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敛散性探究
2019-03-25李娜
李娜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在我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的趋势成为各界社会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而敛散性就是衡量区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共性与差异性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份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收敛性情况分析,对比分析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现出稳态的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呈现出波动性的收敛趋势,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区域比较 农村居民消费 收敛性 稳态
问题提出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期受到人为干预的压制,农村居民更是缺乏一定的购买力,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居民消费作用难以体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红利的溢出效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家庭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1997年的769.1元提高到2017年10955.5元,增长了14.2倍,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90.1元提高到13432.2元,增长了6.4倍,同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从36.7%增长到81.6%,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区域省份之间差距来看,收入和消费处在较高水平的北京、上海和浙江这三个省份与较低水平的西藏、贵州、甘肃和云南等地明显差距较大,1998年较发达的这三个省份人均消费支出是2873.2 元、4206.9元、 2890.7元,同期后四个低水平地区人均值分别是710.3 元、1094.4元、 939.6元、1312.3元,差距最大的是上海和西藏,人均差距在3496.9元左右,最小差距在北京和云南之间,大约是1560.9元。实际上1998年差距更小一些。2016年,发达省份与低水平地区之间浙江与西藏最大净差额为11288.6元,上海与贵州之间最小净差为9537.5元,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区域之间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不断加大,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消费结构的波动将会加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区域差距。国内众多文献都是研究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多角度命题,关于农村消费者消费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居民消费区域比较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共性与差异,根据31个省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收敛情况,拓展居民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力争对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和政府决策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
(一)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逐渐减小
2016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13237.8元、9568.1元、8632.2元,比2015年分别同比增长了9.8%、10.2%、9.2%。2000-2016年我国全体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其增长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其中2000-2003年这一阶段,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4-2008年这一阶段整体呈现出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高于东部和西部,2009-2014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14年至今这几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中部经济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刺激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强了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差异较为明显
表1说明,就2016年的横截面數据而言,消费水平均较高的北京、上海和浙江三个省份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均比率保持在66.9%-77.7%之间,而消费支出绝对值排在31省份中最末的西藏、云南和贵州三个省份的农村居消费支出反而保持在66.8%-93.1%的高比率。
以最高消费水平的浙江和最低消费水平的西藏为例,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浙江和西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存在较大差异,消费支出水平较高的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项目占比较大的是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而对于消费支出水平较低的西藏农村居民消费项目食品支出占比高达52.4%,其次是居住和衣着。对比可以得出,虽然,我国较为偏远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仍处在较低水平,人均收入的绝大部分消费均是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极低,尽管在当前阶段我国居民终端消费增势保持在平稳状态,但在消费零售市场仍然存在农村消费需求不稳定、农村居民消费总量低、居民消费升级难等问题,致使我国居民消费潜力未能完全释放出来。
(三)区域农村消费环境差异明显
当前阶段,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势头高于城镇居民,体现出的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动能较强,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释放仍面临较多的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
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区域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一方面,体现在农村商品零售市场流通基础设施,比如大型购物广场、商贸中心等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商品种类单一且物价偏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普及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乡居民同样商品不同价格的问题,但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缺失使得农村居民线上购物需求难以完全释放。
第二,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持续上涨形势未能得到改善。2018年一季度,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增速保持在2%水平,比同时期城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2000年后,仅在2014年5月和2017年的4月和5月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高于城镇的状况。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收入37%的情况下,农村居民还需要面对较高的商品零售价格,这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
第三,“互联网+”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新零售商业模式对于农村居民促进作用有限。新的零售企业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三四线的城镇都依然很难推进,这就使得这种新型的零售模式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另外,农村消费市场耐用品消费存在掣肘,原因是农村市场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往来的隔阂使得三四线城镇经销商几乎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处在落后水平,压缩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空间。
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敛散性对比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经济敛散性。Baumol(1986)首次提出绝对收敛的概念。Sala-i-Martin(1996)使用区域收敛性来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并探讨了α收敛和β收敛的应用。林毅夫(2002)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得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劳动、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变化,因此它最终会对我国经济敛散性产生影响。万广华、陈志建等(2009)认为,在不同地区的时间偏好、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相同的假设下,消费者支出必然会出现趋同的趋势。依据各类收敛函数的定义,α收敛指的是在不同区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离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不断减小,最终趋于稳态;而β收敛指的是相比于初始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初始消费支出水平较低的地区拥有更高的增长率,而随着时间推移,落后地区将逐步赶上发达地区,最终两者将会以相同的速度实现稳态。结合本文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趋同与发散的研究主题和上述研究方法,首先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否存在α收敛现象,之后通过对比东中西三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关系深入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间是否存在β绝对收敛。最后,总结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描述
本文样本数据选择为1998-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对相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它分为三个区域:东部(11省份)、中部(8省份)、西部(12省份)。本文选取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数据来源于1999-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一项,指标以1998年为基数,使用各省份相对应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消胀数据处理。此外,为了抑制变量的异方差,本研究对相关数据均以对数形式进行处理。
(二)我国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收敛情况的基本判断
