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广西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铜鼓乐之衍变

2019-03-25刘金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3期
关键词:功用

刘金喜

摘 要:滥觞期铜鼓主要是指万家坝型铜鼓,广西共出土3面万家坝型铜鼓,通过对其考古出土资料、地理分布、历史族属、乐器属性及功能使用的分析,以探讨广西早期铜鼓乐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乐器属性;铜鼓乐;功用

关于铜鼓的记载和研究是以广西为开篇和肇始之地。目前所见的关于铜鼓的记述、著录和研究大多集中于铜鼓的源流、族属、纹饰、功能、类型、传播交流、冶铸工艺、音乐性能、保护应用等,对铜鼓乐史文化的探讨相对较少。万辅彬教授“应用多种现代物理技术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铜鼓所特有的声学特征、调音技术及合金成分、材质、物相、传统铸造工艺和矿料来源等进行研究”,又利用铅同位素对比分析的方式将中国和古代东南亚的铜鼓分为四期,即“滥觞期、成熟期、发展期、式微期”。笔者尝试借鉴其分期方式,对广西铜鼓乐的历史衍变进行梳理,以厘清广西铜鼓乐的发展脉络。本文首先对滥觞期即万家坝型铜鼓乐发展状况进行探析。

1 万家坝型铜鼓在广西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族属情况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春秋战国古墓群出土的铜鼓命名。鼓面小,鼓胸膨胀,胸径大于面径,鼓腰上端最小,往下逐渐开展呈梯形,足沿内有一周折边,足部短而径宽,胸腰外附小扁耳两对,整体体型矮小而略扁。纹饰简单稚拙。鼓面太阳纹或有芒或无芒,个别鼓的太阳纹外有一道晕圈;鼓胸、足部无纹;腰部单线纵分成格,格下有一周粗犷雷纹;鼓近足沿内壁有简单云纹、菱形格子纹、大尾四足爬虫纹。

1993年,广西田东县祥周乡联合小学门前南哈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2面;1994年,广西田东县林逢乡和同村大岭坡出土万家坝型铜鼓1面。3面铜鼓外型与云南万家坝型铜鼓大致相似。经考古工作者鉴定,此3面铜鼓所属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根据考古及文献资料记载,秦汉以前,广西在百越区;春秋战国时广西与楚临境,属西瓯、骆越,田东应属骆越。田东县境内有右江,右江源于云南省广南县,是云南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要道。祥周与林逢均在右江沿岸。万家坝型铜鼓的发现也证明了当时滇越、骆越之间生活习俗的相近和交际往来的频繁。目前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万家坝型铜鼓的制造和使用者是“西南濮人”。

2 广西万家坝型铜鼓乐器属性考证

关于铜鼓的起源,目前大多学者倾向于从炊具“铜釜”演化而来。铜鼓作为乐器,应是将铜釜倒转作为击节乐器敲击使用。自古以来,“驮娘江、西洋江—右江—邕江—郁江—浔江”便是濮越至骆越的重要航道,万家坝型铜鼓便是沿此路线从云南沿右江传至广西田东。20世纪80年代,秦序、吴钊、李昆声等专家学者对云南楚雄万家坝M1、M23和祥云大波那墓出土的铜鼓、羊角钮钟等乐器进行测音分析,认为M23墓出土铜鼓“几个音中包含有小三度、纯四度及大二度、小二度等音程关系”,证明铜鼓“已不是原始形态的鼓,而是一种音乐性能开始成熟的乐器”。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西博物馆、云南博物馆以及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及专家学者,多次合作利用现代科技对云南等地的万家坝型铜鼓金属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从检测结果看,万家坝型铜鼓由红铜、锡青铜,向铅锡青铜序列发展。铅锡合金的加入,证明当时的冶铸技术提高,铸工已根据实际需求铸造出强硬适中、有音高音色差别、可以合乐的乐器铜鼓。广西田东3面万家坝型铜鼓目前暂未见到与之相关的测音报告和金属成分分析数据,有学者认为广西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矿料来自滇西,因此,其合金成分、音乐性能也应顺承而下。

