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无商誉不亏损
2019-03-25
2018年度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在2019年的春节前就已近尾声。
此前,在2598家上市公司披露各自的2018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预增、扭亏或续盈”的共计1373家,占比约53%;“预亏”628家,占比约24%,其余为“预减”或“不确定”。相比之下,2017年度时期,表示“预增、扭亏或续盈”的公司占比约73%,而“预亏”的公司占比约7%。这意味着,对比2017年度,“预增、扭亏或续盈”的公司减少了20%,而“预亏”的公司增加了17%。为什么2018年“预亏”公司会突然出现爆增?
如果仅看数据表面,容易得到如此结论:2018年的企业压力比2017年更大。其实,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又有哪一年的经济压力、产业压力、企业压力减弱过?不管是否身处熊市还是牛市,总有企业业绩不佳,也总有企业业绩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预亏”公司出现增多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和巨量的“商誉减值”有关。以随机抽样5家“预亏”公司为例:天龙集团预亏6.7?8.7亿中,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9.77亿;大通燃气预亏1.7?1.82亿中,并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2.06亿;科达洁能预亏5.5?6.6亿中,计提资产和商誉减值合计8.5亿;联建光电预亏28.02?28.07亿中,计提商誉减值27亿;中元股份预亏4.43?4.48亿中,计提商誉减值4.5亿。这5个案例只是2018年因“商誉减值”而“预亏”的公司群体中的冰山一角。为什么如此集中出现?
无并购,不商誉。先看一下上市公司这轮商誉减值爆增原因。最近一次的大牛市出现在2015年,彼时,无论是自身发展需要,还是拉动股价需要,在上市公司中,尤其是创业板公司采取了大量的收购行动,而由于市场偏好,被收购企业的定价较高,因此这些并购行动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实际是溢价收购,当然,还有一些规模不大,市值偏小的上市公司不惜上演“蛇吞象”。这些上市公司通过疯狂的收购行为,促使公司市值、股价大增。但是,由于大部分公司对被收购企业的未来、发展盲目看好,忽视了经济持续回落不及预期的风险问题,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司与被收购公司之间存在着三年的业绩承诺—即,2018年到期业绩诺,多数风险需要在2018年的财报上进行“彻底消化”。而由于前两年有些公司采用会计手段掩盖其亏本收购的事实,但是现在三年期满后,实际是不得不清账,否则就会引爆财务造假的严重后果。
从天龙集团、大通燃气、联建光电、联建光电、中元股份等5个抽样的“预亏”案例中发现,有着共同的特点:商誉减值超过或基本相当于公司的年度亏损。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此前的溢价并购,或者了解并控制被并购资产的未来风险,以及被對被并购资产进行有效运营,那么公司就不会出现亏损。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并购,不商誉;无商誉,不亏损(一个悖论的结论)!当然,也有一种“商誉”现象除外,那就是有些并收购资产需要有3年以上“养护期”,才能结出成果,但这种情况的概率实际极低。
主编邮箱:david@sino-mana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