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2019-03-25王锐
王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变迁特点的分析,并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并结合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及加快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加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 新常态 经济增长方式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一)经济新常态概述
经济“新常态”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变量等方面均存在系统性差别。从根本上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例如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人口结构、产业化水平、要素供给效率等均出现了不同表现形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由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而新常态的“常”意味着经济在转变的同时,依赖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拥有相对的稳定状态。“新常态”意味着新的发展动力,转变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把握新的发展动力,调整与转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1978-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高达9.9%,但自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明显下行态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见图1)。而所谓的中高速增长,是相对于以前的高速增长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庞大的经济基数使得保持高速增长较为困难。随着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现阶段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经济增长总量仍然不可小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单是追求速度,而是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追求效率和质量。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上,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创新性服务业。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最主要变化就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速的放缓同时发生。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端产业扩张;服务业占比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结构变化,对投资的依赖比重下降。如图2所示,自2010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相对比较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由此,我国需求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的贡献水平上升,逐步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移。
产业结构变迁概述
(一)产业结构变迁规律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一般采用各产业就业人数与生产要素投入及其所占比重,或是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所占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包括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投入结构一般用劳动力投入表示,产出结构一般用产值表示。根据克拉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于制造业开始下降,而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数量有下降趋势。根据库兹涅茨法则,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相对比重趋向上升,且产值上升相对较快,服务业与工业部门相似,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比产值的相对比重上升更为明显。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相结合。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增强与产业关联水平的提高,协调与均衡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通过产业间与各产业内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相对均衡,可以促進资源有效利用,从而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动态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依赖科学技术创新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该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主导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主导的顺次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主导演变。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状况
如表1所示,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与库兹涅茨法则相一致。相对于产值结构,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更为明显,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且第三产业吸收了更多劳动力,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都相对较小,这是我国工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平稳高速的增长,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较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总体较为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相对较差,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积累而非科技创新发展。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保增长、调结构”的关键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原有工业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状况,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以数量为主导”向“集约型,以质量为主导”转变,从而提高增长质量与内涵。根据Brandt(2013)的研究发现,2000-2009年中国TFP年均增长高达8.02%,并且增长速度逐年增加,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机制
产业结构变迁,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改造,由于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并且目前我国居民对产品的需求从以价格为导向转向以质量为导向,以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品供应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改造,通过改造传统生产线以及制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与服务化。第二,产业变迁催生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产业结构变迁推动了新旧产业之间技术、产品、市场等的相互影响,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新旧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促进经济集约式发展。第四,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促进产业替代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高效率部门对低效率部门的替代,高效率部门和产业对要素和资源的吸纳加速了低效率部门和产业被替代的过程,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步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趋向于集约化,并且虚拟经济行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虚拟经济上升态势强劲。在经济粗放式增长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但随着经济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又可以促进经济集约化发展。此时,传统实体经济的人力资本含量和就业弹性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会带来相对较大的就业挤出与抑制效应。但虚拟经济的物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需求范围更加广泛,因此,信息、人力资本等要素可以进行不断挖掘。传统实体产品部门释放出的要素资源不断流向虚拟产品部门,进一步推动了新兴部门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经历了由消费品工业向资本品工业的发展,并且由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向中级产品及高附加值产业演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演变,而产业结构变迁可以促进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虽然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但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也比较明显,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工商服务业等增长幅度较大。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产业内部部门也发生了相应转移,从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水平,促进了产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
(五)促进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过去主要建立在低要素成本、低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但近年来我国各种要素成本都急剧上升,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过去依赖低要素成本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同时,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劳动力及各类要素资源向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汇集,而推动第三产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为科技和创新的发展。各类要素资源的汇集有利于创造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从要素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2和4.6个百分点,在全部制造业投资中占比逐渐提升到6.6%,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实现了产出的落地。
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科技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推动创新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业整体合理化水平,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难点的关键在于创新。加强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产学研的深入结合,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现代产业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快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通过已取得的高技术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利用率,进行产品的精益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创新水平,从而更加符合现阶段消费者需求。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推动经济集约式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增加,但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各个产业内部的高度化水平。根据产业变迁规律,第三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在第三产业内部应优先发展服务业,从而提高其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间合理化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发达的制造业支撑,在加强第三产业的同时,不能放弃第二次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发展高水平制造业,使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传统商贸形态,完善资源整合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消化过剩产能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即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要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增长集约式发展,首先,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尤其是配置存量资本中的作用,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重组并购方面的作用;最后,全球化视野与全方位对外开放可以推动产业有效转移和产能迅速化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一带一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推动了我国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扩大了产业升级空间,将过剩产能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
(四)注重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质量与数量的不一致现象,存在明显的高速度、低质量的特征。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产业结构变迁的复杂性导致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明显阶段性特征。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向缓慢。因此,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而不注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则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结构红利”逐步消失,单纯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有限,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因此,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产业结构升级,而应更重视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产业结构“纠偏”,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金生,朱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分行业实证检验[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7,8(1)
2.陈明,魏作磊.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基于中国宏观层面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4)
3.邹小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县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流通产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4.李福祥,劉琪琦,张霄怡.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5.查建平,唐方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