞台两侧台口附近四层的两个功率放大器机房内,用于向功率放大器传送音频信号。
2张sD10调音台与3台SD-RACK大型接口箱和2台SD-MINIRACIC,Jx型接口箱彼此通过OPTOCORE端口连接光纤理线系统构成环状数字音频网络。
设置在信号交换机房的SD RACK舞台接口箱配置有56个Mic/Line In渝入通道,可通过跳线盘选择后接入无线传声器、内通语音、会议语言、综合接线箱中的模拟音频信号。该接口箱还配置了40路模拟线路输出与8路(立体声对)AES信号输出,可用于与内通系统以及广播系统进行音频信号交互,或根据临时需求而灵活配置。
设置在音控室的SD RACK本地接口箱被设置为56路Mic/Line输入,24个线路输出,8个AES输出容量,作为控制室内部音源、录音及监听设备信号的IO接口箱。
流动接口箱与现场数字调音台搭配使用,容量设计为56路Mic/Line输入,24个线路输出,8个AES输出,可满足大多数演出容量需求。
2个功率放大器室设置的2台SD-MINIRAC接口箱,以AES格式为功率放大器传输数字音频信号,这样既使得整个系统信号链中AD/DA次数最少,又避免模拟设备互联时带来的增益结构问题。
由于其多功能性,系统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满足多种音频信号的使用。首先,在系统内设置了一套完善的模拟链路,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信号分配器可被分配至上下场门调音位以及观众席后区现场调音位的信号接线箱中进入模拟调音台,模拟调音台的输出信号则可以通过调音位流动机柜中设置的DirectOut Andiamo.2XT模拟/MADI信号双向转化器将信号转为光纤MADI送入功率放大器机房内的另一台转换器,转化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可连接至音频放大器的模拟端口,AES主信号源与模拟信号源可在功率放大器输入端实现优先级切换,以满足演出团体自带模拟调音台或使用模拟信号与系统进行连接的需求。
同时,各调音位接线箱至机房以及机房之间均预留有适量光纤以及CAT网线通路,可满足大多数情况外带调音台系统的介入需求。
3.2扬声器布局设计
按照业主对电影节活动的策划,扩声系统采用较为常规的设置方式,可满足高端大型现场活动需求,具体布局可参考图2与图3。
主扩声扬声器系统的扬声器组采用左、中、右三声道布局形式。
中央声道主扩声扬声器组暗装于舞台口上空反射结构内,直达声覆盖全场听众席,并采用远近场分区覆盖布局方式,远场扬声器组由4只L-Acousitcs ARCSII恒曲率阵列扬声器组成,以80°水平×60°垂直的角度覆盖中远场观众席,该组扬声器垂直方向轴线指向楼座最远距离,以保证扬声器组在覆盖距离内具有良好的均匀度。近场扬声器组由2只L-Acoustics ARCS Focus组成的垂直阵列组合而成,以90°水平×30°垂直的角度覆盖观众席前部,远近场扬声器组的覆盖交叠区域设置在观众席前区与中区的过道位置,避免信号在座椅区域产生可闻的干涉。
远场水平阵列扬声器组中,以中轴对称的2只扬声器采用并联形式,DSP通道相同,而近场垂直扬声器组中的2只扬声器则每只为单独的功率放大器与DSP通道。
左/右声道的主扩声扬声器组设置在舞台口两侧,于八字墙外部明装,每组由9只K2三分频线阵列扬声器与3只K1-sB超低音扬声器组合而成,3只K1-sB扬声器吊挂在9只K2扬声器上方。左/右声道扬声器水平覆盖轴线约设置在观众厅宽度1/2处,以求在观众厅达到均匀的覆盖与相对良好的响应。
9只K2三分频线阵列扬声器以3-3-3的形式分为3个声场分组,分别对远、中远、中近场的观众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区域调整。3只K1-sB扬声器中每一只都具有独立声学DSP与功率放大器通道,可针对现场测试需求进行精细化调整。