再者,从伴出乐器看,田东和同村大岭坡铜鼓伴出乐器为铜甬钟。甬钟是出现于西周初期的重要青铜乐器,是钟磬乐悬的重要代表。西周早期,编甬钟非一般贵族可以享用,需是方国国君才配享用的礼乐重器。在右江河谷出土青铜甬钟,说明在春秋末战国初期右江流域骆越族已与楚地中原发生密切交往,接受并使用中原礼乐之器。铜鼓与乐器甬钟同穴出土,是骆越和中原礼樂交融的力证,说明二者既为礼器,又可为合奏乐器。

3 广西万家坝型铜鼓乐及其功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古人为乐,当是如此。“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云南楚雄万家坝墓出土的5具铜鼓,其中M23号墓中出土的4具均有烟熏痕迹,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人用铜釜煮食之后,感于情物,将之倒覆,击节拍,踏歌舞,“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乐舞场面。M1号墓中铜鼓与定律乐器羊角编钟伴出,大波那墓中铜鼓与铜钟、铜葫芦笙等乐器同出,每个乐器组合都具有浓郁的滇濮风格。广西田东县和同村大岭坡出土铜鼓及伴出乐器甬钟也应为一对合奏乐器,或和歌而奏,或击节起舞,或逐丝竹之声,宴享作乐均应为当地贵族统治阶级所享有。南哈坡墓仅见一面铜鼓未见其他乐器出土,或平置于地作为击节乐器,或作为礼器成为墓主贵族身份的象征。但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均既可见滇濮风格的延承,又可见骆越与中原的交融,或已形成与濮越有别的地域风格。

青铜时代,礼祀兴盛,铜鼓由普通的击节乐器上升为礼乐器,铜鼓与角钟、钮钟合乐便具有了礼乐色彩。自商周至春秋,广西与中原内地便广泛接触。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其中提及的“瓯”就是瓯骆。《竹书纪年》卷下记载,在周成王二十五年“大会诸侯与东都,四夷来宾”,说明在西周初年,越族各支系也参与到中原王朝的政治活动。从万家坝、田东两地墓葬特点、随葬品、纹饰等也可看出受到了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因此,虽无明确文献记载,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礼乐制度也应对滇越、骆越有所影响。统治阶级享乐的乐队编制虽不能像西周乐悬那样等级严森,或如曾侯乙墓编钟一般的磅礴气势,但从其伴出的铜钟、羊角钮钟、青铜葫芦笙和铜鼓、甬钟等乐器合乐编制,也可窥见上层奴隶主阶级的礼乐配享和合乐风格。

综上,云南铜釜,倒置击节为乐,化为乐器铜鼓。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逐渐变为统治阶级的宴享乐器,或击奏和歌舞,或与其他乐器合奏。至春秋末战国初,万家坝型铜鼓携其音乐文化沿右江而下至广西田东,此时右江流域骆越族也与中原发生密切交往,受两地音乐文化影响,万家坝型铜鼓作为统治阶级权威身份象征,亦成为骆越贵族统治阶级普遍重视的礼乐器。

参考文献

[1]王克荣.中国古代铜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万辅彬.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3]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4]李昆声.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5]洪声.广西古代铜鼓研究[J].考古学报,1985(2).

[6]邱宣克.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3(7).

[7]李晓岑等.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J].考古,1992(5).

[8]何洪.铜鼓乐论[J].民族艺术,1994(12).

[9]罗坤馨.九十年代广西铜鼓新发现[J].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十五期),1999(12).

猜你喜欢

功用
虎鹤门身法八势
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功用及策略
英语中的委婉语表达探究
社科法学的功用刍议
花朵的作用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功用遮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