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改革发展的启示

2019-03-25蔡常青

北方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发展

蔡常青

摘  要:本文系统总结了鄂尔多斯改革开放的六点启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效市场与善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方针;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改革发展  解放思想   守望相助  特色发展

可以说,有一千个观察者,就会有一千种对鄂尔多斯模式或鄂尔多斯现象的认知,但不管从何种角度看,立在那里的就是鄂尔多斯改革开放的当今成就和内在逻辑。一千种认知当中的共性部分,肯定会变成启示,给人启迪。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源源不息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是改革开放快速赶上时代的鲜明特征。回顾40年历程,鄂尔多斯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既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抢抓历史机遇的结果。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的干部群众认识到,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差距还是观念的差距,只有解放思想,才有观念更新,才能敢想敢干、善想善干、勇创一流、赶上东部。正是由于敢于解放思想,鄂尔多斯才能冲破“两个凡是”“姓资姓社”的樊篱,在改革之初发现和肯定来源于最基层人民群众的探索实践,并将其经验总结推广,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创并推广牧区的“新苏鲁克”生产责任制,走在全国农村牧区改革前列。正是因为不断解放思想,鄂尔多斯才创造了多个全区、全国“率先”,从而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才有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正是因为坚持求真务实,项目建设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正是因为坚持与时俱进,才有内涵和外延不断进化的鄂尔多斯模式,全市经济才能跨过要素驱动阶段,进入投资驱动阶段,进而迈向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

鄂尔多斯的发展,也来源于抢抓机遇。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鄂尔多斯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内因和外因耦合一致的结果。内因是鄂尔多斯人抓住机遇、敢闯敢试、敢破敢立、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外因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给鄂尔多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与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同步发生,也给鄂尔多斯带来发展契机。但这些机遇、条件和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很多地方的优势还要更突出一些。可见鄂尔多斯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不是偶然的,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提供了机遇,也得益于鄂尔多斯及时抓住了一系列重大机遇。正是因为抓住了改革的历史机遇,鄂尔多斯才有了本土企业群雄逐鹿、迅猛发展,较周边地区形成先发优势的局面。正是因为抓住了开放的历史机遇,鄂尔多斯才能引进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鄂尔多斯现象”和“鄂尔多斯模式”。

(一)必须登高望远 胸有全局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登高望远、胸有全局,坚持抢抓机遇与增强创新能力相统一。国际发展经验证明,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都与能否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密切相关,而抓住历史机遇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具有抢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总是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只有坚持以思维变革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抓住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与增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作为资源型城市,只有胸怀大局,深刻把握机遇期的思想旗帜、发展方位、厚重底气和伟大目标,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不断增强抢抓机遇意识,鼓足抢抓机遇勇气、提高抢抓机遇能力,弘扬敢闯敢试、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有作为。

(二)必须敢于担当 科学决策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敢于担当、科学决策,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深刻革命,如果没有尽责担当的勇气和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是必然要求。但是重视“顶层设计”绝不是不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基层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回顾历史,没有农牧民破茧先行,没有企业家风险担当,没有各族干部群众奋斗创造,没有党委政府因时因地制定的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就不会有如今欣欣向荣的鄂尔多斯。面向未来,改革未有穷期,进入攻坚期的改革,面临的任务更重,矛盾问题也更多、更复杂,这就更需要大力弘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担当境界和探索精神。

(三)必须增强定力 蹄疾步稳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增强定力、蹄疾步稳,坚持更新观念与把握方向相统一。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有些不能改的必须坚持,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增强政治定力相统一,始终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重要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破浪前行。

启示之二:有效市场与善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贯穿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鲜明主线,也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善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势因时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起初,勇于自身革命,打破“大一统”管理体制,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逐步实行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多种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善于用政府之手推动推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后,善于用政府之手,通过资源配置等手段招商引资,充分汇聚各种生产要素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善之后,善于将政府之手及时退出充分竞争领域,在经济领域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推进社会民生事业与经济建设实现了协调发展。从鄂尔多斯的实践看,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必须依靠政府之手,放开市场之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时期,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要发挥各自特殊作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时候,市场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也不能缺少。

(一)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坚持有效市场与善为政府协同,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途径和可靠方法。从我国现实看,凡是市场主体和市场要素活跃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也集中体现在市场活力不足上。因此,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市场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更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着力推进人才、土地、金融、科技市场建设,让市场活力进一步充分迸发。

