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山魁夷风景画的造型特点

2019-03-25王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写实表现形式

摘 要: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清新典雅,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因此被称为日本的“国民画家”。文章通过对东山魁夷早期作品和1950年以后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了画家独特造型思维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并归纳了其绘画表现形式转变原因。

关键词:写实;单纯化;画面构成;表现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启动科研项目“日本现代风景画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对中国现代风景画的影响”(BS2018W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东山魁夷(1908-1999)是日本当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日本“国民画家”。他的风景画作品典雅宁静,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东山魁夷一生近3000多幅的绘画作品中,早期的作品与1950年以后的作品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1950年后的作品主要采用极其简约的画面对比结构,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由平缓柔和的曲线构成。画家将繁缛复杂的自然形体程式化,使作品向简约知性、坚强有力的方向发展。作品中简约的造型、抽象的形态反映出画家独特的造型思维。本文通过对东山魁夷早期作品和1950年以后作品進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了画家独特造型思维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并归纳了其绘画表现形式转变原因。

一、1950年以前的作品特点

东山魁夷1926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学习日本画。1950年以前,东山魁夷风景画的主题大多以宁静的乡村景色,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乡景色为主。正如他在自传里所说的:“我不知道人类和自然,究竟是对立的关系还是人类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准确诠释我情绪的话,那就是描写大自然。”其早期的东山魁夷置身与大自然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眼里和心里,自然是有生命的,充满灵性的。早期的作品大多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很少有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态的夸张变形。从他众多的风景画作品中都可以追寻到他与自然的默契,以及同风景对话的轨迹。

《烧岳初冬》(图1)是东山魁夷早期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中,并没有以山的奇拔取利,而是用朴实的线描绘出了顽强坚韧充满生命力的山峦。前排的树木依附于山而存在,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远看层层叠叠,近看却又各有变化。受结城素明(1875-1957)的影响,东山魁夷注重写实,每一幅作品都严格按照写生稿、素描稿、色彩稿的顺序完成。“我仔细地观察自然,而不只是分析式地看现象,发现自然中的生命,不是夸张,而是最朴实地捕捉下来。我们画家从自然中感觉、捕捉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再现,必须是活生生的。”从《夏日》(1903)、《山谷秋色》(1932)等作品可以看出早期东山魁夷的风景画的特点是典雅细腻而静穆深沉。他的作品风格鲜明,优美感人,往往用最纯朴的画面捕捉人们的生活气息。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逐渐流入日本。西方艺术的流入给日本画坛带来不少冲击,日本画正面临着风格的“第二次巨变”。1948年,福田丰四郎(1904-1970)、吉冈坚二(1906-1990)、小松均(1902-1989)等一批青年画家在咀嚼了传统的日本画后创办了“新美术人协会”,主张用西化的手法改进日本画。他们在西洋绘画的色彩知识基础上结合日本二科会的现代主义、西方超现实主义,创造了新时代的日本画。从此以后,在平面中增加空间感、重装饰、简约构图的程式化模式逐渐形成。《凧》(图2)是东山魁夷1940年“世纪二千六百年奉祝美术展览会”的参展的作品。作品一改往日清新脱俗的乡村风景题材,在画面构图上做了大胆尝试。可以说,以作品《凧》为转折点,东山魁夷一改纯写实的自然主义倾向,从细腻、抒情的画风转变为采用极其简约的画面对比结构表现作品坚强有力、厚重深邃的绘画形式。东山魁夷对当时日本画的现状有独特的见解。“我想把融入自然界中的自己找回,用更炽烈的目光重新审视自然。挥去它的细腻纤柔,将自然的框架重新组合。”他开始反省以往作品过于抒情、感性的倾向,开始寻求与之前绘画风格不同的表现方式。1941年创作的“自然和形象”系列(图3),从题目便可以看出画家将重点放在了表现物体的形象上。虽然画风略显稚嫩,但外轮廓的简化和极其简约的画面对比结构模式已经基本形成。1950年,东山魁夷创作了作品《路》。这幅作品是东山魁夷转型后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参加当年的日本美术展,获得众人好评。《路》的灵感来源于青森县种差海岸的牧场的场景。这幅画的内容和结构非常简单,就是在画面中央画了一条极其平凡的路。灰色的道路和深绿色的草丛占了画面的大部分。画面整体晕着青蓝的白色,仿佛令人产生被浓雾笼罩的错觉。东山魁夷擅长做“减法”,对写生稿不断加以修改和提炼,省去路两边繁缛的花草、牧马、灯塔和地形的描绘,使之作品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单纯化。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对未来憧憬的路、唤起乡愁的路。

二、1950年-1960年的作品特点

作品《路》开拓了东山魁夷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境地。此后这种造型表现的尝试,逐渐成熟起来。东山魁夷曾经说过:“因为日本画的画面结构单薄,所以我在创作时尽可能想办法让其画面看起来更加坚固。”他意识到日本画普遍存在“结构薄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东山魁夷一改描写大自然的整体面貌,将景物放大,采用了局部特写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画家放大景物描绘其局部时,会将其形态和细节处理得更加清晰和精准,但东山魁夷将纷繁复杂的自然形体形式化,把树木、山处理得那样富有情意,并施加厚重的色彩,画面上没有了表面的真实杂乱,实现了井然有序的程式化的画面效果。同时,东山魁夷经常采用居中的构图形式,突出了景物的存在感和色彩的深浅变化。虽然构图简洁,但画面充满张力,使人印象深刻。

