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恋爱、性别文化与快乐模型

2019-03-25田聚群

科技视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爱情

【摘 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快乐模型,分析了一个人在恋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现象,并且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分别进行了解释,同时指出了社会性别文化对恋爱过程的影响。分析指出,我们可以把恋爱过程当作是两种爱情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验证过程,与自然科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不同,爱情理论具有很明显的主观性特征,在恋爱生活中发生的同一种现象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社会性别;美与丑;科学理论;爱情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1-0220-006

1 快乐模型

快乐(pleasure):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在时间t内,如果由使用正信息子引起的信息传递次数是n,由使用负信息子引起的信息传递次数是m,那么个体产生的信息传递次数就是n-m,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P1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的最大值,P-1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的最小值。P≡P1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恒等于常数P1,即一个人始终保持着快乐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经常在平淡的水平上小范围波动,偶尔会在快乐与痛苦的水平上剧烈波动,那么我们就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幸福。[1]我们把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人与它人的恋爱过程称为自由恋爱,把处于幸福状态下的人与它人的恋爱过程称为幸福恋爱。

2 恋爱、性别文化与快乐模型

2.1 性别文化

因为女性和男性的味觉系统、嗅觉系统、视觉系统、触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在生理构造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女性和男性的发音器官也不存在本质的区别,而且,同性之间的身体差异程度并不比异性之间的身体差异程度小,因此,在不知道身体性别的条件下,一个人不能够仅仅通过与另一个人接吻、嗅闻另一个人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观察另一个人身体的部分皮肤、握手或触碰另一个人身体的部分皮肤或者聆听另一个人发出的声音这种方式准确地判断出它是女性还是男性。[2][3]如果你对这个判断感觉有些意外,也很正常,因为除了身体性别文化以外,社会性别文化也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着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也许是为了丰富社会文化,提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通过在女性和男性的大脑中建立与社会性别相关的信息,社会性别文化在各个方面增加了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程度,以至于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女性和男性具有天生的性别差异,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物种。社会性别文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加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程度:(1)对于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身体部位,通过美容、服装搭配等技术手段增强个体的社会性别印象。例如社会性别文化认为,女性可以在嘴唇上涂抹口红,可以在脚上穿高跟鞋和丝袜,可以在指甲上彩绘,可以在耳朵上穿孔戴耳环,可以在眼睛上戴假睫毛,可以保留很长的头发,男性则不可以这样做,于是嘴唇、脚、指甲、耳朵、眼睛、头发等身体部位都具有了社会性别特征。(2)对于具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身体部位(例如:乳房和性器官),通过建立隐私的概念,使这些身体部位在异性面前出现时始终包裹着一层衣服,以此来推迟女性和男性之间相互观察或者探索对方身体隐私部位的时间,从而使个体对异性身体隐私部位产生了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心理渴望;(3)对于女性和男性身体部位以外的信息,社会性别文化也积极地将它们按照性别分类,划分为女性的信息和男性的信息。例如,玩具本来没有性别,但是社会性别文化认为,女孩应该喜欢粉红色的玩具,男孩应该喜欢蓝色的玩具,于是玩具的颜色就具有了社会性别特征;文字本来没有性别,但是社会性别文化认为,女性应该取一个女性化的姓名,男性应该取一个男性化的姓名,于是姓名就具有了社会性别特征。[4]

2.2 幸福恋爱

一个人在出生以后,就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互动,并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阅读爱情文学作品、观看爱情影视作品、观察情侣互动方式等途径,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也不断地在大脑中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体验到长时间的、美好的快乐感觉,既然爱情能够带来这种美好感觉,所以我们对爱情也充满了心理渴望,希望爱情可以不期而遇,希望恋爱的美好感觉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的同时,也为相关信息子设定好了产生信息传递的条件。理论上,我们其实可以任意设置产生信息传递的条件。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可以暂时把产生信息传递的条件设置为:我爱的人也明确地对我说“我爱你”。在没有达到设定的信息传递条件以前,虽然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部已经建立了非常多的信息子,但是由于这些信息子没有产生信息传递,所以个体并不能体验到与爱情相关的快乐或者痛苦等心理感觉,个体只是对爱情充满了心理渴望,并且具有主动寻找爱情的心理动机。[3]