α收敛情况分析。在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6年各省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计算历年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做成一个时间序列差异图,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全国层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整体保持下降的趋势,在1998-2000年和2002-2005年兩个阶段,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其余年份,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基本保持在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从图4所示变异系数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异系数从1998年基本保持在4.5左右逐渐下降到2016年4左右,更能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显示为下降趋势。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无论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标准差,还是变异系数均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反映出省际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正在逐步减小,在整体趋势上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
另一方面,从东中西三地区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变动趋势与全国居民变动极为相似,在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变动图中都显示出与全国相同的变动方向,尤其是从2008年以后这一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就充分表明东部各省际农村居民消费差异正逐步缩小,消费行为逐渐趋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2000年以前波动逐渐加大,在2000年和2006年之后农村居民消费差异均表现出较大幅度下降,之后均表现出较为平稳的变动趋势,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较大程度促进了我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差异趋势逐渐减少,表现出较为明显的α收敛。而对中部地区,该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异在2002年以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变动趋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收敛态势。总体来说,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横向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收敛趋势与全国层面类似且表现出稳定的变动趋势,中部地区收敛趋势较为平稳,具有轻微的周期性波动特点,而西部地区收敛趋势具有不稳定性,表现出频繁的周期性波动。
β绝对收敛情况分析。β绝对收敛指的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际农村地区,其样本观测值反而具有更高的增长率。如图5所示,东中部三个区域农村消费支出增长率变动趋势整体保持一致,但近几年,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反而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消费较低的地区可以逐渐赶超人均消费支出较高的地区,即我国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存在β绝对收敛的可能性。整体而言,东中西部三地区在2003-2006年、2006-2009年、2010-2012年、2012-2014年四个时间阶段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比东部更为强劲的消费潜力,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提供了可能,即我国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存在β绝对收敛的现象。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区域比较角度为着力点,利用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研究证实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性,从东中西部对比分析结果横向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收敛趋势并且呈现出稳态的发展趋势,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具有明显波动的收敛趋势。整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整体上具有α收敛的趋势,东中西部三地区表现出较强的β绝对收敛,这就从政府决策含义上证实了要缩小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难题,就需要密切联系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居民消费的差异性收敛特点。
不断深化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国家政策,提高政策作用基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国家政策可以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提高农村居民实际购买力,增强农村消费者消费信心。国家为扩大农村耐用品市场需求,实行的家电下乡政策有效的拉动了农村市场的家电需求,各种家电等耐用品市场产品销售量大幅上升。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就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政策引导。此外,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快消除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进程,释放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近几年,我国积极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不断开拓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的纵向延伸,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一定条件。在此基础上,国家应结合中西部地区自身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国际和沿海地区的外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形成区域内全方位的经济开放新格局,吸引有特点、有规模、有影响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推动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开拓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的渠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农村贸易流通体系,打造农村居民购物中心。 由于传统重工轻农观念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与城镇之间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镇,阻碍我国农村贸易和商业市场的商品流通,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首先,对于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要有效协调和规划城乡物流系统,合理安排和规划各种农村物流网点的布局;有关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支持和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龙头物流企业,确保管辖区区内商品流通畅通,促进农村商贸流通市场潜力释放。其次,鼓励建设区域内产销一体化的大型物流购物中心,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一些具备物流配送服务能力的连锁超市进驻农村,建设起一个兼具物流配送运输服务和产品加工的复合型大型购物平台,成功连接农村农产品供给方和城市需求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后,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是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督促和配合相关部门建设和完善区域内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农贸商贸流通市场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继续鼓励和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促进农村贸易和流通业的发展。
健全区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仍然很高,其次是医疗、教育、服装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支出。而文娛服务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要归结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未来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教育支出等,农村居民想消费而不敢去消费,从而减少居民的当前消费并增加当前的储蓄。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促进居民消费,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覆盖,有必要不断加强对农村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建立农村居民疾病综合治理机制,实施农村医疗机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金融业是最发达的,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较为滞后,这就使得农村居民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只有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农村居民个人信用体系,搭建农产品信贷服务平台;不断扩大信贷业务范围,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最大支持。致力于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调整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供给结构。相比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商品物价粘性使得农村居民消费过于谨慎,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消费的有效原则,合理安排日常消费支出和非常规消费支出,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重点发展新农村居民消费区,挖掘区域居民消费新热点。通过建设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和信息技术服务站,引导农村居民建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使得农村商品市场充斥着粗制滥造、质量和售后都无法保障的劣质商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居民购买力,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当地的监管市场,保证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质量。鼓励生产企业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开发产品,调整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商品供给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晓彤,闫超.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收敛还是发散?[J].管理世界,2010(3)
2.刘伟.我国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及区域收敛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
3.孙宝俊.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收敛性分析[J].财讯,2017(30)
4.司福宁.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区域差异性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
5.张芳芳,陈习定,林学宏等.“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7(8)
6.胡宝娣,梅洪常.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