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冲击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9-03-25柳晓康柳博瑶李祥文刘亚相
柳晓康 柳博瑶 李祥文 刘亚相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价格预期和产业链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对农产品价格超调的理论机制,并借助VEC模型、广义脉冲函数验证2004—2017年农产品价格数据是否表现超调。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影响产品价格,而是通过操纵货币中介工具调节市场价格;短期的货币冲击使农产品价格表现出超调现象;高通货膨胀使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剧烈;新常态下农产品价格超调使得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波动更大。
关键词: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农产品价格超调 农户收入
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明显的非规律性波动。如图1所示,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农产品、工业品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大体一致,但个别年份两者波动异常:2008年,受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影响,通货膨胀达近十年之最(5.90%),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高于工业品市场价格3%;2011年国家多次紧缩银根,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高达21%,加之国际粮价上涨,南方多地旱灾引发国内农产品价格再次暴涨,同期类比远高于工业品市场价格。
谢卫卫(2017)基于农产品超调假说,提出货币政策冲击影响农产品的投机需求,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超调现象。有不少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数据实证指出:货币政策冲击是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他们从价格传导机制、产业链方面说明货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原理(孙坚强,2016),但货币政策必须通过中介工具稳定农产品市场,笼统的说货币政策冲击并不合适,本文综合价格传导、产业链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操纵中介工具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超调机制。
文献综述与机理
关于农产品价格超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对货币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分析。Frankel(1986)基于封闭的经济提出调价超调模型,认为农产品价格调整快于工业品价格调整,并且波动幅度也大于工业品;Aaghaian(2002)引入汇率研究开放经济下三部门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表明扩张货币政策的短期冲击使得农产品价格超调于其长期均衡水平。紧缩的货币供给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的调整存在非对称效应(Saghaian et al,2002),但Kwon & Koo(2009)认为农产品价格超调主要源于未预期的汇率和利率,并非是貨币供给的冲击。
从图1可知2008年、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均与货币政策冲击相关,下面就从价格传导和产业链角度具体分析农产品价格超调机制。
(一)价格传导对农产品价格超调的影响机制
通胀预期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市场,通过操纵货币工具对宏观经济调节,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王国刚,2012)。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做出预期(预期形成路径:货币政策-银行准备金、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货币供给-通胀预期-价格预期)并以此来调整价格。
价格粘性、公平定价。农产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尤其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不耐存储的特点,这就决定企业面临货币冲击形成价格预期时,遵循菜单成本和扭曲成本孰低原则来调整价格或产量,由于产量受到自然的限制,因此农产品价格调整损失较小,价格粘性较弱。而工业品市场价格受市场参与者博弈的制约(公平定价原理),企业不能轻易做出调整,面对冲击时需通过调整产量适应市场需求。
投机需求。农产品价格波动为市场投机者提供了机会,加之农村金融日趋完善,并且在资本市场与各种金融产品挂钩,农产品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其价格波动更加随机,波动幅度更大,更多资金被用于农产品资本操作。农产品金融化使得农产品价格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由传统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引导。在传统市场上货币供给不会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但在资本市场,货币供给通过流动性直接影响农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性增强。
(二)产业链对农产品价格超调的影响机制
成本加成机制对农业品和工业品的影响。产业链机制是PPI和CPI传导的经济基础(张成思,2010),根据此理论,上游商品的价格变动沿着生产链向下游传导,下游商品滞后发生价格变动(孙坚强,2016),下游市场的波动也会沿着生产链路径反作用于上游商品价格。张成思(2010)认为我国产业链传导路径大致为:RMPI—PPI—CGPI—CPI(食品类)。由于成本定价理论PPI通过CGPI传导至CPI,一般会按照PPI一定倍数加成于CPI价格,倍数依赖于CPI市场活跃程度(Clark,1995),总体会表现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超越工业品生产价格。
价格倒逼机制对农业品和工业品的影响。PPI通过产业链传导至CPI,CPI处于市场消费端,其价格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价格调整频率快,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关。当CPI市场价格通过产业链反作用于PPI时存在时滞效应,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快于工业品生产价格,在同期表现出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调。
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信息传导开始,市场形成价格预期并且通过价格传导和产业链作用于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波动,引起价格不规律波动,最后呈现短期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调现象。
模型与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食品类居民消费指数、工业品生产指数、通货膨胀率。样本采用2004年一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原始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各期)其中食品类居民消费指数用以描述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货膨胀率用以反应各期货币政策冲击。如表1所示,对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并差分后不存在单位根,并且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为3,则VEC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VEC模型的滞后阶数等于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减去1)。从表2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产品价格指数、工业生产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
(二)VEC模型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组成的系统,通常更关心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研究这种关系经常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是通过P阶VAR模型变换而来,具体如下:yt=A1yt-1+……+Apyt-p+Bxt+εt。其中yt是m维非平稳序列,xt是外生变量,εt~i.i.d(0,σ2)。经过变换,可将其表示为:
上式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各变量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的内生变量都是平稳的,所有Πyt-1的各变量都是I(0)时,才能保证εt是平稳过程。因此可得0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当通货膨胀率增加1%时,农产品价格上涨365.99%,工业品生产价格下降1.96%;这说明短期内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平均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工业生产品价格。 由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得知,货币政策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的调整速度要明显快于工业生产品价格指数的调整速度,具体而言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整速度分别是1.269226和0.379568,即农产品价格的调整速度是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的4倍左右。这表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影响了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表4中滞后1期和2期的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农产品价格调整速度是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的3-4倍,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明显强于工业品生产指数。 (三)广义脉冲函数 本文采用Koop等(1996年)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农产品超调: 其中,GIX表示变量X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n是預测期限,υt是产生响应的冲击,ωt-1是包含那些用来预测Xt的信息集Ωt-1的一个特定实现,E[·]是期望算子。农产品和工业品脉冲函数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图2展示了在初始时刻给定一个货币供给冲击后,农产品价格和工业生产价格随时间的响应路径: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迅速上涨,并在第2期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在第6期逐步趋于均衡水平并与工业生产价格同步变化;相比于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的大幅度波动,工业生产价格有较小波动,并在第5期先于农产品回落至稳定水平。 观察冲击曲线的斜率,农产品的价格曲线斜率绝对值远大于工业生产价格,所以农产品对于货币供给的冲击更为敏感。第6期后农产品价格与工业生产价格的波动基本收敛于同一水平,可见短期的非中性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远高于工业生产价格,而长期的货币政策呈现中性,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的冲击会趋于相同的水平。 结论 本文在理论方面阐明农产品价格基于价格传导和产业链出现价格超调的运行机制,并实证分析短期的货币冲击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超调现象。至此得出下列结论:第一,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影响产品价格,而是通过操纵货币中介工具调节市场价格;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农产品价格相较于工业品价格存在超调现象;第三,高通货膨胀使农产品价格波动更剧烈。 参考文献: 1.杜两省,周彬,段鹏飞.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互动机制及共同原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 2.方鸿.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冲击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基于因果图形方法[J].中国农村经济,2011(8) 3.于爱芝.货币供给冲击对农业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1(3) 4.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43(11) 5.孙坚强,崔小梅,蔡玉梅.PPI和CPI的非线性传导:产业链与价格预期机制[J].经济研究,2016,51(10) 6.杨子晖,赵永亮,柳建华.CPI与PPI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研究:正向传导还是反向倒逼?[J].经济研究,2013 7.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10(6) 8.张利庠,张喜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 9.张利庠,张喜才.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管理世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