经过长时间的主动寻找或者被动等待以后,如果某一天你恰好遇到了你非常爱的人,也明确地对它说了“我爱你”,并且非常幸运的是,你爱的人也明确地对你说了“我爱你”,于是你们都达到了产生信息传递的条件,与爱情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开始产生信息传递,你们之间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在恋爱初期,由于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的信息子数量众多,产生信息传递的次数非常频繁,很容易就可以达到产生快乐的条件(即P=P1),因此恋爱中的人在一段时间内都可以体验到持续的快乐(即在一段时间内P≡P1),并且相信这种美好感觉只有在恋爱过程中才会出现。而且在恋爱初期,许多恋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盲目性、冲动性、非理性的特征。可是,这种快乐却很难一直持续下去,快乐的持续时间与爱情信息库内信息子的类型(单子或者双子)、性质(一次性使用或者可重复使用)和数量等因素有关。因此,恋爱中的人体验到持续快乐的时间往往是不同步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互动交往的次数越来越多,许多有关爱情的美好想法很自然地会被情侣在现实中进行模仿、尝试、体验。于是,根据各种爱情理论建立起来的爱情信息库终于获得重复性检验的机会,恋爱中的人都希望想象中的美好爱情可以在具体的恋爱过程中真实地完美展现。可是,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经得起重复性检验是判断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特征。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一些在恋爱初期感觉很浪漫的事情,经过多次的重复以后,已经失去了浪漫的色彩,例如在一個环境很特别的餐厅吃饭。牵手、拥抱、接吻等身体接触行为与你在头脑中的想象也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在听到恋人对你说“我爱你”时,你也不像以前那么激动了;也许是审美疲劳,长时间相处以后你会发现你的恋人也没有以前那么美了,因为你对恋人的容貌已经产生适应。不知从何时开始,你发现在恋爱初期体验到的那种持续的快乐感觉也很难维持下去了。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随着深入全面的身体心理交流,你发现在对待爱情的理解和认识上,你的恋人和你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一些你认为属于理所当然的观点或者行为也许你的恋人对此具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判断。一般来说,因为改变自己的观点意味着将要体验到在学习记忆新信息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当发现观点不一致后,女性和男性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都希望对方可以改变观点和自己保持一致。但是,为了能够继续维持恋爱关系,你不得不对你的一些行为或者想法进行调整,当然你的恋人也会对它的行为或者想法进行适当修改,以此来达到两个人都能接受并且可以继续交往的目标。为了描述上的需要,我们可以把情侣相互调整想法和行为的阶段称为恋爱的调整期。也就是说,在恋爱的某个阶段,你们都会在恋爱的过程中学习记忆一些新信息子。随着时间的继续流逝,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与恋爱初期相比,你们对待爱情的观点越来越相似了,你们也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了。而且在恋爱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频率也比在恋爱的调整期明显增加了。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你们之间需要学习记忆的新信息子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而且它们已经形成了长时记忆。于是你们之间的恋爱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即相对稳定期),对爱情的认识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并且在实践中也承受住了重复性的检验。虽然在恋爱初期出现的那种持续的快乐感觉很难再次体验到了,但是,在这个恋爱阶段体验到的心理感觉相对稳定,心理情绪变化幅度较小。

2.3 幸福恋爱与快乐模型

从对恋爱过程的分析我们知道,个体如果想在恋爱过程中体验到快乐需要满足2个条件:(1)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具有许多与爱情相关信息子的信息库(即爱情信息库);(2)达到了为爱情信息库预先设定的信息传递条件。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可以暂时把产生信息传递的条件设置为:我爱的人也明确地对我说“我爱你”。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既然你开始体验到恋爱中的快乐是在你爱的人明确地对你说了“我爱你”以后才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在恋爱中体验到的快乐是你爱的人给你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因为它(你爱的人)对你说了“我爱你”,所以你才能体驗到恋爱中的快乐。换句话说:恋爱中的快乐究竟是它给你的还是你自己给你的?这个问题初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回答,可仔细一想却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因为恋爱开始后,爱情信息库内信息子的类型、性质和数量等因素直接决定着快乐的持续时间,而爱情信息库是由你自己建立起来的,而且信息传递条件也是你预先设定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是你给了它何时让你开始体验到恋爱中的快乐的机会。根据快乐公式,只有当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P=P1时,个体才能体验到快乐,快乐只是描述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指标,与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和想法没有任何关系。

在恋爱初期,因为爱情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产生信息传递的次数比较频繁,而且数量众多,很容易就可以达到产生快乐的条件,所以恋爱中的人可以体验到一段时间的持续的快乐。但是,由于爱情信息库内有许多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这些信息子所代表的行为或者想法在现实的恋爱过程中经受不住重复性检验,所以当它们产生一次信息传递被证明与实际发生的情形不一致后,这些信息子就不会再次产生信息传递了。也就是说,如果信息子所代表的行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重复性验证,那么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同样的行为,这些信息子就可以产生信息传递,它们就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如果信息子所代表的行为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或者与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形不一致,那么当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同样的行为时,这些信息子就不能够发生信息传递了,它们就是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

