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2019-03-25张博宇张利南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张博宇 张利南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加速了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发展,标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对大学生生活状态与学习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依赖成瘾,脱离现实交流;文化质量差参不齐,造成认知偏差;真实生活矛盾丛生,导致人格冲突问题。由此提出,建构校园-家庭平台,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净化互联网络环境,创建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网络适应教育,鼓励自我心理调适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101-02

當前,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媒体形态的更新。新媒体、新应用的兴起,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的出现,标志着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时代下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与消费者,它在带来一系列便捷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依赖成瘾,脱离现实交流

“低头族”这一名词显然已经成为过度沉迷网络人群的代名词,而大学生则是“低头族”这一群体的主力军。不管在什么地方,“低头族”随处可见;不管是什么时间,人人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甚至是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刷微博、聊微信。更有甚者,短短几个小时没有接触网络就会产生与社会脱节的焦虑感和烦躁感。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大学生已经过度依赖互联网络。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使得大学生们无暇顾及现实的社交活动与人际交往,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会造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狂躁、焦虑不安、自我封闭等问题。

(二)文化质量差参,造成认知偏差

新媒体时代下,网友将互联网文化成为“网络大杂烩”,这形象的表明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好坏参半。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辐射广泛的今天,有正能量的广泛传播,也有负能量被无限放大。由于当代大学生认知思维还尚未成熟,面对一些带有暴力、色情甚至是反社会等低俗的不良信息时,易被诱导,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对一些含有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时,易迷失自我,造成价值观的偏差。

(三)真实生活矛盾,导致人格冲突

在网络时代下,个体是自媒体的主人。大学生不断沉迷于网络世界所带来的欢乐,在社会期许的影响下在虚拟世界塑造出另一个完美的自己,沉浸于网络中虚拟但却美好的人生不可自拔,消极地对待他们认为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玩得风起云涌,却在现实世界中迷茫彷徨,这种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判若两人的表现,更容易让大学生们产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反差,极易引起其个性心理甚至是行为上的消极发展,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猜忌、冷漠,甚至是社交恐惧等不良心理。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滞后,家庭关怀缺乏

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上方式的匮乏与不能很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产生矛盾。就教育内容来说,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书本之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就教育方法来说,大多数高校单方面地等待问题出现或者被动地接受大学生主动求助,忽略了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藏性和变化性。最重要的是,即使在高校中设置了相关的网络或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但由于其过于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模式,几乎无人问津,形同虚设。

社会快速的发展造成了教育领域的压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父母不甘心自己的子女落后他人一步,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教育环境。这势必会导致父母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减少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忽视了孩子心理状态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一些家长误以为给孩子金钱上的满足、生活上的享受是正确表达关爱的方式,从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精神上的关怀与帮助。这些原因让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长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之中,拒绝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日益突出。

(二)社会日益开放,企业责任缺失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引领与保护。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社会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新异思潮进入人们视野,价值观日益开放和多元。但信息的爆炸增长与网络监管不力存在矛盾的显现,更有无良企业、商家道德滑坡,为了经济利益忽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上传、传播不良信息。但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尤其在私立的中职、高职学校中表现突出,有的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管理,很容易让孩子受到社会上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网吧、毒品、赌赙,黄色以及暴力音像制品等。一些个人或者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在社会和网络上非法销售毒品、传播淫秽制品,使得大学生易误入歧途,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三)心智尚未成熟,调试能力薄弱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处于18—24周岁的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带有青春期的叛逆。自我认知上表现出极大的自我膨胀和自我表现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易产生强大的探索欲。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以及生活经验,不能冷静思考分析,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在社会环境以及他人言论的影响下,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与行为,甚至走向极端。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与关爱中长大,习惯于“温室”保护的他们心理脆弱,环境适应力较差,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是选择逃避。由于某些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得部分大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不善于人际交往,疲于应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隐蔽性使他们把负面情感宣泄在互联网中,期望得到慰藉、找到满足感,这样造成大学生迷恋网络,形成“两极”人格。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建构校园—家庭平台,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相比于以前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校园—家庭平台,形成“校园—学生—家庭”三方面的有效连接。校园—家庭平台与普通的心理咨询室相比,更具有保密性、便捷性。

心理工作者可以通過在此平台发布音频、视频以及文字材料,与学生、家长互动,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长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定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人学习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纾解方法,提高自身在平台中的参与度,激发兴趣。校园—家庭沟通平台的出现,不但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更避免了学生的排斥,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净化互联网络环境,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代先贤就已经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极大的影响。针对社会上的违法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法律法规,净化互联网络环境,严禁非法信息的传播,强力遏制不良信息的滋生。徒法不足以自行。除此之外,企业和个人应主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避免因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祖国未来一代成长与发展的情况出现,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网络适应教育,鼓励自我心理调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健康使用网络。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世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调适。高校要强化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渗透。将现代新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创建一个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寻求适当的工作方法,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制作专门的教育课件,确保课堂对大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课上与同学讨论当下的网络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下,心理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文芳.“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学周刊,2013,(34):26-27.

[2]  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3]  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

[4]  杨晨程.“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商,2015,(4):185.

[5]  陶然.“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7):46.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