从作品《山涧》(图4)(1953)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东山魁夷的绘画表现形式从繁缛走向单纯化的全部过程。《山涧》画的是一幅春天即将到来,被雪覆盖的山涧冰雪融化,河里的水开始流淌的图景。画家从1940年至1953年期间在信州上林和野泽地区附近取景,几经修正的草图,变成东山魁夷风景画中最单纯的构图。在最初的草图4-1(1940-1941)中只是记录了平凡的雪中小景。早春还略带寒意,可以看出画家对河流的整体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画面中河流曲折延伸进远方的山林,河流两侧雪的量感、远处树枝的交错有致描绘得清晰可见。整体画面重点体现了线条的运用以及物体的具象表达。同样的地点、题材,在1950年绘画的草图4-2中,画家则把重点放在了河流的刻画上。画面中省略了两边雪的描写,就连河流的造型也变得单纯起来。1953年所画的草图4-3中东山魁夷改变了视角,以俯瞰的角度将河流的动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积雪的季节细致观察了雪的形态,将其简化。由于采用俯瞰的角度,整个画面透视感减弱,显得更加平面化。东山魁夷把河流设置在画面正中央,使得画面更加稳定而坚实,不但加强了整体结构,而且还会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图4-4中依旧强调的是河流的动势,但是画家此时将重点放在了河流形体的修整和色彩的选择。和草图4-3相比,水流略显湍急。草图4-4中省去了传统复杂的线描,而是大胆采用色块来表现早春平凡的林中河流。单纯化的形态加上厚涂法使传统日本画面目一新,并将传统的装饰性色彩与简洁的现代形式相结合,显示出对画面构成的娴熟掌握。单纯化的河流,在石绿的衬托下明快却不浮躁,随处可见的景色,然而在画家的画笔下却变成了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诗一般丰富多彩的世界。经过漫长的演变,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逐年在变化,渐渐省略了细节的描写,精心提取物体的最终形态,可以明显看出所描绘的对象从整体到局部,逐渐被扩大、简单化(图5)。

纵览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其造型变化规律明朗清晰。通过对大量作品的考察和比较,将东山魁夷的绘画表现形式转变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不凭空捏造,不进行夸张的变形,通过大量的实地写生提炼和概括景物最终轮廓。东山魁夷长年只身游历于高原、森林、海滨,无言地观察着溪流、树木、山石、花草的千姿百态和四季变化。他善于发现美的因素,总是能够捕捉物体最精致的一面。如同他自己所说:“我描绘自然风景,以写生稿为主,真实客观地反映实景;有时我也会发挥想象,重新构图,将图形简化到极致,以此突出我最想表达的风景。”东山魁夷的创作根基来源于写生。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日本同时登场,由于经历了一段模仿的过程,日本艺术家对现代主义的理解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探究日益成熟,不少画家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开始积极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试着摸索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如采用抽象绘画、超写实主义绘画、偶发艺术等趋于偏激的形式,以此挑战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绘画概念,试图创立全新的“美术”。然而东山魁夷并没有走向纯粹抽象的道路,而是强调体验临场氛围,坚信只有长期在现场感受、观察和揣摩才能够忠实地再现自然的真实面貌。他的作品虽然加以自己的想象,但并非盲目主张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主题的形式,而是遵循客观实物,经过反复斟酌,删除一切多余的因素,最终形成了简洁单一的形态。

其次,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灵感来源于对自然的思考。日本对大自然有着不同于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日本国民的性情根本在于,会把神与人列为同等地位:两者都是来自大自然的,而一切又融于自然。画家热爱自然,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有生命的,充满灵性的。河边的花朵、树上的一支鸟都能表现生命的一体,都能激起画家无限的创作灵感。他所想表达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外观、形状、颜色,更多的是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的能量。被“删减”到极致自然景物正体现了自然最真实的本质。

再次,日本古美术始终贯穿于东山魁夷的造型思维。东山魁夷在创作《山涧》时曾经说道:“在我的脑海中時刻浮现着琳派的流水”,“为了表现饱满且豁达的线条,我参考了弥生时期的陶器以及中国汉代的陶器造型”。画家在将其简化时受尾形光琳的“红白梅图屏风”流水装饰以及中国汉代陶器造型的影响,并参照了弥生时期的陶器,采用了平缓有力的曲线表现物体的形态。尽管他的作品表面看似装饰感极强,但其根底却深受日本古代大和绘美术的影响。他在评价日本传统艺术时说道“大和绘、琳派、菱田春草的作品虽然倾向于色彩、装饰的一派,却能表现出自然鲜活而又有力的一面。”东山魁夷借助于风景题材,重新融入了日本画特有的装饰性成分,以期激活这个主题的深度,并以更加单纯化的手法来创作。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莫过于对大自然欣赏的深化与对古典的共鸣的统一。

三、结语

单纯化的形体并非只是为了增强画面构图,东山魁夷将景物背后中所隐藏的自然固有的生命力和能量通过简化的形状反映在画面上,并将繁缛复杂的自然形体程式化,使作品向简约知性、坚强有力的方向发展。简约的形体特征成为东山魁夷绘画生涯之美学语言。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东山魁夷美文集[M].日文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东山魁夷.探索日本之美[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3]草薙奈津子.东山魁夷的艺术[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5.

[4]东山魁夷.三彩[J].新潮社,1950,(118).

[5]东山魁夷.与风景对话[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6]东山魁夷.世界眼中的日本现代美术[M].东京:新潮社,1955.

[7]飯尾由貴子.战前东山魁夷的摸索和探索[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2004.

作者简介:

王乐,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科造型艺术教育专业博士,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写实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板桥词内容浅论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