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谜藏在这10个地方 (二)
2019-03-25石无鱼
石无鱼
3、超新星SN 2017CBV
它是什么?
死亡恒星的爆炸
它在哪里?
距离我们550万光年的NGC 5643星系
涉及的谜团
宇宙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当天文学家的目光穿越浩瀚的宇宙,看到一颗星星死掉了,他会例行公事把它从恒星名单中除去。因为这类事情并不稀罕,在宇宙中每天都发生数百万次。但慢慢地,他们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2017年3月,在例行的夜空巡视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大卫·桑德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乍一看,它只是另一种类型的Ia超新星——白矮星过度膨胀之后,接近尾声的一次爆发。
白矮星是一种非常致密的天体,是恒星燃烧殆尽后剩下的残骸,主要由碳构成。作为恒星的残骸,白矮星内部的物质已经不再进行核聚变。但它通常有个质量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在更强的引力作用下,聚变又会重新点燃,将其内部的碳聚变成更重的元素。
白矮星通常是双星系统,成对出现,一颗从另一颗上吸食物质。如果吃得太多,那颗“吸血星”就会超过其质量极限,于是相当于一颗失控的热核炸弹,在几秒钟内骤然变得非常耀眼,这就是Ia型超新星爆发。
正因为超过质量极限才会爆发,而质量极限又是固定的,所以天文学家可以预测出Ia型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辐射能量,然后跟它看起来的亮度作对比,就能计算出它和我们的实际距离。这样,Ia型超新星在茫茫宇宙中就充当了一座座“里程碑”,一把把“量天尺”。
那天夜晚,桑德观察到的SN 2017CBV正是一颗Ia型超新星。但蹊跷的是,随后对它的广泛观测发现,那颗爆炸的白矮星,它的同伴不是另一颗白矮星,而是一颗更大的恒星!当同伴是一颗白矮星时,超新星爆发所发出的光全部来自爆炸的白矮星(另一颗没爆发的白矮星不发光),而其亮度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根据地球上測到的亮度,就可以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了。但如果同伴是一颗恒星,那么因为距离遥远,爆炸的白矮星(即超新星)的光与恒星的光根本区别不开,我们就无从知道超新星的真实亮度了。这样,它也就无法充当“量天尺”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能把Ia型超新星当作“量天尺”来用,是因为以前都认为Ia型超新星爆炸只有一种爆炸形式。现在突然又出现另一种迄今未知的爆发机制,两种不同的Ia型超新星混在一起,又不容易辨别,那么这些“量天尺”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了。
“量天尺”不可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你想象不到的——这撼动了宇宙学的核心!因为这涉及到暗能量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199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组遥远的Ia型超新星,它们比预期的要暗淡,结论是它们比预计的还要遥远。天文学家将这一结果归因于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将导致宇宙膨胀加速的未知东西,称作“暗能量”。
迄今没有人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么,总的来说,它与引力的性质截然相反。引力把物质聚在一起,暗能量却把它们拉扯开。这意味着,暗能量和引力的较量,决定了宇宙的大小、寿命和最终的结局。如果暗能量足够强大,胜过引力,将导致“大撕裂”的结局。但如果引力取胜,那又会导致 “大崩塌”的结局。
可是,“暗能量”这个假设,本身是建立在对Ia型超新星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信它们可以精确地充当宇宙“量天尺”。要是这个信任基础不存在了,那大家谈了这么多年“暗能量”,都只能算谈鬼了。因发现存在“暗能量”而颁发的诺贝尔奖,也该收缴回去。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与引力相抗衡的力量,所以除了“大崩塌”,也不会有其他结局……这就怪不得像SN 2017CBV这类反常的超新星,要让人皱眉了。
4、BOSS星系长墙
它是什么?
大尺度结构
它在哪里?
它蜿蜒在大范围的天区,距离我们平均68亿光年
涉及的谜团
我们处在宇宙中一个
特殊的地方吗?
整个宇宙学都是建立在我们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的观念基础上的:就所处的位置来说,太阳系不过是宇宙中一个很普通的恒星系统,地球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行星,造物主并没有把人类安置在宇宙中一个特别的位置。
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哥白尼那个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太阳绕着我们转,而是我们在绕着太阳转。这样一下子,我们就从造物的中心位置上掉了下来。
从那时起,人们越来越清楚了,地球、太阳都不过是宇宙中普通的一分子。哥白尼的发现也已变成了“哥白尼原理”:一般而言,宇宙中没有任何地方是特殊的,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我们当前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也深深依赖这个假设。
哥白尼原理的核心是尺度的概念。不妨把宇宙想象成一群人。近距离看,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都拥有不同的个性、癖好,但把镜头拉远,个性特征模糊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群没有差别的人。
还可以再做一个比喻。在房间地面随机撒了一碗豌豆。我们知道,每一粒豆都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从小于豌豆的尺度看,存在着一层层的等级结构。但到了豌豆这一尺度,等级消失了,并没有出现比豌豆更大的结构(当然,如果把豌豆盛在碗里,然后一口口碗放置在地上,那么与“一粒豌豆”相比,“一碗豌豆”又是更大的结构)。我们看到的是,豌豆均匀分布在地面上。所以从豌豆这个尺度,可以认为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同样道理,在较小的尺度上,宇宙看起来非常独特,由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组成,但到了一定的尺度(一般是大约10亿光年),这些差异消失了。物质在整个宇宙看起来是均匀分布的。
但近年来,对这一观点的各种挑战不断出现。也许最大的挑战是发现于2016年的BOSS星系长墙。该“墙”是由成千上万个星系组成的,绵延长达10亿光年的一个巨型丝状结构。
包括我们银河系在内的室女座超星系团,似乎也隶属于一个叫“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更大型结构。这个大型超星系团是在2014年完成划界的,它在天空中横跨5亿光年。同一年,我们还在天空中发现了一个巨型空洞,直径达20亿光年。
总而言之,我们可能占据了宇宙中一个相当不寻常的位置,处在一个巨大的超星系团和另一个巨大的宇宙空洞之间。这样的场景“配置”,在宇宙中可能是比较罕见的。
关于宇宙物质是否分布均匀这一问题,目前也还没有定论。如果今后不断有比BOSS星系墙更大的结构出现,那么均匀性假说就岌岌可危了。
而且巨型结构的存在,可能迫使我们放弃把时空设想成均匀的,这一来,对宇宙当前年龄的估计也要改变。目前对宇宙膨胀速率的测量,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计算的,因为这种辐射原先是高能光子,波长很短,后来随着宇宙膨胀被拉长了,所以它的拉长跟宇宙膨胀速率有关;另一种则根据超新星亮度随宇宙膨胀的衰减程度来计算的。过去,因为两种计算办法的精度都不够高,它们之间的差异似乎还在容许范围之内,但现在,随着精度的提高,差异已经超出了允许范围。究竟哪一个算得更准确,天文学家根本无从判断。也许巨型结构物的存在,是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如果得到证实,那么,这将进一步肯定了宇宙物质分布的非均匀性,从而也更加肯定了我们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