前面说过,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身体差异程度其实是很小的,而且同性之间的身体差异程度并不比异性之间的身体差异程度小。为了提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社会性别文化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地增加女性和男性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其中也包括创造出了爱情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阅读爱情文学作品、观看爱情影视作品、观察情侣互动方式等途径逐渐形成了对爱情的认识。其中一些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是在我们小时候还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建立起来的,一些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是在我们虽然具有分辨能力但是却不知道分辨出这些信息有何实际意义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建立的信息子中肯定包含了很多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例如,牵手、拥抱、接吻都是一些很具体的身体动作,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操作,但是如果你在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下认为:女性和男性具有天生的性别差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物种,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建立这样的认识:和喜欢的异性牵手、拥抱、接吻肯定是超越现实的、神仙般的、难以描述的、美好的感觉等等,而这种想象中的感觉与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后的真实感觉差别肯定会非常大,于是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性别文化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每个人类成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后共同创造出来的。在学习爱情文化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主动识别出那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爱情信息库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的数量。而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些信息子可以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想象力,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只要我们将社会性别文化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就可以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现实世界。

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发现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越来越多,所以爱情信息库内可以产生信息传递的信息子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因此,与恋爱初期相比,恋爱中的人发现它们体验到快乐的持续时间和频率明显地减少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别文化对恋爱中的女性和男性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恋爱中的女性应该怎么做,恋爱中的男性应该怎么做,它们在恋爱过程中应该怎样配合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例如,女性应该被动,男性应该主动;女性应该关注自己的容貌,男性应该提高自己的才华;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理性的;女性通过征服男性征服世界,男性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性。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我们暂且把在恋爱过程中对女性提出的各种要求简称为女性的爱情理论,在恋爱过程中对男性提出的各种要求简称为男性的爱情理论。因为女性的爱情理论和男性的爱情理论在很多操作细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常常导致它们在恋爱过程中互相误解,双方都感觉对方不了解自己。如果它们不想分手,希望恋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它们将会尝试着调整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学习记忆一些与爱情相关的新信息子。因为这些新信息子都是在两人的具体实践中建立的,所以它们大都属于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当建立起来的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达到一定数量以后,标志着女性和男性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期。需要注意的是:进入相对稳定期只是表明与恋爱的调整期相比,情侣们需要调整的内容明显减少了,需要学习记忆新信息子的数量减少了,并不代表男性的爱情理论和女性的爱情理论已经完全一致了。随着交往的全面深入,在恋爱过程中还是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微小调整的内容的,只是在调整的时候学习记忆新信息的数量较少,心理不适感觉程度很轻,情绪起伏较小。如果个体在恋爱的调整期需要学习记忆的信息子数量太多,根据快乐模型,它将会体验到抑郁、痛苦等心理不适感觉,也许会考虑和对方分手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因为在第一次恋爱过程中产生信息传递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数量最多,所以个体在第一次恋爱时体验到快乐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在恋爱过程中使用的想象力也最丰富,与真实具体的生活差距较大,恋爱过程中理想化的成分比较明显。经过第一次恋爱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后,一个人对待爱情的认识更加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特征,它在下一次恋爱过程中的表现将会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3 科学理论与爱情理论

3.1 科学理论与爱情理论

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当新的被认为是更好的科学理论被提出以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现在科学理论的科学家并不会立即主动地放弃现在的科学理论,它们往往会从各方面怀疑新提出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并且精心地设计实验试图证明新的科学理论是错误的。于是,通过反复的怀疑和尝试,科学家大脑中已经形成的与现在的科学理论相关的信息库内的单子逐渐被标准化为双子,与此同时,与新提出的科学理论相关的信息子也不断地建立起来。而且,无论是单子被标准化为双子的过程,還是学习记忆新的信息子的过程,因为科学家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感觉,所以如果通过修改完善现在的科学理论就可以解释新提出的科学理论能够解释的新现象,科学家一般会选择坚持使用经过修改完善后的现在的科学理论。只有当建立的与现在科学理论相关的信息库内的单子全部被标准化为双子,并且建立的与新提出的科学理论相关的信息子也达到足够的数量以后,科学家才有可能会接受新的科学理论。许多情况下,新的科学理论成功地替代现在的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已经熟练掌握新的科学理论的新人。[5]

因为女性的爱情理论和男性的爱情理论描述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恋爱过程当作是两种爱情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验证过程。与自然科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不同,爱情理论具有很明显的主观性特征,在恋爱生活中发生的同一种现象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而且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出哪一种解释更科学合理一些,但是随着两人互动交往次数的日益增多,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标准来判断出哪一种解释更科学合理一些。例如,牵手、拥抱和接吻的感觉,当你的恋人第一次说“我爱你”时和第10000次说“我爱你”时的感觉,如果你想象中的感觉和实际体验到的感觉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你对这些行为的认识是合理的;如果你想象中的感觉和实际体验到的感觉差别太大,说明爱情理论中的某些部分需要修改调整。如果使用想象中的感觉和实际体验到的感觉是否一致这样一个判断标准,那么感觉一致的爱情理论应该比感觉差别很大的爱情理论更科学合理一些;如果使用想象中的感觉和实际体验到的感觉是否可以经受住重复性检验这样一个判断标准,那么可以经受住重复性检验的爱情理论应该比不能经受住重复性检验的爱情理论更科学合理一些。当然,由于人的心理过程的异常复杂性,更多情况下,我们是找不到这样的判断标准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但女性和男性的爱情理论在很多操作细节上具有较大差异,我们每个人的爱情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爱情理论都是在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两种科学理论之间的转换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两种爱情理论之间的转换过程非常相似。