(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善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即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这一伟大创造既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缺陷,也克服了传统计划经济忽视市场的弊端,其优越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但是,体制的优越性并不代表体制的成熟性,作为一种前无先例的伟大探索,在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难题。比如政府在显示对经济发展更大影响力的同时,对政府决策机制及公务员素质和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政府在把握对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不越俎代庖、对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主动解决的边界和能力问题;尤其是在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所有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等双重特点上,都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探索完善。从地方实践中看,凡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其经济绩效往往都比较好。总结鄂尔多斯市成为资源型地区后发赶超、转型发展样板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该市历届党委、政府在支持和推动企业发展上有更好的作为,使政府“无形之手”与市场“有形之手”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合力。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职能界限,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是关键所在。

(三)必须改善宏观调控手段

坚持善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必须改善宏观调控,让市场手段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伴随宏观经济运行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善宏观调控。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任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对市场的某种干预,政府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这种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也就是无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还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必要的政策措施调整,都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把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发挥到位。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离不开宏观调控。但也不能把宏观调控当成包罗万象的筐,把一切都归功于或归咎于宏观调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谨防“调控依赖症”,防止将宏观调控泛化、庸俗化。还应明确,宏观调控针对的是特殊环境下保持经济运行平稳的问题,它必须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宏观调控的生命力在于我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宏观调控为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环境保证,宏观调控也只有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启示之三: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回顾历史,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建立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所以能夠长期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跨越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应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内蒙实际提出的一个重大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对守望相助的内涵做出了全新阐释:“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为内蒙古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必须协调内力与外力同步发力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把地区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处理好国家支持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将两种力量凝聚在一起。鄂尔多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兄弟民族帮助,也离不开自我奋斗。只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携手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历经长期革命、建设、改革,鄂尔多斯和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固化这一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围绕自身在国家大局中的发展定位,续写好实现中国梦的内蒙古新篇章和鄂尔多斯新篇章。

(二)必须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始终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整天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鄂尔多斯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一不可的重要支点。只有改革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发展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有民族團结、边疆稳定才能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只有始终重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民族地区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才能形成共同守好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三)必须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鄂尔多斯民族团结和内蒙古长期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经验,最根本的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视为民族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巩固发扬了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实践启示我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加强民族团结必须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障,努力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精神纽带,必须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有精神家园。

启示之四: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是保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转型发展是顺应经济规律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回顾历史,鄂尔多斯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中跨越崛起,就是因为各届党委政府立足成长性资源型城市实际,找到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超前思维、未雨绸缪,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尤其把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并不容易。转型发展意味着对原有熟悉的发展方式的扬弃乃至是抛弃,需要找到新的动力支撑,这是一个比较艰难、比较痛苦的过程,同时又势在必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内蒙古讲话时特别强调:“不论从国内发展要求看,还是从国际发展态势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都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更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 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投入,其中的资源优势更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如今依靠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和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激增,社会需求发生改变,这些方面都倒逼鄂尔多斯不断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最终走出一条向由量到质的转型发展道路。

(一)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改革发展实践证明,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立新”与“破旧”的主序关系,欲破旧必须先“立新”。如果立新过缓过迟,一旦既有产业部门竞争优势减弱,新优势产业又无法及时成长起来,就会出现新旧动能断档,诱发经济增长失速,形成经济断崖式下跌。当然,破立之间具有高度的辩证统一性,“破”不只是简单地用新产业代替旧产业,而更多的是要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旧产业,在旧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以此保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遵循这样的辩证关系,推进资源型地区特色发展、转型发展,一方面要着力实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增值的创新再造,加快改变简单“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等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着力补好缺乏创新人才的短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业深加工度,切实把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在培育非煤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在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上花气力,努力在转型发展中走出一条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不依赖资源的创新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创新这个核心、企业这个主体,环境这个基础、推进旧动能焕发生机,新动能挑起大梁,才能辩证把握破旧立新,防止出现因新动能缺失而导致经济断崖式下跌,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线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底线和内核,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短板,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以输出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一时增长的同时,也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生态脆弱退化。面对“增长的诱惑”,鄂尔多斯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点,变革传统发展模式,艰难地推进关闭、淘汰、治理和整顿,从资源滥采、环境污染、发展粗放的恶性循环中突出重围。调整就意味着“割舍”,转变就有可能“减速”。鄂尔多斯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方式革命后,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为进一步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鄂尔多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行先试生态保护制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创造了享誉全球的“库布齐模式”。如今,绿色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新时代发展的本钱。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既是鄂尔多斯和内蒙古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只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建设美丽内蒙古和大美鄂尔多斯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筑牢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