独立超低音扬声器组设置在中央声道扬声器组两侧,共配置了6只双18英寸低音扬声器LA SB28,每侧设置3只,每只独立DSP通道,可将整个扩声系统的还音低频下限扩展至25Hz。两侧的超低音扬声器组相距很近,在分频点设置在100Hz的情况下,不会在其工作频率范围内产生旁瓣。
在剧院的乐池内台唇区域及升降栏杆包装内,设置有补声扬声器。台唇前区补声扬声器组由7只5XT同轴对称指向宽角度扬声器组成,其110。对称的宽阔覆盖角度可对乐池作为流动观众席时需要补声的区域进行均匀覆盖。除此之外,乐池升降栏杆前设置有9只5XT扬声器,可随升降栏杆移动,这些扬声器对前区固定座椅区域进行补声。乐池补声与前区补声扬声器组均采用单声道覆盖方式进行设计,且各分配有4路DSP通道,7只乐池补声扬声器中关于中轴对称的2只扬声器采用相同功率放大器与DSP通道,中间1只扬声器为独立DSP通道。9只前区补声扬声器中,如将扬声器由观众厅左侧至右侧定义为1至9号,则1与9号、2与8号、3与7号扬声器采用相同功率放大器与DSP通道,中间区域的4/5/6号扬声器则采用并联的形式共享功率放大器与DSP通道。
舞台区域设置了9只X12扬声器,可分区域对整个舞台区域实现无盲区覆盖。其中,2只扬声器安装在假台口两侧柱光架上,可从两侧对主舞台进行覆盖,3只扬声器在灯光渡桥内均分安装,用以覆盖舞台前部区域,在舞台两侧一层天桥下方,每侧设置2只扬声器对于主舞台与侧舞台交叠区域进行覆盖。两个侧舞台则每侧设置1只扬声器进行覆盖。
扩声系统可共享楼座与池座所有的侧墙与后墙面安装的全景声电影系统扬声器,在必要时作为扩声系统的环绕扬声器使用。
3.3方案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法
由于该剧场台口宽度过大,所以位于台口两侧八字墙处外露吊装的立体声主线阵列组之间相距过远,笔者曾建议将两组扬声器向台口内移动,放置于假台口前,但最终还是因为极少数观众视线受到遮挡而作罢,因此,这个客观条件带来了一些无法干预的不良影响。首先,过大的立体声主扩扬声器的间距势必会带来最佳立体声欣赏位置的后移,根据客观几何计算与主观听感综合分析,最佳的立体声欣赏位置已后移到了剧院池座后区。其次,这样的安装距离还会造成观众席内大部分区域的双声道立体声的关联度较差,如图4所示。该图模拟的是在15ms声道延时与6dB声道声压级差的前置条件下模拟的立体声关联度,从图中可知,只有剧场中央较窄的黄色区域为立体声聆听区,两侧的红色区域立体声听感已经被破坏,两侧区域的观众可以察觉到由于两组扬声器的距离所产生的双声。
针对上述问题,音响团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主扬声器吊挂点位方面,设计了可实现3个吊挂位置的吊挂结构,最内侧的主扬声器音效较好,但会遮挡大致10%楼座观众的视线,中间的主扬声器位置可在音效与观演视线上达到平衡,但仍会有很少数的座位会被遮挡住部分视线,最外侧主扬声器位置是最后实施安装的设计位置,完全不会干扰所有位置观众的视线。主扬声器组可根据业主对声音的不同需求而灵活调整。
明装主扩扬声器应该考虑在扬声器背后区域采用中低频段具有良好声学吸声处理的材料,扬声器与后墙之间的空间距离更应该加以精确计算。因为在低音频段无法受扬声器控制的声波从扬声器发出后会被后墙反射至观众厅内,这样该声音就会与扬声器直接辐射的声音在观众厅内产生干涉,影响听觉感受。建筑的声学吸声装修与距离的增加主要是可以增加直达声与反射声的声压级差,以此来降低相干性,从而改善上述问题。
(未完待續)
(编辑:薛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