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双创”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3-25刘哲李永
刘哲 李永
摘 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号召下,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动“双创”工作开展,国网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围绕“双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集聚内外部创新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双创”工作实施路径,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2122”(“2个双创示范中心+1批基层双创示范基地+线上线下2个双创平台+2类双创工程”)双创模式,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国网系统内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探索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2-0166-02
0 引言
在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以此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精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为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抓手,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开展。
国网上海市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觉把“创新、创造、创业”融入各项工作中,推动公司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目前创新体系日趋健全,创新成果成效显著,双创带动效应凸显。
1 科技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上海电力拥有庞大的博硕士群体,拥有2支国家电网公司命名团队,近5年拥有专利几千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电力还拥有1个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电网公司命名实验室,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
总体来说,上海电力的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设施完善,科技攻关的能力较强。然而,上海电力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各单位内部创新资源配置比例不等,导致全公司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部分封闭,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而造成严重的闲置浪费;二是各单位的历史沿革和资源禀赋不同,科研能力水平不等、科研人员的比例不一;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
2 “双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上海电力审视现状、剖析问题,将“双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整合协同内外部科技创新资源;二是提升全员创新水平。只有做好了这两项工作,才能为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双创模式奠定基础。
2.1 夯实“双创”工作基础,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针对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上海電力围绕“内部整合创新资源、外部协同创新资源”两个方面,加强内外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夯实“双创”工作的基础。
在整合内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针对公司优势技术创新资源,强化电科院作为公司技术中心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互联网思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加强电网运行分析技术、智能电网、电力大数据应用等优势专业建设,提升技术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针对人、财、物等创新资源,公司建设线上线下双创平台,打破了区域、专业等问题的限制,聚集公司科研需求,开源科技创新资源,线上线下系统联合对接服务。
在协同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上海电力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在沪企业的科研联合攻关,形成创新合力,以此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实现外部协同创新常态化运转。
2.2 加大“双创”工作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基础上,上海电力以“实验研究能力建设”与“多层次群众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助推公司员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夯实科技创新能力对“双创”工作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通过优化公司试验研究体系,加强实验室运行管理,强化协作共享,及时发布实验室技术成果,深化验室与生产一线的横向合作,例如公司拥有的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网公司命名实验室及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司基本建立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试验研究体系,为公司科研人才打造出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另一方面,公司大力推动全体员工参与创新,形成“举手制、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型班组”等多层次群众创新平台。通过广泛开展这些群创性活动,鼓励基层单位结合自身职业技术优势,发挥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工作运行机制,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3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2122”双创模式
双创模式的构建能有效聚集电力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为电网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实现创新创业参与者与产业的共赢。上海电力的双创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托于2个双创中心、1批基层单位双创示范基地、线上线下2个双创平台,围绕2类重点工程、创新需求、创新项目提供专业化项目孵化服务,以共享资源、协同创新为原则,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有效促进公司全体员工、科研院所、相关产业公司等多方创新主体的参与度,全面推动公司“双创”工作迈上新台阶(见图1)。
3.1 2个“双创中心”建设
鉴于上海电力下属电科院和经研院在实现聚合创新资源、发布创新需求、推进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和支撑双创服务等方面具备的优势条件,公司选择电科院和经研院作为公司2个双创中心,充分发挥其“双创”驱动作用。
一方面,双创中心的设立可以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深挖发布创新需求。在集聚创新资源方面,通过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共同建设相关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深挖发布创新需求方面,公司强化规划创新工作室建设,加大创新人员投入,积极构建政企交流互鉴机制,加快形成政策-经济-能源-电力-环境五方面一体化的研究格局,深挖发布电网改革发展中的创新需求。
另一方面,双创中心的设立可以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通过加快“平台共建、资源共用、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机制建设,快速对接技术需求,提高科研人员解决一线生产营销实际问题能力,快速对接落地应用,让研发链更加完整协同,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在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以电网规划、评审、技经业务工作为纽带,结合世界一流配电网建设、电力体制改革等发展热点难点,公司本部加强与供电公司在电网规划标准、配电网智能化技术、新能源接入等领域的产研协同,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应用。
3.2 一批基层单位双创示范基地
加强实验研究能力之外,公司也注重培育基层员工创新能力,因此,为强化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夯实群众创新基础,上海电力选择在一批基层单位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一方面,基层单位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得以充分发挥,由于公司的鼓励和引导,基层单位主动承担或参与公司双创示范工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通过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社会创客等建立沟通机制,加强互动、联动,公司深入挖掘业务拓展新模式和营销服务新手段,使基层单位双创示范基地形成窗口示范作用。
3.3 线上线下2个双创平台
在线上双创平台方面,上海电力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公司“智慧车联网”、“光伏云网”等双创平台优势,并借助“电e宝”等自有线上渠道,构建了双创线上平台,立足于为电力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服务,积极探索“众创众智、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
在线下双创平台方面,上海电力基于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各类卓有成效的群众创新活动,构建了双创线下平台,创造条件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和衔接,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公司内外共创格局。
3.4 二类双创工程
(1)承接国家电网公司双创重点工程。针对国家电网公司创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中的双创重点建设工程,上海电力主动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全球人才洼地效应,以及一流高校多、科研力量强、创新资源丰富、创业氛围浓厚等综合优势,积极承接“光伏云”、“互联网+”、“智慧车联网”等相关工程。(2)打造上海公司特色双创示范工程。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目标,结合双创工作实际,上海电力紧紧依托自身在电网安全控制、城市配网、状态监测等优势领域的创新能力积淀,围绕前瞻性技术引领创新、关键性技术突破创新和业务模式升级创新三大模块开展研究及实践,重点打造具有特大型城市特色的“现代智能城市电网综合创新”双创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攻关领域包括关于电力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配电网等八个方面。
通过实施8大“现代智能城市电网综合创新”双创示范工程,不断提高配电网的智能自愈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提高配电网对于新能源和多元负荷的消纳能力和兼容水平。在全面提升電网科技含量和公司综合技术实力的同时,发挥现代智能城市电网综合创新的溢出效应,实现资源集聚、产业带动、技术支撑和创新示范,形成开放、融合、协调、共享的创新生态,更好地融入和支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
4 结语
上海电力通过大力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2122”双创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不断积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使得“双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双创”环境更加优化,“双创”氛围更加浓厚,高端前沿技术引领及“双创”带动效应更加突出。公司将继续推进“双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公司双创中心和基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谋划更多双创示范工程,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城市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华琴,罗英.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设计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2:42-44.
[2] 刘春晓.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现状、类型和模式[J].互联网经济,2015,8:52-55.
[3] 李君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路径[J].市场论坛,2017,9:92-98.
[4] 赵强.我国创新创业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4:63-65.
[5] 张仁开.新时代上海众创空间发展的新思路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8,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