3.2 美与丑

和建立爱情信息库的方式一样,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直接看到人的面孔或者间接看到人的面孔图像(通过杂志、电视、电影等方式),我们的大脑中也逐渐建立了许多的与人的面孔相关的信息子,从而形成了一个面孔信息库。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对美的面孔过度关注,并且经过长期的宣传推广,具有某些特征的面孔被主观地认为是美的面孔,而且社会文化还把许多与美的面孔没有关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个人拥有了美的外表就可以很容易地拥有想要拥有的一切,通过反复强化,这些美的面孔和相关信息就逐渐地被标准化为信息子,从而形成了面孔信息库。与爱情信息库的结构相类似,面孔信息库内也存在许多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

根据快乐公式,当看到一个人的面孔以后,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越大,我们认为这个人的面孔也越美;如果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P=P1时,我们认为这个人的面孔非常美,具有令人感到快乐的美。当看到一个人的面孔以后,如果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P<0时,我们认为这个人的面孔比较丑,而且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P越小,我们认为这个人的面孔越丑。当看到一个人的面孔时,如果发生信息传递的信息子都是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子(即正信息子),我们的心理就会感觉很舒适,我们就会认为这个面孔是美的;当看到一个人的面孔时,如果需要学习记忆一些新的信息子我们才会对这个面孔产生适应,或者说如果发生信息传递的信息子都是正在处于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信息子(即负信息子),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心理不适感觉,我们就会认为这个面孔是丑的。

当你与你认为拥有美的面孔的人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由于面孔信息库内的那些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已经不再发生信息传递,所以你会感觉到这个面孔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美了,原来感觉很美的面孔现在感觉美的程度已经降低了。当你与你认为拥有丑的面孔的人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由于那些需要学习记忆的新信息子都已经逐渐被标准化为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子,而且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因此,当看到这个面孔时产生的信息传递次数比以前明显增多,于是原来感觉很丑的面孔现在感觉到也逐渐变美了。因此,不论开始的感觉如何,只要接触的时间足够长,美的面孔和丑的面孔最后都将转变为熟悉的面孔。[6]

从美和丑的转换过程可以看出,美和丑都是相对的,个人已经建立的信息子的数量和种类对判断美和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认为是美的面孔可能另外一个人认为是丑的面孔;只要接触的时间足够长,原来感觉很美的面孔现在可能感觉美的程度出现了下降,原来感觉很丑的面孔现在可能感觉正在逐渐变美。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接触的时间足够短,一些感觉很美的面孔美的程度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当建立的信息子的数量和种类出现明显变化时,一个人判断美和丑的标准也会发生改变。

4 结论

(1)也许是为了丰富社会文化,提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通过在女性和男性的大脑中建立与社会性别相关的信息,社会性别文化在各个方面增加了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程度,以至于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女性和男性具有天生的性别差异,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物种。

(2)一般情况下,因为在第一次恋爱过程中产生信息传递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数量最多,所以个体在第一次恋爱时体验到快乐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在恋爱过程中使用的想象力也最丰富。经过第一次恋爱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后,一个人对待爱情的认识更加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特征,它在下一次恋爱过程中的表现将会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3)从美和丑的转换过程可以看出,美和丑都是相对的,个人已经建立的信息子的数量和种类对判断美和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认为是美的面孔可能另外一个人认为是丑的面孔;只要接触的时间足够长,原来感觉很美的面孔现在可能感觉美的程度出现了下降,原来感觉很丑的面孔现在可能感觉正在逐渐变美。

【参考文献】

[1]田聚群.自由、幸福与快乐模型[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102-106.

[2]田聚群.身体性别与心理性别[J].中国性科学,2013,22(5):77-85.

[3]田聚群.爱情、性行为、痛苦与快乐模型[J].中国性科学,2013,22(9):75-84.

[4]田聚群.性别平等、自由与快乐模型[J].学理论,2014,(12):64-95.

[5]田聚群.科学理论的转换结构、创造性与快乐模型[J].学理论,2013,(27):58-62.

[6]田聚群.快乐模型与个人行为动机研究[J].学理论,2013,(26):58-62.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