(三)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和广度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和广度,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增强实力的关系。比较分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沿海发达地区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是与开放程度高、外向型企业多而强密切关联的;相反,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所呈现的忽高忽低、波动较大的发展状态,也是与开放程度低和外向型企业少而弱分不开的。因此,内陆地区尤其是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區,在转型发展中既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构建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的新格局;又要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培育本地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形成开放、改革、发展的和谐“三重奏”,才能切实改变“酒肉穿肠过”的被动局面,使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内蒙古打造成我国充满活力的北疆开放桥头堡。

(四)必须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回顾历史,鄂尔多斯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和支持实体经济,在培育市场、推动企业发展上善作善为。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就倡导“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家,吸引了众多国有企业和外埠企业投资兴业。党的十八大之后,鄂尔多斯坚持刀刃向内,重砍三刀,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这些作为都为引导和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鄂尔多斯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反思鄂尔多斯前些年出现的热炒房地产和民间借贷等问题,大多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关。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释放活力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而忽视政府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就可能产生虚高泡沫,制约甚至毁掉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

启示之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做好民生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体现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民生关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史,鄂尔多斯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发展,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一政治立场和科学原则,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而在一些方面之所以人民群众有意见不满意、事业发展有挫折,究其根源,也在于偏离了这一立场和原则。

(一)必须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改革发展为了谁的立场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鄂尔多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多领域,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鄂尔多斯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社会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率先推行农牧区低保制度,积极实施免费职业培训计划,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广大群众普遍反映,改革开放这些年是人们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大家幸福感和满意度最高的时期。实践证明,立场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发展中,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谋改革、求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好执政为民的实现路径问题。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又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不能超越阶段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急功冒进、寅吃卯粮,否则就会导致新的不平衡,甚至掉入民粹主义“福利陷阱”和“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眼前与长远、个人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切实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幸福工程。

(三)必须始终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好改革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海南省改革开放经验时深刻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因此,无论改革发展还是民生建设,都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启示之六: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鄂尔多斯和内蒙古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鄂尔多斯和内蒙古发展更是关心备至。早在2009年,总书记就曾作出过要求各地推广鄂尔多斯发展经验的重要批示,在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贺信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高度赞扬了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成就,特别是对内蒙古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鄂尔多斯和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动力。回顾40年历史,鄂尔多斯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还在于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加大力度抓落实,对于已制定和形成的目标和政策,就始终咬住不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鄂尔多斯和内蒙古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一切成就,即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始终重视自身建设的结果。如果不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成效就不会如此辉煌;如果不是始终重视自身建设,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如此深刻的伟大变革中,经得起“四大考验”,抵得住“四大危险”,锻造成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当然,也要看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对党的自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我们也有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越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只有在党中央全面领导下,我们才能经得起世所罕见的严峻考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不择不扣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大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鄂尔多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施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推进改革开放,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就敢于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激活和发展市场主体,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随后,鄂尔多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地区行政壁垒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大范围资源重组的格局基本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进一步加快,社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动力源泉,本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类行业中介组织和农牧区专业经济协会逐步发育完善,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顺畅对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实践表明,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解放和发展人才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才能切实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三)必须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极为深刻复杂的伟大社会革命,越是伟大、越是深刻、越是复杂,越需要“打铁先要自身硬”,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而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因此,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在管党治党方面出现的重业务轻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降低要求标准、缺乏有效监督或时紧时松、时严时宽等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的教训,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理念,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提升和完善自己,以自身改革带动各方面改革,把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有机统一起来,在伟大革命的熔炉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四)必须持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是把党凌驾于法律之上、之外,而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法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以对党内更加严格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也不是包揽政府、企业、社会的一切事务,而是要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政府、人大、政协、司法、企业、群众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尽力发挥作用,统筹推进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凝聚力和巨大优越性。

(作者系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发展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